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成长法则(创业能量不因公司成长而消失留住新创企业的灵魂)

新创企业拥有某种无形的根本素质:一种能量、一种灵魂。公司创办人感受到它的存在。早期员工和顾客也感受得到。它激励人们贡献才能、金钱和热情,并培养一种深度连结的感受,以及追求共同目的使命的感受。只要这种精神持续存在,就能激发员工高度投入,新创企业也能保持灵活和创新,并促进成长。但若是这种精神消失了,新事业就可能动摇,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失落,觉得某种特别的东西不在了。

创办人大多相信,他们创办的公司不只有使命、商业模式和人才,还有些别的东西。

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谈论“新创企业的灵魂”,是一家《财星》(Fortune)五百大企业的执行长,当时他正试图重振他组织的这种企业灵魂。许多大公司从事这种“搜救”计划,这反映了一个不幸的事实:随着企业成熟,很难保持原有的精神。创办人和员工常把企业灵魂与企业文化混为一谈,尤其是那种彻夜赶工的无拘无束气息、弹性工作说明、休闲的穿着、披萨、免费汽水,以及家人的感觉。他们只在这种精神消逝后才注意到,并怀念不已。投资人有时会无情地压制企业的感情核心,迫使公司“专业化”,因应市场需求而调整。试图恢复“创业心态”的组织,往往采取肤浅的做法,只处理行为准则,却未专注处理真正重要的部分。

我确定这些最了解自己公司的人绝非无的放矢。在各种性灵传统里,人类灵魂经常被描述成“真我”。印度教称它为阿特曼(atman),犹太教称为聂萨玛(neshama)。基督教神学家和西方哲学家长久以来一直在辩论有没有灵魂,但许多人相信灵魂,以及人死后灵魂不灭。我访谈过的几十位创办人和新创企业员工也相信有灵魂,认为他们的组织拥有“真我”,而所有的利害关系人都密切交织存在于这个“真我”之中。

灵魂三大面向

为企业建立独特且振奋人心的情境

我开始想知道,是否可能列出这种灵魂有哪些特定面向,能够吸引利害关系人投入,并推动新事业成功。换句话说,随着业务成长,新创企业领导人必须保持企业的哪些面向?

我的调查显示有三项要素,共同为企业建立一种独特和振奋人心的情境:企业意图(business intent)、顾客连结、员工体验。这些并不只是用以塑造行为的文化准则。它们的效应更深刻,并引发另一种更强烈的信念和表现。它们塑造工作的“意义”,为工作赋予人情关系,而不只是进行交易。员工与一种激励人心的构想产生连结,与“为终端使用者服务”的观念产生连结,也与工作中所获得生命固有的独特报酬产生连结。他们与公司建立感情联系,而这种联系激发了公司的活力。

企业意图。我研究的所有新事业都怀有某种为自己赋予生命的企业目的。这种“企业意图”通常源自创业者,由他传达给员工,说服他们放弃稳定的工作,接受这里的长时间工作和微薄待遇。虽然我访谈的那些人是基于许多因素(包括最后能获得丰厚报酬)而加入公司,但他们都拥有更崇高的理想,希望参与推动某种更重大的目标,用某种方式“创造历史”。他们想要借着改变制造、分配,或是消耗产品或服务的方式,以建立可改善人类生活的事业。许多新事业都有设定自家的使命或业务范畴,但我发现它们拥有更深刻的意图,具有某种几乎攸关生存意义的重要性,也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

以下以Study Sapuri为例来说明。日本资讯服务和人力仲介业者、规模达数十亿美元的Recruit Holdings,在2011年成立Study Sapuri,以扭转Recuit旗下教育业务的衰退走势,当时进公司不久的山口文洋(Fumihiro Yamaguchi)规划要成立网站协助学生,免费提供他们准备大学入学考试的学习指导。他向公司里负责内部创业的小组提出这个构想,说明这个网站可让更多人获得学习材料,有助于解决日本教育不平等的问题。这种意图正符合Recuit长久以来的使命:为社会创造新价值。

