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哪个好(枷锁下的没落贵族)
- 全文8411字,配图43张,阅读用时约15分钟。
舰娘镇楼——纳尔逊号
如果说哪一级英国战列舰造型最为奇特,那肯定非纳尔逊级战列舰莫属。
建造背景
一战结束后,昔日对英国皇家海军威胁最大的德国公海舰队随着“彩虹”的电波沉入帕斯卡湾,包括许多战功卓著、九死一生的战舰,如曾在战斗中进水5000吨而不沉的“不沉之舰”——“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一战后,英国也由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变成负债国,赢了面子输了里子,经济陷入危机的英国已经难以继续维持坚持半个世纪的“两强”标准。
英国皇家海军1914年阅兵阵容:包括60艘战列舰,日德兰海战出动了约一半的阵容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英、日、法、意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也称华盛顿海军条约),条约限制主力舰的吨位不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包括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例为5.25:5.25:3.15:1.75:1.75。
纳尔逊级战列舰密集的16英寸主炮
根据条约的规定,英国能够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建造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而不受条约中10年内不得建造战列舰的规定的约束。根据这一协议,英国海军1922年11月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开始建造纳尔逊级战列舰。
华盛顿会议期间,日本已经开建两艘长门级战列舰,装备8门410mm主炮;美国开建四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装备了8门408毫米主炮,此时英国还未有装备16英寸主炮的战列舰。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
长门级战列舰
日本以长门级战列舰2号舰“陆奥”号建造经费部分来源于国内小学生捐款,如果停建则难以向国民交代为由,坚持建造完工两艘长门级战列舰。为此,条约允许美国建造完工3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英国可以不受条约10年内不得建造新战列舰的限制建造两艘战列舰,但是排水量和主炮口径仍然受条约的限制。
战舰特点英国以往建造的战列舰,火力是放在第一位的,防护是次要的。日德兰海战中,战列舰交战的距离能达到10到15公里,在远距离对射中英国战列巡洋舰水平装甲薄弱的问题暴露无遗,英国三艘战列巡洋舰战沉,比如胡德少将座舰“无敌”号被“德弗林格尔”号击中,发生弹药库殉爆,胡德和舰上1011名官兵牺牲,仅6人生还。
维克斯—阿姆斯特朗,英帝国的军火支柱,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军火、造船巨头之一
英国皇家海军一改以往的思想,在设计新的条约型战列舰时着重在有限的吨位内加强防护特别是水平装甲的防护,被弹药库殉爆吓怕的英国皇家海军首次在主装甲带上采用了倾斜装甲,甚至连舰上的家具也都由以往的实木家具改为三合板材质的家具以节约吨位来加强装甲防护。
