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大全(智囊上智部远尤卷)
原文
李沆为相,王旦参知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语曰:‘外宁必有内忧。’譬人有疾,常在目前,则知忧而治之。沆死,子必为相,遽与虏和亲,一朝疆埸无事,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
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及不孝恶逆之事奏闻,上为之变色,惨然不悦。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且丞相每奏不美之事,拂上意。”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常怀忧惧。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狗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参政他日之忧也。”
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殿,搜讲坠典,靡有暇日。旦亲见王钦若、丁谓等所为,欲谏,则业已同之。欲去,则上遇之厚,乃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
[冯述评]
《左传》,晋、楚遇于鄢陵,范文子不欲战,曰:“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厉公不听,战楚胜之。归益骄,任嬖臣胥童,诛戮三卻,遂见弑于匠丽。文靖语本此。
译文
李沆任宰相的时候,王旦为参知政事。因为西北方的战事,有时都忙到顾不上吃饭,王旦感慨地说:“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我们能够悠闲的不那么忙呢?”
李沆说:“稍有一些忧虑勤苦,才能警戒人心。将来如果西方都平定了,朝廷未必便无事。有句话说:‘外宁必有内忧’。就好像人有疾病,常常发作,就会担忧疾病而去诊治。我死后,你必当宰相。与敌人和亲是大势所趋,一旦和平无事,恐怕君王会慢慢产生奢侈之心。”
王旦不以为然。
李沆又每天呈上各地水旱灾、盗贼及不孝作恶的坏事报告给真宗知道。真宗听了往往惨然变色,很不高兴。
王旦认为“这种小事不值得让天子烦心,而且丞相常常禀奏这些不好的消息,拂逆了皇帝的心意。”
李沆说:“君主还年轻,应当让他知道各地艰难的情况,经常怀着忧虑警惕之心。不然,血气方刚的皇帝如不沉迷歌舞、美色、珍玩,就可能搞些土木、战争、祭神之类的事。我老了,来不及看见;这是你未来的忧虑啊!”
李沆死后,真宗认为契丹已经讲和,西夏也来纳款,于是在泰山封禅祭祀,在汾水立祠祭神,大建宫殿,搜集亡失的典籍,没有个空闲的日子。
王旦亲眼看见王钦若、丁谓等人的所作所为,想规谏却已经变成同流,想辞官又觉得皇帝如此厚遇,此时才知道李沆见识的深远。叹口气说:“李沆真是圣人,看事情那么远!”
[冯评译文]
《左传》记载,一次晋、楚交战于鄢陵。范文子不想打这场仗,说:“只有圣人能达到内外无忧。既不是圣人,没有外患必有内忧。何不放过楚国,就当做是长期外患吧!”
晋厉公不听,仗打赢了。
回国后便更骄傲了。任用宠幸的胥童,杀死三卻(卻犨、卻缺、卻至),后来终于在匠丽家里被杀。
李文靖所引的是范文子的话。
补
李沆(hang,四声,沆),北宋名相,封陇西郡开国公,谥文靖,后面说的李文靖也是他。史称其为相“光明正大”,有“圣相”的美誉。(沆瀣一气,是个贬义词,沆瀣指的是夜间的水汽,以前有两个唐朝一个叫崔沆,一个叫崔瀣,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缘分的小故事,所以有了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原本没有贬义,后来演变成了贬义。)
旰(gan,四声,干)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泛指勤于政事。
范文子,即士燮(xie,四声,谢),祁姓,士氏(按封地也可以称为范氏),谥文,所以又称范文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到的高尚,才能卓越。
鄢陵,今河南鄢陵县,这里说的是鄢陵之战。晋楚争霸,却在郑国开战,落后就要挨打啊。最后晋国胜利,俘虏了楚国王子,楚王也被射瞎了一只眼。但是两国都损失惨重,无力再战,中原迎来了短期的和平。
厉公,即晋厉公,后期有些残暴,被栾书和中行偃杀死。由晋悼公继位。
胥童,姬姓,晋国公族。原本胥童就和郤氏有仇,他配合晋厉公消灭了郤氏。后被栾书和中行偃诛杀。
三卻(que,四声,却),这个字应该是通假字,通郤。三郤指的是郤锜(qi,二声,齐)、郤犨(chou,一声,抽)、郤至。郤氏也是姬姓,晋国公族,但是他们的权限已经影响到晋厉公的君权了,所以,胥童才能趁火打劫消灭了郤氏。胥童自然不能算是个好人,但是三郤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
匠丽,匠丽氏,这里应该是匠丽的家里或者封地。
感
真宗皇帝,正如陈恕和李沆担忧的样子。奢侈,后期有沉溺于封禅啊祥瑞啊这样虚无缥缈的事情。
我觉得他们就是对真宗不对事,是看出真宗有问题,才找出这个那个的借口。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 : zhinangzhinang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