Study Sapuri成立之后持续演变,但一直谨守最初的意图。它采取的众多做法之一,是在行销推广时,把它的服务塑造成大学入学准备服务,以及高中老师为学生补习的工具;它还扩大网站内容,纳入小学和初中教材和学业辅导。2015年4月,它透过母公司收购了Quipper。Quipper主要在东南亚市场提供类似服务,创办人渡边雅之(Masayuki Watanabe)说,Study Sapuri的意图使他欣然接受这项收购。他说:“我们相信学习是一项权利,不是特权。我们拥有相同的愿景。”员工也有同感。一个员工说:“想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意念,吸引了我。我加入公司的动机,是要为顾客提供真正的价值;这些使用者和他们的父母,能看到他们的学业能力改善。”到2019年初,Study Sapuri已成为Recruit教育事业的核心品牌,拥有59.8万个付费订户。

创业公司成长法则(创业能量不因公司成长而消失留住新创企业的灵魂)(1)

成功的新创公司有别于其他企业之处,不是“趣味”或“疯狂”的文化,而是员工展现的不寻常创意和自主性。

顾客连结。与顾客的密切关系,对我研究的那些成功企业来说,也非常重要。对于公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顾客,创办人和员工都深刻了解他们的观点和需求,觉得自己与他们有连结,因而能引发他们的活力和创意。耐吉公司(Nike)创办初期,派遣销售代表到美国各地。这些销售代表号称“艾金”(Ekin,把Nike的字母倒过来拼),因为他们对耐吉产品必须了如指掌倒背如流。他们的任务不只是推销耐吉运动鞋,还要收集顾客的看法,把这些资讯回传给公司总部。许多艾金,包括耐吉共同创办人、当时担任执行长的菲尔.奈特(Phil Knight),实在太热爱耐吉品牌,甚至在自己的脚上或腿上刺青,刺上现已举世闻名的耐吉钩弧形商标。

全球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的使命,向来是经由电脑化营运平台,弹性预测市场趋势并尽量减少风险,借此为顾客改善财务。公司共同创办人和执行长赖瑞.芬克(Larry Fink)一再强调贝莱德与客户异常密切的关系。展现这种认真投入的做法之一是,芬克很早就决定,贝莱德绝不为自己进行交易。其他许多公司都这么做,经常获得极大的利益,但这种做法可能造成利益冲突。芬克解释说:“这么做的诱惑非常大,但如果这样做,我们就不能宣称是接受顾客委托了。”

贝莱德以顾客为重的方针,赋予它一种竞争优势,使它能吸引更多资产,并成为号召员工的口号。一个员工说:“我们任何交谈都免不了谈到客户,因为这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另一个员工强调公司对同理心的重视,表示:“一旦确实了解客户想要和需要什么,我们就能发挥专长为他们服务。”第三个员工谈到一个“真的很简单和明确”的想法,那就是“协助真正的人……建立更好的财务未来”。在最近一项针对员工投入程度的意见调查中,有八成以上的贝莱德员工表示,他们受到激励要超越工作的基本要求,格外努力。

员工体验。我的研究发现,新创企业的无形精髓中,新事业与工作本身的体验有关第三个面向。成功的新创公司有别于其他企业之处,不是刻板印象宣称的“趣味”或“疯狂”的文化,而是员工在工作中感受的不寻常创意和自主性,这促成员工更加投入工作,创造出更好的成果。领导人在表明企业意图,并强调顾客连结之后,也赋予员工我所谓“在某个架构内的自由”(在明确界限内自由运作的能力),以及给予员工机会去影响关键决定,例如,要采取哪些策略或开发哪些产品。拥有表达意见的“声音”和“选择”的员工,更珍视自己的工作,也对同事和公司本身产生深厚感情。

眼镜零售商Warby Parker在2010年成立以来,一直强调员工体验。公司期望团队成员独立思考,并刻意设法雇用能自我引导的员工。一名高阶主管指出,没有人必须每天跟主管会面,才能把事情做好。公司很看重个人意见和坦诚提出的创意,员工不会觉得必须自我审查。共同创办人尼尔.布鲁曼殊(Neil Blumenthal)也建立“倡议方案”系统,每一季都让员工提出自己的科技构想,并颁发“蓝脚呆鹅奖”,来表扬展现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员工。