纳尔逊级战列舰的16英寸45倍径主炮
同时由于吨位限制,英国率先采用了三座主炮塔全部前置采用品字布局的方式缩短主装甲带长度来加强防护。辨识度异常高的主炮布局只能说是条约限制下英国海军无奈的选择,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主炮的射界存在盲区,战舰后方是主炮的射击死角,但是考虑到英国皇家海军的综合实力和一贯的无畏精神,只会向前冲锋追击敌人,根本用不到主炮向后射击吧……
可以清晰看到16英寸45倍径火炮的膛线
纳尔逊的主要武器为三座为N3战列巡洋舰方案准备的MK.I型16英寸45倍径3联装火炮。理论射速1.5发每分钟,但是由于在日德兰海战后造舰局修改了防火标准,加装了多道防火门,因此实际射速比理论更低。
指向不同方向的主炮塔
其三联装炮塔在皇家海军内部是首次也是最后一次登上主力舰,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均没有像后来KGV的4联装14寸炮塔那样影响到战斗。其全重1487-1507吨,座圈直径11.43米,火炮轴线间距2.49米,俯仰角-3至 40吨,其在服役期间出现过滚珠承轴磨损严重问题,后换用新型承轴后解决。另外初期发现由于布局原因齐射炮口暴风影响严重,后通过延时射击改善。
Mk.I型406毫米45倍径舰炮也是英国最后一种采用钢筋缠绕法加固身管的火炮。这种火炮和炮塔最初是为G3型战列巡洋舰设计的,因华盛顿海军条约取消时,这些炮塔的订单已经下达到厂家,于是英国海军重新修订了对这些炮塔的要求,稍稍缩小了炮塔的尺寸和重量,使之能够安装在新建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上。
16英寸主炮炮弹
受到德国海军使用高速轻弹(弹重系数(弹重(磅)/弹径(英寸)^3,0.5以下为轻弹,0.5-0.55为标准弹,0.55以上为重弹(*说法有出入,也有其它说法))的影响,加之时间紧迫,海军军械总监(DNO)在未经充分的射击实验的情况下便认为高速、低重量弹丸在大倾斜冲击角度下具有优越的装甲穿透特性,因此配备给 MI.I型主炮发射的MI.IB穿甲弹被设计为重量只有2048磅(929kg)且弹长较短的轻弹,造成该炮威力提升非常有限。这也是受日德兰海战时德国的影响,英国皇家海军一度认为高速轻弹初速更高、穿透力更强、精度更高,实际上英国国皇家海军经过测试发现低速重弹通过改变弹体的外形也可以提高精度。
主炮射击的纳尔逊级战列舰主炮
随着战列舰交战距离的进一步提升,高速轻弹在远距离速度下降严重,穿透力甚至不如上一代的15英寸主炮。总的来说,主炮由于使用了太多新的子系统,使得步子太大扯到了蛋,16英寸的炮评价并没有比之前的15英寸高多少。
洗甲板
纳尔逊的主要防空武器是6门4.7英寸、L40重型高射炮,该炮依然是为20年代G3战巡准备的(PS:除了雷达火控是新的,其余武备基本能捡剩的就绝不用新的),使用34.5KG的整装炮弹,后期配备了有VT引信的对空榴弹,不过最大缺点依然是年代较远,没有机械辅助供弹装置导致射速较慢。
120防空炮班组正在装填,注意其并没有后期重型高射炮上常见的储弹漏夹,只能一发一发装填射击。
在战争中纳、罗二舰针对日益严重的空中威胁加装了不少其它防空武器,包括试验性质的UP火箭和之后加装的8联装砰砰炮和赶赴太平洋时加装的美制40mm博福斯高射炮和20毫米厄尼孔机枪。值得一提的是,纳尔逊为了防备日本可能拥有的无线电制导炸弹袭击,在赶赴太平洋战场时还加装了电子干扰装备。(然而日本都是人肉制导的……)
正在搬运UP火箭弹药的“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上的士兵
这种防空火箭由一名操作员在右侧操作台中操纵发射
