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下一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解1:“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 梁惠王上》)。这是最权威的解释,其经典之处在于,它不但是对这句话的解释,更是其出处。事实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语即非出自《论语》,也非出自 《礼记》,而恰恰是出自孟子与梁惠王的这一席话。正是《孟子》史无前例地记载了孔子的这一句话,并同时阐述了孔子这么说的理由——因为俑太像人了。在这里 孟子并没有解释“其无后乎”的具体含义,但言下之意无疑是鄙视的态度。从某种角度来说,孟子的理解是不容置疑的——与其质疑他的理解,还不如干脆质疑他凭 空捏造孔子的话。
解2:“孔子反对用假人代替真人陪葬,认为这坏了老规矩,甚至诅咒第一个获得俑专利的人断子绝孙,无后。”早在东汉,赵歧就曾为《孟子》做注,并解释说,其实作俑在前,殉葬在后,是作俑制度引发了殉葬 制度,所以孔子才批评始作俑者(“仲尼重人类,谓秦穆公时以三良殉葬本由有作俑者也,恶其始造,故曰此人其无后嗣乎。”)。可惜 的是,根据考古发现,在中国历史上真人殉葬制度要早于俑人殉葬。因此赵歧的解释非但不成立,而且似乎颇不光彩。
解3:由于赵歧没有成功地起到否定之否定的作用,这一历史任务便落到了宋朝朱熹的身上。他说:“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 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孟子集注》)”孔子如此厌恶发明俑人殉葬的人,自然是赞同那之前的葬法了。 但俑人之前并非真人,而是草人。因此孔子决不是赞同真人殉葬,而是赞同使用草人。俑人不过比较像真人,孔子尚且反对,何况用真人殉葬呢?据说商朝时期是流 行真人殉葬的,周朝予以禁止,转而采用刍灵、即草人。后来有些诸侯国渐行奢华风气,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这其实在开历史的倒车。如果把孔子的话,放到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就不难发现,他是希望回复周礼,以免文化的倒退。另外《礼记 檀弓下》中的一些篇章也可作为解3的佐证,这里就不赘述了。
以上诸解,争论的焦点在于孔子为什么反对俑人殉葬。目前看来解3是最合理的,而解2处于下风。如果要改变这种形势,除非解2这一派的人物能提出站得住脚的 “三重否定”。俱彺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郑渊洁之流。而接下来的几种解释,都是在承认解3的前提下,争论“其无后乎”的含义。
解a:通俗解释,断子绝孙的意思;
解b:“后”非指后代,而是指后祀、祚命,即子孙的后福。“其无后乎”说的是别看你现在是贵族,再这样倒行逆施的话,子孙后福难保了。
根据孔子老人家一贯温文尔雅的性格,我们不愿意相信他会咒人家断子绝孙,宁可相信他即使气急骂人也是文绉绉的。因此解b似乎更可信一些。
①回文章顶部,点“中华诗文学习”进行订阅
②欢迎关注我的shiwen_xuexi,大家一起交流吧
③来稿请投:shiwenxuexi@163.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