我发现,其他许多聪明的公司利用各种计划,把声音和选择深植在公司当中。一家拥有五百多名员工、快速成长的新事业,创办人指派所有新员工加入一些五人团队,并要求每一个团队花三个月时间,建立可能摧毁公司某一项既有事业的业务。接下来,参与的员工可以决定是否要继续进行这个构想,或是担任组织里的其他工作。这家公司推出的许多新业务,都是源自这项计划。

组织灵魂是如何消逝的

只想短期获利,忘却长期经营理念

我研究的一些公司,因为投资人干预或领导人本身的作为,或是因为这两者共同作用,而导致新创企业精神逐渐消磨殆尽。领导人在追求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不完全了解自己原本拥有的这种珍贵精神,或者是未能体认它的用处。争取公司存活的急迫需求,以及后来必须扩大规模的压力,使他们陷入这种危险途径。

增加官僚体系和“新血”,可能使员工感觉受到束缚压抑,使顾客觉得关系疏远,并让组织的企业精神消逝。

新企业很容易陷入狂热扩张的模式。它们的领导人可能高度运用战术,而且一再快速调整方向;如果根本的企业意图保持不变,并持续沟通传达企业意图,那么前述这种做法就无可厚非。但若情况并非如此,领导人改变焦点就可能造成问题。他们可能变得太迷恋自家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太执着于赚钱,以致不再聆听顾客和员工的意见,也不再与顾客和员工建立伙伴关系。

新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不建立纪律和秩序,的确很容易就会失败。正如我和其他人的研究显示,它们必须建立正式的制度和流程,并雇用专业经理人。如果深思熟虑地进行这些事情,而且参考所有早期利害关系人的意见、让每一个人谨记企业意图,并维持与顾客的关系和团队经验,那么这些改变可能带来极大的效益。但这么做可能会有一种危险,因为增加官僚体系和“新血”,可能使员工感觉受到束缚压抑,使顾客觉得关系疏远,并让组织的企业精神消逝。我访谈过几位老练的“成长阶段”执行长,他们获聘取代公司创办人,但即使心存善意,却很快耗尽那些新企业的进取精神。

例如,印度手机厂商Micromax的四个创办人,在2011年把公司交给四个更有经验的高阶主管,这些高阶主管把公司的策略计划、供应链管理、人资和其他职能都专业化。根据大部分报导,这些改变既必要又成功,让各种绩效提升。但公司也为此付出代价。许多员工觉得失去直接接触高阶领导人的机会,也不再真正深入了解顾客,并失去能激励他们努力的明确企业目的,也就是说,他们觉得Micromax失去了灵魂。创办人也对这些改变感到不安,这种紧张情况在2013年达到沸点,于是他们决定重新接管公司。后来,他们把控制权转移给一个新的外界管理团队,结果旧事重演。

经常是在发生危机之后,大家才注意到公司的灵魂正在消失,或是已经不见。最近,脸书(Facebook)和优步(Uber)都因迷失自我,而公开向顾客道歉。2018年,数百位Google员工要求公司搁置开发一项搜寻引擎的计划,因为这种搜寻引擎会让中国更容易遏制异议声浪。他们向公司发出信函说:“我们许多人接受Google的工作时,都很清楚公司的价值观,包括……了解Google这家公司愿意把本身的价值观放在获利之上。”

不忘初衷,保有灵魂

增加结构与纪律的同时,保持使命感

活力充沛的高成长公司可以找到中庸之道,在增加结构和纪律的同时,仍保有为它提供存在意义的三个要素。

网飞(Netflix)当年在邮寄光碟业务之外寻求下一个新疆界时,从影片流通业务转向制作电影和电视节目,同时,把它的商业模式从美国推展到世界各地。我们实在很难想像,组织进行这么多深远的改变之际,还能保留原来的本质。但网飞做到了,部分是因为这些做法符合它的核心意图,也就是要成为全球最好的娱乐分销业者,以及协助全球各地的内容创作者找到观众。这些做法也支持网飞品牌的承诺,也就是为顾客提供绝佳服务、成为供应商的有价值合作伙伴、为投资人提供持久的且有获利的成长,以及为员工提供发挥重大影响力的机会。