这种发射器发射的不同于日本喷进炮的烧霰弹,而是一种带降落伞减速的小型爆炸物,通过120米长的缆绳系在降落伞上缓缓下落。当飞机撞上缆绳,就会把炸弹拖向机身,并在接触时爆炸。不过由于很容易受到风的影响,效果奇差无比,后来又换回了砰砰炮。
战舰数据
纳尔逊身上有许多G3的影子,她抛弃了一战英国战列舰常用的长艏楼和内倾式舰艏设计,改用平甲板船型和直线前倾式舰艏,大型的箱式舰桥取代了之前的重型三角桅,炮塔式副炮取代了容易被海浪打湿的炮廓炮,完全的重点防护首次出现在了英国战舰上,当然,其最特殊的设计便是全前置的主炮群。
舰长:216.6米
舰宽:32.3米
吃水:9.1米
标准排水量:36000吨
满载排水量:43140吨
动力装置:8台带蒸汽过热器的海军部型3鼓水管燃油锅炉;2台蒸汽轮机
轴数:4轴
动力输出:45000马力
航速:23节
燃油量:2800吨
续航力:15000海里/12节
装甲防护上,纳尔逊是英国首艘完全采用重点防护理念的主力舰,将防护主要集中在弹药库、主副炮、动力舱以及指挥系统,并且针对未来的空中威胁强化了水平甲板。但是在G3战巡上的主要设计特征——大厚度和大倾角的装甲带,以及大厚度的水平装甲由于吨位限制并没有完全被继承。
装甲防护图
在条约35000吨排水量的限制下,设计师只好最大限度缩减装甲带长度,纳尔逊主装甲带全长116.4米,只占舰体全长54%,与后来的条约型战列舰相比所占比率是最低,主装甲带高3.9米,并没有较好的防护水线以下,对水中弹几乎没有防护,只能依靠38mm的防雷装甲。但是上缘与中甲板平齐,防御垂直打击能力较强。
主炮:三座三联装MarkI型16英寸(406毫米)45倍径炮
副炮:六座两联装MarkXXII型6英寸(152毫米)炮
4.7英寸(120mm)MK.II重型高射炮、40mm四、八联装砰砰炮、在Z舰队事件后开始大量换装的20mm“厄尼孔”机关炮
防空火力:六座单联装MarkVIII型120毫米高平两用炮,四座双联装100毫米高平两用炮,六座八联装41毫米“砰砰”机关炮,61门20毫米“厄利孔”机关炮
防空炮特写
鱼雷:两具620毫米鱼雷发射管(不只是德国战列舰带鱼雷……)
舰载雷达:279型、284型、285型
舰员:1314人
建造过程因早已听闻《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风声,在条约签订之前,英国造舰局决定以3,5000吨为极限,重新设计一级缩水的G3战巡以备不时之需。
这便是是两个在G3战巡基础上缩水的F2/3战巡方案,它们排水量被限制在35000吨,航速能达到29.5节-28.5节,但参与了日德兰海战的贝蒂元帅可不接受这个妥协之策,尽管造舰局的工程师早已论证在35000吨级的平台上装备16英寸火炮会付出其它方面性能的巨大代价,但作为经历过日德兰海战的宿将,贝蒂清晰记得自己被殿后的第五战列舰分队拯救的瞬间——4艘当时最新锐的装备15吋火炮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面对以11-12吋火炮为主的希佩尔的巡洋舰队和舍尔主力舰队前卫群以寡敌众,不落下风。“以15寸火炮对抗16寸是不可想象的”贝蒂一言,火力、防护均大幅缩水的F2/F3战巡方案立即下马。
1922年,造舰局根据海军部1921年底提交的备忘录重新进行了设计,这三艘代号O3、P3、Q3的战舰中将产生纳尔逊级的备选方案,其中P3和Q3因为吨位限制只能装备15吋火炮被海军部淘汰,剩下了O3方案。
O3包括3个子方案,主要是炮塔布局的区别,其中包括背负式炮塔布局的O3a(NO.1)和炮塔呈金字塔布局的O3b(NO.2),以及在O3a基础上修改细节的O3c(NO.3)。
O3的3个方案中,O3a\c射界比较广阔,但是相比金字塔布局的O3b装甲带长度更长,由于吨位的限制,使得皇家海军在权衡后选择了O3b作为纳尔逊级的建造方案,也就是我们日后熟悉的纳尔逊布局。
