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谈乡村治理:李昌平我们欠
编者按
前两天在头条号发了篇《为什么建议把农业补贴的钱,给农村65岁以上老人养老呢?》的短文,列了9条给农村65岁以上老人发钱养老的原因,网友们讨论得很热烈,有赞同也有反对。借此,给大家说说为什么提出这个想法,以便大家了解交流。本文内容较长,请大家慢慢阅读。
本人想提“所有农业财政补贴全部用于农村老人养老”这个建议有十多年了,起源是当时我在河北大学工作,孙大午先生那时也刚获自由。我、大午兄、还有河大王武岭教授等人,共同决定在大午集团及周边八个村搞一项实验,即村企共建大午小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决定的操作路径为:以创建内置合作金融村社及联合社体系为切入点,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把村社和企业联合起来,把资源资产资金集约经营起来,以内置合作金融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为支撑、支持农村产权和信用体系充分实现起来,在不要国家财政资金、不要银行贷款的前提下,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建设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镇一体化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面发展的民主共富和谐幸福示范区。后来实验虽被迫终止,但孙大午先生实现理想的实践并没有停止。
如今大午社区其所取得的成绩,几乎是在无财政补贴、无一分银行贷款情况下取得的。在我国,到处都有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能够存活十年的农业龙头企业是奇迹,财政补贴停止“输血”后能坚持两年不倒的龙头企业也算奇迹。大午集团在河北不是特例,晋州市周家庄公社,有社员一万多人,也是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典型,可以称为农业界的“小强”。
孙大午先生
大午实验终止之后,2009年9月,我被应邀到河南信阳讲课,在了解过程中,发现有一项非常重要改革,就是给农民发70年的产权证,让农民拿70年的产权证去银行抵押贷款。这项改革如果成功,农民将增加可支配现金流几百万亿,我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彻底有解决方法了。但笔者内心明白,这项重大改革一定会失败,因为银行不可能给小农的农地林地产权提供抵押贷款。这不是农民产权问题,而是金融机构无法提供与小农产权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当时讲课的题目是《建设新农村,先建新金融》。直接告诉当地干部们结论:只有在村社中内置合作金融,农户的土地(承包地、林地、宅地及成员权)才可以实现抵押贷款,当前没有其他办法。道理讲清楚了,当地让选点做实验,我欣然接受。选点考察的第一个村,以“公司+农户”模式搞茶产业园的现代农业示范村,仅整理5000亩土地种茶,就补贴数千万元。我不同意,有人问为什么?我说这个村的茶产业项目一定失败,即使财政补贴再补几千万,老板也一定会跑路。对于看似武断的结论,使他们有些生气。我说不争论,很快会看到结果。做实验的村子,可以选穷村、大村,只需政府出资10万元(种子资金)即可。后来选定郝堂村,以政府出资10万元种子资金和昌平5万元课题费为引导,引出7位乡贤的14万元敬老资金及村中仅10多位老人每人各出资的2000元,创建了“郝堂村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并以“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入敬老人”为理念。
2009年郝堂村有了养老资金互助社后,村民的土地、林地都可以在资金互助社抵押贷款。2012年,资金规模达到650万元,当年为村民提供土地抵押贷款近700万元,年利息收入近80万元,每位老人年终获得分红800元(仅40%的利息)。同年,那个“公司 农户”搞现代茶产业园的村,老板真的跑路了。据说2011年,康师傅去视察现代茶产业园区,仅请村民除草一次,就花了30万元。
郝堂村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分红现场,李昌平给老人分红
2011年,我请信阳平桥区副区长吴本玉参加郝堂村分红大会,吴本玉称赞郝堂村的养老资金互助社是“四两拨千斤”之法:政府仅投入种子资金10万元,完成了土地抵押贷款改革实验任务,为老百姓解决了数百万贷款需求,为老人提供了数十万养老金,把村级领导班子搞强了,把干群关系改善了,把乡贤和孝道找回来了,把老人地位提高了。当天,有人提及“公司 农户”搞现代茶产业园项目,问我“为什么看一眼就得出老板会跑路的结论?”,我回答:“政府农业补贴给害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信阳绝大多数茶农并不靠种茶赚钱养家,茶农的地租、劳动力、管理、销售等都不计入成本,一亩茶园也就赚个两三千元,茶农种茶收入其实比外出打工收入要少。老板生产茶的成本几乎接近或高于农户自产自销茶叶的价格,靠什么赚钱?
