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闽东之光照前行)
有福之地产业兴,全链协同福相融。2023年1月12日至17日,北京大学闽东产业与“福”文化实践调研团(北京大学福建人才工作站调研团)一行13人,在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苏晖阳的带领下来到宁德开展调研,北京大学青年理论骨干人才培训计划校外导师张晓华、叶筱雪随队指导。调研团以宁德全产业链为依托,创新性提出“全链福”产业文化体系,以“福”为指引发现闽东,以“链”为脉络感悟发展。
植根于本土特色“福”文化,“全链福”产业文化体系(“CHAIN”)串联闽东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囊括民生餐饮业(Catering)、手工制造业(Handcraft)、农林种植业(Agriculture)、发明创造业(Invention)、自然生态业(Nature)。五位一体成“链”(CHAIN),寓意“全局统筹,链通共荣,五福临门”。行走在闽东热土,调研团实地感悟擘画的脱贫致富蓝图,以“文化赋能”“产业振兴”的综合视角分析闽东从“黄金断裂带”到新增长极的“跨越式变革”,解码新时代闽东高质量发展奇迹,实地领略新时代闽东大地伟大变革。
爱拼会赢、敢为人先,发明创造业书写“富强福”。1月13日,调研团前往宁德时代公司、上汽宁德基地、青拓集团等“金娃娃”项目企业开展调研,探析企业领航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脉动,了解其在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生产行业“龙头”引领的创新历程。参观调研期间,调研团认真聆听讲解,深入了解相关企业发展情况与突出竞争力,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从相关技术、能源转换效率、产业链配套以及社会效应等角度进行提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宁江源说道:“宁德企业奋发进取、守正创新,研发出麒麟电池、笔尖钢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品,聚焦一点、久久为功形成独特竞争力,培育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福气满满的闽东大地正汇聚源源不断的澎湃电能,乘势而上助力巨轮劈波斩浪。”
宁德时代调研参访
物华天宝、生生不息,民生餐饮业书写“健康福”。“福”文化,既寓意生产奋进,又寄望生意通达。14日,调研团成员走进福建皓大工贸有限公司,参观了海带、紫菜、虾米等水产品加工生产线,与企业负责人钟金聪进行交流。物华天宝饱“口福”,精深加工享致富。紫菜、黄鱼、海带等“福”粮经过“福”线的加工后变为“福”礼,供应着全国各地的批发市场,同时又顺着“福”船沿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福粮”来自“海上粮仓”,调研团乘坐快艇来到了霞浦县溪南镇的七星渔排这片渔旅融合的产业升级示范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连烨对宁德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的显著成效早有耳闻。如今,亲身来到这片一望无际的深蓝,亲眼见证“清海”工作的巨大成果,他对“海上田园”“海上牧场”的现代化场景深感震撼。历史上的福建凭海而立、因海而兴,今日的闽东儿女继续传承发扬中华美食文化,让资源禀赋转化为厚泽健康“福”气、蓬勃产业活力。
在霞浦七星渔排海上社区调研参访
山海协作、产业交融,自然生态业书写“山海福”。在宁德工作期间指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东角村位于嵛山岛的东部,毗邻月亮湾、面朝鸳鸯岛,拥有独具特色的渔村、美如画的海景日出、热闹的渔村赶海集市。近年来,东角村积极培育海岛旅游产业,多措并举着力推进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新模式,掀起了“家门口创业”的热潮。山海协奏的交响曲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学斌结合自身所学专业认为:“绿水青山、碧海蓝天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山海福’。空气、水和风景都是有福的生态资源。发展创意农业、吸引创意企业、开辟创意旅游、助力创意康养,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需求。”
美美与共、和谐共生,农林种植业书写“生态福”。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脱贫致富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引下,闽东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稳步发展。点绿成金,生态建设助力白茶产业开辟乡村振兴新赛道。调研团先后来到福鼎市江美生态示范茶园和太姥山,在袅袅芬芳的山间小路上品味白茶的历史积淀。福鼎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立足福鼎白茶这一优势资源,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本科生秦若琳不禁感叹道:“福鼎白茶本就有水土气象得天独厚的“生态福利”,又有千年流传生生不息的“文化福利”,还有勤劳智慧劳动人民的“发展福利”,这是福鼎白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北大与福鼎共同编写出版的《福鼎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蓝皮书(2022)》(左)、北大师生编写出版的《乡村振兴战略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右)