纳尔逊的三座炮塔由前至后分别名为“A”“X”“B”炮塔,其中处于最后的B炮塔射界最有限,尽管这样从侧面看似这样布局头重脚轻,但是从垂直俯瞰下去便能知晓其奥秘,英国人通过后移舰桥和动力舱将X炮塔布置在了船体最宽的舯部,这样使得炮塔群和上层建筑的重量分配合理,使得重心依然保持在了一个平衡的位置。
1925年,下水栖装中的“纳尔逊”
1922年12月28日,纳尔逊级首舰纳尔逊号(HMS Nelson)铺设龙骨,1925年9月3号下水,1927年9月10日完工。
1922年12月28日,2号舰罗德尼号(HMS Rodney)铺设龙骨,1925年11月7号下水,1927年11月8日完工。
服役经历两舰建成后,渡过了十多年的和平时光,与日本的两艘长门级战列舰和美国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是当时唯七的装备16英寸主炮的战列舰,被称为“Big 7”。
到二战爆发时,两舰尽管经过了现代化改装,但是因为仅有最高23节的航速,并不强大的火力和相比并不出色的防护,已经难以与一票不受条约限制的战列舰,如俾斯麦、大和、北卡来罗那等正面抗衡。
但是考虑到英国的主要作战方向在欧洲,美国是英国的盟友,德国的水面作战力量薄弱,纳尔逊级仍有用武之地,尽管如此英国也仍缺乏可用的水面舰艇。
不久,纳尔逊进驻朴茨茅斯港,在那里接收了第一批登船服役的士兵,并开始与这艘采用了大量新装备的船只磨合以解决自身的各种问题。水兵们根据其独特的高大舰桥为其取了一个“安妮女王大厦”的诨名。10月21日,特拉法加尔海战纪念日,纳尔逊号上正式升起了布兰德海军中将的将旗,成为英国大西洋舰队的旗舰。
纳尔逊级两艘战舰纳尔逊、罗德尼分别是为了纪念在拿破仑战争中为英国夺取了一个世纪海上优势的霍雷肖•纳尔逊上将和在英法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第四次英荷战争中屡建战功的乔治•罗德尼上将,说起有趣的是,他们都有同一位老上司,即在英法七年战争中粉碎了他那个时代法国海军的约翰•杰维斯。图为罗德尼。
战前纳尔逊并没有什么亮眼表现,其在1930年参与了一艘希腊货轮失事的营救,1934年在例行的春季演习中不慎搁浅。在间战期间的演习中,纳尔逊级表现并不是很出色,其它舰艇上的水兵们经常调侃纳尔逊和罗德尼是“纳尔索尔(nelsol)”和“罗德诺尔(rodnol)”—ol这个后缀通常是皇家海军油料补给舰的后缀。因为其投影也有水兵称她们为一对靴子。
两舰官兵一般称她们为“尼尔”和“罗多”。尽管其造型比起胡德差了不知道多少个科罗拉多,但是英国海军高层对其还是充满信心,毕竟,这是皇家海军序列中唯一一级装备16寸火炮的战列舰。
纳尔逊上的祈祷室,陈列着皇家海军的无价之宝—纳尔逊中将在特拉法加尔海战时身穿的中将服和一缕头发
纳尔逊级战列舰为了在35000吨的船体上装备9门16寸火炮的和强化弹药库防护付出了巨大代价,而其受害最严重的就是其动力系统,同样装备9门16寸火炮的G3战巡计划能跑出29节,而被砍掉了13000吨排水量的纳尔逊就只能跑到23节。其只装备了少得可怜的8台带有过热装置的海军部三胀燃油锅炉,配备两台“柯蒂斯-布朗”减速齿轮主机。
二战初期,纳尔逊作为本土舰队指挥官查尔斯-福布斯上将的旗舰坐镇斯卡泊湾,9月26会合罗德尼、皇家方舟参加了对受损潜艇掩护的行动,期间具体发生的故事已在皇家方舟章节中叙述过,不再赘述。U-47偷袭斯卡泊湾成功后,移防苏格兰埃维湾秘密泊地。10月30日纳尔逊在一次护航行动中遭遇U-56鱼雷伏击,但是由于引信问题无一爆炸。11月23日-30日参与了对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的搜索任务,但在归港的12月4日被一枚U艇布设的磁性水雷炸伤了前部船底,73人受伤。