老板并不傻,不会真心想着去种茶,是各级政府的部门有大量农业补贴要花掉,要请老板搞“现代农业”把钱花掉,同时要做到所谓正确,老板带领小农户致富,所以冠以“公司 农户”名头。请大佬来视察工作,讲个如何“做大做强茶产业”、老板如何“带领农民富农”的故事给他听,他还是会相信,当然也会在现场讲几句鼓励、期待的话,也会提更高要求和目标,大佬虽是礼节或仪式性地说说,但这就不得了了,老板乘势拿到了财政补贴,不跑还等“死”吗?光茶园的除草费就花掉几十万,大大小小的师傅很多,老板现在不跑将来可能就跑不了了。
河南信阳郝堂村
农业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三个阶段笔者在《再向总理说实话》一书中,写到农业农产品生产经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短缺阶段,增产和增收同步,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收益阶段。主要靠调动小农户生产积极性满足社会需求。80年代中期以前,多数农产品都短缺,农民只要勤劳就能致富!这个时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不一定要财政补贴)追求数量增长收益,既富民又富政府。
阶段二:供求平衡阶段,增产和增收不同步,追求农产品价值和价格增长收益阶段。进入90年代中期后,绝大多数农产品都不短缺了,高度分散的小农户因无力追求价值和价格增长收益,只能追求数量增长收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勤劳可能致穷。
阶段三:高度发展和高度竞争阶段,增产会减收,是打垮竞争对手、追求稳定市场份额收益和定价权收益的阶段。例如生猪产业就基本进入高级阶段了,小农户因为根本没有可能参与竞争,去追求市场份额和定价权收益,几乎全部退出生猪生产经营行业,生猪生产经营成为大资本垄断行业。资本为打垮竞争对手(小农),猪肉价格会大幅上涨或下跌,这时如果财政加大对产业补贴,只会加剧资本操作市场波动能力,大大加快小农户退出养猪业步伐。一旦资本完成对生猪产业的市场瓜分,从而获得追求稳定市场份额收益和定价权收益的能力,猪肉价格将会长期维持在高位,必然导致国民能吃得起猪肉需提供更多财政补贴。
这几十年来,由于小农户生产农产品的能力绝对过剩(如中国农民生产了全世界65%以上的蔬菜),更由于小农户高度分散而无法追求农产品价值和价格增长收益,所以常常出现多品种、大面积的生产亏本,“勤劳致穷”现象。对此,我们不是通过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鼓励小农户调整农产品种植养殖结构,这几十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补贴的钱真是不计其数。那几十年种养业结构调整成功了没有?永远在调整的路上前行。
农产品进入第二阶段,越补贴农民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收益,农民越苦、政府也越囧。终于有一天,政府明白不能补贴小农了,改以补贴龙头企业追求农产品价值和价格增长,收益会如何?答案是更不行。因为,面对千万小农的低成本竞争,龙头企业既无力追求农产品价值和价格增长收益,更无力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收益。补贴龙头企业不知道害死了多少无知无畏,贪小便宜的老板。
另外此阶段农产品供求平衡、供大于求之后,小农户因为无组织的高度分散,只能继续追求数量增长产生的收益,从而落入小农生产积极性陷井,互害式生产经营的竞争模式。面对此状况,补贴小农户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实际是起到了挑起“农民害农民”的作用。例如:某地生产的苹果最好吃,价格也不错,其他地方农户在补贴激励政策下调整结构也种苹果,结果最好的苹果也不值钱了,不得不放弃种苹果而改种梨,结果把种梨的地方也坑了。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大致就是这样,你折腾我、我折腾你。一个地方种什么最好,是天赋的特色,生产过剩不赚钱,解决之道关键应该靠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以追求价值和价格增长收益,调整种植养殖业结构根本没用。
这几十年来,各方大佬们年复一年在很严肃的场合,很不严肃地重复“小农天生素质低、不懂市场”芸芸,出的点子一直是以高额补贴扶持农户调整种植养殖业结构,结果既害财政又害农民。
绝大多数人对于笔者呼吁拿农业补贴的钱养农村老人是赞成的,大家说:农村老人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三线工程、大江大河治理、甚至农村电网建设等做出过巨大贡献,没有得到过任何报酬,如杜润生先生为我第一本书的序中所言:我们欠农民的太多,不能给农村老人们平等国民待遇,天理难容(这只是其一)。
但有相当多的人会反对我关于取消农业补贴的呼吁。有很多人说,美国农业这么发达,都给农民补贴,我国农业这么弱,必须提高农业补贴才行。中国农业真的弱吗?中国农民生产了全世界67%的蔬菜,用7%的耕地养育全球20%的人口,曾经很多年米肉蛋果菜等都是净出口,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我国是高度分散的原著民小农国家,农业真有自已的特殊性。农业的补贴越多,对原农民越不利,对市民也无益,对老板还有害。关键是补贴越多,农产品进口也越来越多了,国家越来越不安全。而农民却靠农业越来越养活不了自已了,甚至农民非农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农业越来越现代化,反而越来越依赖补贴,农业补贴越来越多,农民越被现代农业边缘化。
农业越来越多的补贴,都是打着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旗号,但结果恰恰相反的。相反,不要农业补贴和银行贷款的大午集团和周家庄公社等,不仅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民收入也高,农民的农业主体地位也更加巩固,生活也很幸福。
为什么会产生补贴越多越容易产生“坑农害老板”的现象?
