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语言风格特点好的原因(沈从文语言不通)
今晨发现,有一作者大谈沈从文作品病句很多,并列出“病句”一一加以分析。
不由得感到好笑。
文学的表达是情感和生活的再现,情感和生活“复杂而奋斗”(生活中有个人卖弄“学问”,在大会上这样发言),充满了不通顺,为了通顺,牺牲情感的充分表达和生活的逼真描摹,那是小学生作文。
有些微妙的奇异的情感和状态,就得用病句表达,何况作者拿出的例句并非病句。
语言是生活的产物,语言是为生活和文学服务的,而不是颠倒过来。
请看那作者怎样说:
名家名篇病句何其多!沈从文《边城》病句大观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选入《边城》的三至六章,选文较完整地展示了湘西古城的风俗美和人情美,人物语言生动传神,心理描写细腻真实,但叙述语言却平庸笨拙,且有不少病句,现将病句抄录如下,并作归类分析。
一. 成分赘余
1.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
析:“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表意重复累赘。“知道”是认知层面,“注重”是态度层面,使用一个即可,如果要同时使用,则应在之间加“并”字;“在”字纯属多余,应删掉;“安辑”有两种用法,一是安抚,作动词,二是安定,作形容词,若用动词义,则应说“注重安辑保守”,若用形容词义,则应说“知道保守安辑”。因为“安辑保守”表示“安抚守卫边疆”之意,故采用前一种改法较好。
老师,你确定你真的读懂了?“注重在”相当于“注重于”,只不过写乡土,所以用“在”不用“于”,怎么就不通了?“知道”和“注重”不在一个层面知道不?就是按语法,“知道”和“注重在……”是动宾关系,很通很通(我这里用的反复修辞手法哈)。另外,按照你的修改,少了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和作家语言个性你知道不?2.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析:“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之“中”显然多余,应删去,或改为“正在如何不幸中挣扎的情形”。 “似乎就还”连用三个副词,十分别扭,应将“就”删去。
报告老师,你说得不对,有个“中”,时间就出来了。让作者感受到时间,这是小说家的功力之一。3.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析:“所在”没有增加任何信息,还造成重复,可删去。
老师,小说是写生活,不是课堂答问不是做作业不是语文测验,加个“所在”,显得叙述人不假思索,更自然更生活。4. 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析:“还毫无什么变化”之“毫无”和“什么”重复,应将“什么”删去,或改为“还没有什么变化”。
重复是为了强调。另外,“毫无变化”是作文语体,“毫无什么变化”是朴实的口语、生活化的小说叙述语体,写小说不是做作业,也不是写论文。5. 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析:“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之“大约”和“左右”重复,应删除其中的一个。
写小说不是造句哈,是生活化的叙述哈。老师在生活中没有说过“大约……左右”吗?6. 翠翠一面走一面问那拿火把的人,是谁告他就知道她在河边。那人说这是二老告他的,他是二老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
析:“是谁告他就知道她在河边”十分啰嗦,应改为“是谁告诉她在河边”。
翠翠可不是语文老师,她就是那样说话。7. 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光赤赤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情绪都为这事情十分兴奋。
析:“大家情绪都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重复啰嗦,应改为“大家都十分兴奋”。
前者为文学叙事,后者为中小学生造句。8.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
析:“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一句中的“正似乎因为”成分赘余,可删去;“似乎”若要保留,应调整到“有些”之前。原句可改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似乎有些强横。
生活不是语法,文学不是做作业,意犹未尽,完全可以“赘余”。文学作品包括文学杰作里,到处是故意不通。二. 搭配不当
1. 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析:“受战争停顿”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受战争干扰”,或改为“受战争干扰而停顿”。
老师,因战争停顿和受战争停顿,哪个更生活哪个更有味?三. 用词不当
1.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种种情形。
析:“梁红玉老鹳河时”之“时”用词不当,“老鹳河”是地名,后面应跟方位名词“上”而不能跟“时”。
简单了吧?狭窄了吧?文学叙事时,“诸葛亮隆中时”,“关羽麦城时”这样的句子到处有,不是不通顺,而是太通顺而且有生活气息而且简洁有力。2. 翠翠问祖父,听不听到什么声音。
析:“听不听到什么声音”之“不”误用,“听不听”是一种行为选择,“听没听到”才表示行为效果,没有“听不听到”一说,故应改“不”为“没”。
注意,是翠翠说话不是语文高级教师说话。3.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与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
析:第二句话中的“虽”用词不当,第二句话内部不是转折关系;第二句话和第一句话可构成转折关系,应将“虽”改为“却”。
报告老师,小说句子可不可以倒装以更有味道?四. 表意不明
1.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析:“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有歧义,是将船划到最前面,还是没有落在最后?从后一个句子看,应该是前者,故而原句应改为“凡是把船划到最前面的”,更简洁的表述方式是:凡优胜者。
报告老师,那话谁都懂,就不用标准化,更不用学术化了。五. 成分残缺
1.但一到次子傩送年过十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好,这种事情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
析:“但一到次子傩送年过十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边”缺主语,应将“但一到”“时”删去,原句改为:次子傩送年过十岁,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边。
老师,语序颠倒,不影响语意的理解就好,而且更加生活化,更加不假思索,更加显示作者的诚实平易。总之,作为一个大家,一篇小说中出现如此众多的病句,并且还被编进教材,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我也来个总之。用评论里的一句话来说:你受的是应试教育,沈从文受的是素质教育。另外,照你说的改,就没有沈从文了。个人生活积累、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时代和地方色彩,统统没有了。沈从文语言的稚拙率真,没有他的籍贯和人生经历,是达不到也装不出的。并且,他曾在北大旁听,是西南联大教授,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沈从文不仅任教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国文系,而且参加过国文教材的编写,应该比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懂语言,尤其懂小说语言。一句话说完,人家沈从文不是不懂通顺,而是就要那样造句,因为那样造句最文学最生活最个性最自然。文学忌讳做作,推崇天然,沈从文的语言像带露的树枝,朴实天真纯天然。他的题材也决定了他的语言。淳朴的生活只能用淳朴的语言来表现,语文老师,想想《诗经》吧。文学是语言艺术,“艺术即情感”,而不是艺术即语法。创造和个性是文学的生命,文学不是遵守。最后,请原谅我的不客气,但既然老师对沈从文那么不客气。你所谓沈从文的“平庸笨拙”却是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作家所达不到的杰出灵巧。沈从文晚死几个月,诺贝尔文学奖就发给他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