U-31布设的磁性水雷对纳尔逊A炮塔前方船底造成的伤害示意图,受损直径约3米,船壳扭曲,60号龙骨轻微受损。
1939年11月4日,“纳尔逊”号在入港时被德国潜艇U-31布设的一枚磁性水雷炸伤,导致73人负伤,舰底右舷多处破损,扬弹机也被震坏。在港内进行了临时抢修后,“纳尔逊”号战列舰勉强航行到朴茨茅斯入坞检修和改造。
其全输出功率只有45000马力,远小于大改装后的伊丽莎白女王级24台锅炉75000马力,但是依靠阻力更小的船艏,其航速能达到23节,还是比美国标准型战列舰快一些。不过其舰桥在20节以上航行时有一些不利影响。
1940年9月,刚刚结束维修的“纳尔逊”号参加了在挪威沿海捕捉德国运输船的行动。同年11月,又参加了搜索德国水面袭击舰 “舍尔海军上将”号(可阅读大型官方海盗船——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介绍)的行动,但是仍然一无所获。
1941年3月,“纳尔逊”号与参与了支援登陆突袭挪威纳尔维克附近德军设施的行动,并取得成功。同年,“纳尔逊”号被调往地中海,支援和掩护运补马耳他的护航队。
1941年5月底,爆发丹麦海战与围歼俾斯麦时,纳尔逊正在为一支返回英国的商船队护航。
1941年7月,纳尔逊成为H舰队指挥官萨默维尔上将的旗舰,部署到地中海战区参与作战行动。
1941年9月,纳尔逊会同罗德尼参加了为马耳他进行强行补给的战戟行动,期间遭遇意大利鱼雷机突袭,一枚航空鱼雷在其左舷舰艏造成了一个9米长4.5米宽的破洞,舰首下沉3米,航速降低至14节,纳尔逊只好脱离编队返回直布罗陀修理,并在10月返回英国本土进行彻底维修,期间其搭载了被德潜艇伏击沉没的皇家方舟号上的970名船员。
北非战役结束,在阿尔及尔外港即将抛锚的纳尔逊,甲板上全是准备上岸修整的水兵们
1942年5月,修复的纳尔逊再次会同罗德尼返回地中海战区,再次为陷入重围的马耳他基地送去了补给。10月,纳尔逊与罗德尼参与了同盟国在北非开始的“火炬”登陆行动,在坎宁安将军率领下为滩头的盟军提供火力支援。
纳尔逊左舷副炮群
1943年7月,“纳尔逊”号参加了在西西里登陆的行动,担任火力支援,8月,炮击意大利西南部的卡拉布里亚,9月,参加掩护在意大利南部萨勒诺的登陆行动,1943年9月29日,代表盟军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和代表意大利的巴多格里奥元帅在“纳尔逊”号上签署了意大利投降的协定。
1944年,“纳尔逊”号又参加了规模空前的诺曼底登陆战——这次登陆共动用了6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和104艘驱逐舰、177艘扫雷艇,以及4000多艘登陆舰艇,1000多艘近海运输船,224艘商船和大量的小型运输船。
1943年7月,两舰出现在西西里岛滩头,为盟军提供火力支援,之后一系列针对意大利的作战中,两舰全程参与,没有一次落下。
9月29日,意大利宣布投降,纳尔逊号上举行了盛大的受降仪式,之后的10月,纳尔逊与罗德尼重新部署到大西洋海域,防备德军水面舰艇的海上破交。
1944年5月,纳罗两舰参加“霸王”行动参与诺曼底滩头的火力压制。6月18日,纳尔逊第三次受损,2枚水雷在其舰艏爆炸,导致严重进水,被迫撤出战斗。随后护航UC-27船队前往美国,并在那里接受了改装和维护。
在欧洲战局已定的情况下,“纳尔逊”号被调往印度洋参加对日作战,但是1945年的印度洋海区已经没有多少仗可打了,1945年8月到9月,“纳尔逊”号参加了在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受降行动。