网飞创造出创新的新产品,包括完全针对观众而制作、极为成功的原创内容。它维持了员工体验,由主管提供组织及营运的相关环境,然后放手让员工根据情况自行做决定。人才长洁西卡.尼尔(Jessica Neal)说,公司发出的讯息就是“我们认为,你们很擅长做自己的工作。我们不会规定你们要怎么做,但我们会委托和授权你们把事情做得很好。”公司募才人员专门雇用符合这种文化的人,并训练他们熟悉这种文化。网飞执行长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和其他领导人实施一些政策,以加强员工的声音和选择。他们废除度假时间限制,用符合常识的准则来取代正式的人资规定,鼓励坦诚提供回馈意见,并开放决策流程。尼尔说:“跟每个人交谈,构想都会源源而出。”

就像我所研究的其他顺利扩大规模的成功新创企业一样,网飞在成长过程中一直维持固执和弹性。在有些领域它采取激进的不可知论,因而会视需要而放弃或改变计划。但一旦涉及企业意图、顾客连结和员工体验,它的态度毫不妥协,这些年来一直刻意加强和保护这三者。它主动出击,以保护自己的灵魂。

即使新创企业灵魂的三个要素有一个已消蚀,公司仍能设法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更深入探讨Warby Parker的“倡议方案”计划。这家眼镜公司在扩编员工和增加新的管理层级之际,领导人一直强调维持“小公司的感觉”。但是,公司的软体工程师原本可协助选择优先推动哪些计划,现在只负责执行分派给他们的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重新创造旧有的员工体验,公司拟定“大鸣大放”计划(Warbles),要求工程师建议和鼓吹新科技的行动方案,例如,改变网页和改善处理订单流程,然后由资深主管审查和投票决定。这项计划也强调意图。公司共同创办人戴夫.吉尔博(Dave Gilboa)告诉我说:“我们请员工在建议每一项计划中,附上与公司策略目标有关的衡量指标。”这些计划根据获得的票数排列名次,不过,工程师可选择进行清单上任何一项他们觉得符合自己优先事务、并能提供最大价值的计划。“如果那项新工作是他们很兴奋想要去学习的,或是一项新技术,我们会给予他们这种自由去自行决定。这就是自主性最突出之处,”主任工程师亚当.沙特沃斯基(Adam Szatrowski)说。

在企业灵魂受到特别严重损害时,创办人有时会回来恢复这种精神。2008年,霍华.舒兹重回星巴克担任执行长,他在书中解释原因是,他“觉得星巴克品牌固有的某种东西不见了”。回任之后几个月,他采取一些措施,重新培育公司的精神。他举办外地会议,让与会的领导人广泛思考公司品牌,特别是针对顾客关系。他告诉团队:“过滤我们想法的唯一标准,应该是问这个想法是否能让我们的人员感到自豪?是否能提升顾客体验?是否能加强星巴克在顾客心里的地位?”几个星期后,他向投资人报告转型计划,提出要回复公司最初的企业意图。他说:“这里有人曾相信一个年轻创业者的梦想,认为我们能创造咖啡的全国品牌,也能建立一家拥有社会良心的公司……现在该是时候,要说服诸位和其他许多人再度相信星巴克。”

要成长,也要伟大

网飞、耐吉、星巴克如何维持企业精神

保护组织的灵魂,是创办人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与有关公司治理和股权分割之类的重大决定一样重要,却极少受到重视。网飞、耐吉、贝莱德、Warby Parker、Study Sapuri和星巴克在新创时期都欣欣向荣,因为它们的创办人刻意维持使它们自一开始就很优异的精神。长期下来,强大的灵魂能吸引和激励各种利害关系人。公司即使积极建立流程、纪律和专业化,也应努力维持企业意图、顾客连结和员工体验这三大精神要素。这不只是成长的秘诀,也是伟大的秘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