我国具有特殊性,即是世界超级人口大国也是原著民小农国家。笔者曾经还发明过一个词,叫全球化背景下一般性制造业梯度转移之“中国拐点”,即一般性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之后,出现了“拐点”,由少数人为多数人搞制造、逆转为多数人为少数人搞制造。
导致一般性制造业100元GDP转化为工人收入由70元下降到30元,农民工无力支付其家庭人口城市化的成本,老人和孩子不得不留守乡村。几亿农村的留守老人成为农村基本主体,由于农村老人劳动力几乎没有成本,加上没有最低收入保障,种自已家地成为农村老人的唯一选择,既是工作也是生活。几亿分散老人在地里刨食,除了养活自已和孩子,还为几亿城市人提供便宜得再不能便宜的农产品,但是大量农业补贴是不可能补贴给老年农民的。
这不公平,几亿老人没有社会保障,不得不靠在自家地里刨食生活,而大量补贴向资本倾斜从农村老人手里掠夺土地搞所谓的规模农业等。实实在在的害娘坑爹,也害了老板伤了财政,任何资本怎么能够和没有成本的老人农业竞争呢?连老人都竞争不过,何谈要与国际先进农业组织竞争?
一、农村老人是我国走向强大的功臣,他们无私奉献了大半辈子,应该考虑给他们发放养老金。
二、留守老人在自家地里刨食,还为市民提供食物,应该考虑给予农业补贴。
三、补贴大量资金和贴息贷款给资本,资本面前农民是弱势一方,不利于农业平衡发展。
四、大量资金补贴给资本搞农业,利少弊多;如果把这每年过万亿的农业补贴给农村老人养老,利多弊少。
我国有一个现象,就是争着要钱,理由都说三农很重要,要为三农服务,特别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为三农服务最容易拿到钱。但钱花下去了,是不是起到了好实效,其实谁都没当一回事,笔者在此就不点名了,不服地出来走两步。农业补贴多,甚至直接发生坏作用。
为什么建议把农业补贴的钱,给农村65岁以上的老人养老呢?
回到最初的问题,笔者为什么建议把农业补贴取消,为什么建议把农业补贴的钱,给农村65岁以上的老人养老呢?
一、我们这个国家欠农村老人太多。农村老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国家的农田水利、国道、县道、乡道、大江大河治理、义务兵役、三线工程、农村电网话网、小化肥厂建设、学校建设、医院建设等等都出了力,流了血汗、还集了资,却没有给他们一分钱回报,有的集资款是答应过连本带利还的,至今一分本半分利都没有还。
二、我国农业是以农村老人为主体的农业,给老人钱就是最好的补贴农业。办法一举两得,有益无害,并且可以防止农业补贴腐败的发生。任何一个村庄,只要把钱补贴给老人,我保证这个村的农业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本人非常愿意和农业农村部找几个乡镇搞对比实验,你补贴老板依靠老板搞农业,我补贴老人依靠老人搞农业,看谁能搞得更好。
三、老人最弱势,照顾好农村老人,就是最精准、最靠谱的精准扶贫。
四、照顾好了农村老人,几亿农民工才会在外安心打拼,“我爱你,祖国”才说得出口。
五、养农村老人,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体现出孝道。不养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百善孝为先”之国变成“不孝子孙”之国的罪魁祸首。
六、农村老人以及他们的子孙,估计有十二亿人口之多,占这个国家人口的三分之二多。农村祖辈没有同等城市的国民待遇,有愧于心。
七、给农村一亿多65岁以上老人养老,是扩大内需的最好措施,对中国经济由出口拉动型转向内需拉动型具有重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满足本国人民的需求,且国家才有主体性,不怕人打贸易战。
八、给农村65岁以上老人养老,每一个中国人才像个人样,世界各国人民才会尊重中国人。
九、每个人都会老的,我们这一代人不敬老孝老,下一代人是会学习效仿的。况且,财政的钱是人民的钱,首先是这些无私奉献一辈子老人们的钱。
笔者想写这个建议至少有十年了,一直不敢写,担心政府负担不起,担心农业出问题。十几年前,本人便开始做村社内置合作金融,组建养老资金互助社,立志余生要通过“一社四部”体系的内置金融村社及联合社体系、以养老资金互助社或合作社等载体形式,将“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入敬老人”变成现实、变得深入人心,为全国农村老人发养老金、提高老人的地位和尊严。
本人创始乡建院及带领的团队现在才做了近四百个村庄的养老资金互助社,都做得不错,但离为全国农村老人发养老金的目标还很远。在做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本地乡贤都积极响应和推动,这让我很感动。然而奇怪的是没有一个国家部委表态支持,甚至连已经承认发给养老资金互助社的“身份证”都收回去了,不知初心和使命到底是什么?但希望别忘了这些老人、别忘了他们的贡献、别忘了他们还期盼国家还记得他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