在福鼎市六妙白茶博物馆,调研团认真聆听福鼎白茶发展历程讲解,在学习白茶文化从唐代到现代发展主线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福鼎白茶生产流程和制茶工艺,体会白茶文化魅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汇荟对比借鉴国内国际知名茶品牌,提出:“中国茶文化历久弥新、代代相传,福鼎白茶也一定能赢得年轻人的喜爱。包装改进、形式创新、联名‘破圈’等形式,也能助力福鼎白茶讲好中国故事,将白茶文化传递到全世界。”
在北京大学宁德“水滴”思政实践基地,调研团深入研讨“白茶故里”方家山村白茶产业振兴案例。方家山村确立“生态立村、白茶富民”的发展思路,通过党建引领、联社助力,因地制宜发展白茶产业。方家山村党支部带领方家山人民“团结拼搏”的历程让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覃夫杰颇为感慨:“爱拼才会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盘活了村集体经济资源,生机勃勃的茶产业推动方家山村进入乡村振兴发展的快车道。”
北京大学宁德“水滴”思政实践基地
茶香葆真意,“茶痴”守真心。调研团在调研访谈中了解到,方家山村茶人方守龙老师匠人营茶的发展历程,从新芽萌发到翰墨封印,坚持用饲鸟除虫、用羊粪施肥、用原生态的方法培育,一心只做天然的、自然的、应然的有机白茶。前往方家山村国子白生态茶业公司生产车间,调研团成员在制茶师傅的指导下体验了称茶、蒸茶、整形、压制、摊凉等工艺,并把“福茶纪念砖”摆放在北京大学宁德“水滴”思政实践基地的“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墙”上,茶砖余香萦绕指尖。
在国子白生态茶业公司进行制茶学习
文化自信、薪火相传,手工制造业书写“文脉福”。调研团先后参访了福安市珍华堂、和霞浦县半月里村,深入了解闽东历史文化与产业的结合情况。在珍华堂,调研团参观了《金陵十二钗》《和谐家园》等精美银饰作品,观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畲族银器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林仕元打磨银饰的过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何佳倍对手艺人的坚守和传承深感敬佩:“林老先生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既传承“手艺”,坚定“守艺”,更追求“创艺”。正是匠心传承、创新发展为古朴典雅的银质裹上了五颜六色的实践纹绸,显现出不同的“艺福”色彩。”
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仕元交流访谈
深山畲乡古韵深,调研团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霞浦县半月里村。作为一个畲族村落,半月里村较为完整地保存了畲族历史文化,具有畲族婚俗、畲族小说歌两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山环水抱、绿荫蔽日、青砖黑瓦、庭院错落,百年古榕下一幅巨大“福”字剪影格外醒目。调研团漫步依山而建的半月里村,在建筑形成的错落感中用脚步感受畲族父老扎扎实实迈出的致富步伐。近年来,半月里村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文化振兴为主线,充分挖掘畲族文化底蕴,整合畲族文化资源、山水资源,推进文化保护、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开发畲族民俗风情摄影,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明星村,书写了阔步致富大道的新篇章。
在半月里村调研
“全链福”产业文化体系由闽东产业链与本土特色“福”文化融合而生,是宁德人民穷则思变、艰苦奋斗结成的硕果。链链相扣、久久为功,福气亨通、福运连绵,“福”文化已浸润在了闽东人民生命、生活、生产、生意的方方面面,当年的“闽东老九”如今已实现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愿景。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征程上人民领袖掌舵领航,引领“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阔步前进。宁德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调研团重走带领和指引闽东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光辉之路,在理论的源头探寻实践的真谛,更深刻地感悟到新思想的伟力,知闽东之“福”、爱闽东之“福”、传闽东之“福”,向着党的二十大刻画的奋进坐标勇毅前行。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