纳尔逊级战列家2号舰“罗德尼”号参加了著名的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行动。在俾斯麦被鱼雷机投放的鱼雷击中船舵之后,“罗德尼”号与“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对俾斯麦号进行炮击,其中“罗德尼”号发射380多发16英寸主炮炮弹,“英王乔治五世”号发射了360多发14英寸炮弹,命中数量达百发,而“罗德尼”号的一发主炮炮弹更是导致俾斯麦号两座主炮炮塔失效,此时俾斯麦号已经完全丧失了还击能力。“罗德尼”号抵近平射,俾斯麦号被迫自沉。
俾斯麦号战列舰遭到皇家海军的报复性射击,上层建筑全毁,被迫自沉
击沉“俾斯麦”号不久,“罗德尼”号也前往地中海,同“纳尔逊”号一起担任前往马耳他的护航队的护航任务,参加了“长矛”、“台柱”两次大规模护航作战。1942年底到1944年中,又与“纳尔逊”号一起参加了北非登陆、西西里登陆,炮击卡拉布里亚,支援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土,以及诺曼底登陆。
1945年战争结束后,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先后退出现役,“罗德尼”号在1945年转入预备役,1946年除籍,1948年2月被出售解体。“纳尔逊”号则在1946年被改为训练舰,1947年除籍,1949年出售拆解。
评价
纳尔逊是条约战列舰的先驱,她身上对水平防护的重视,可以协调更多电子设备的箱型舰桥,副炮炮塔等几乎成了日后所有条约战列舰的标配,其突破常规的全主炮前置布局展示了造舰局工程师们的独特想法,尽管她只是G3战巡被放弃之后诞生的G3的影子,但是这并不妨碍她展示出英国造舰技术的浓厚底蕴,试想在一艘35000吨级主力舰上布置48000吨级主力舰的火力,还要在海军部严苛的对防护要求下尽量强化防护,纳尔逊基本做到了那个时代(20世纪20年代)能做到的一切。可惜时代已经变了,再也没有一次日德兰式的舰队决战来检验纳尔逊级战列舰所考虑的一切,当坎宁安上将率领的航母将大部分意大利主力舰击沉在塔兰托港时,航母正式崭露头角,海军航空兵的时代将取代大炮巨舰的荣光。纳尔逊上将曾在特拉法加尔海战时挂出旗语“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我想,两艘纳尔逊级的一生的大抵是做到了,尽管无功,但已尽责。
纳尔逊级是英国第一型条约战列舰,英国皇家海军根据一战的经验第一次将加强防护特别是水平装甲的防护放在首位,但是由于较慢的航速、并不强大的火力,在二战爆发时相比一票主流战列舰已经落伍,但是其体现了英国皇家海军勇于革新、敢于尝试的思想,这也是英国皇家海军在近400年的时间里领先世界的根源所在。
1949年3月,在因弗基辛船厂拆解的纳尔逊、罗德尼、复仇,一起被拆掉的还有大英帝国
在二战后英帝国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曾经的帝国分崩离析,殖民地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实际的自治国家,只剩下了一个象征着过去的英联邦。英伦三岛上的民众不再去追寻征服,联合王国政府的自私政客终于取代了帝国高瞻远瞩、雄心勃勃的政治家们,只剩下了特拉法加尔广场上那高耸的铜像与逍遥音乐会上齐声合唱的“不列颠终将统治海洋”,一切都会拥有,一切都会失去,但是失去之后,能留下什么呢?被历史洪流淹没的赫梯、亚述、两河流域诸邦几乎什么也没有剩下,但一首《吉尔伽美什史诗》却依然令人神往,联合舰队虽早已成为了海底的残骸与拆船台上废铁,但《舰队collection》却又将那些昔日被人厌恶、恐惧的战争机器拉回我们的视野,我想,这就文化的力量吧?
舰娘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