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莎士比亚的经典趣事(与莎士比亚亲密接触)

九岁的儿子特别喜欢看《狮子王》这部动画电影,前几天,他突然问我要看《哈姆雷特》,他说听老师说,《狮子王》就是承袭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哈姆雷特》的故事主线的。我说书柜里就有这本书,让他去翻书柜。不一会儿,他找到这本书,趴在沙发上就看了起来。可是还没看到三页,他就拿着书悻悻的走到我身边,说书里的内容看不懂。

一直以来在我的想法中,我总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都是成人作品,就没有刻意寻找过合适孩子看的书籍。可是我也知道,莎士比亚是欧美的文化根源,在欧美,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读莎士比亚了,好比是中国孩子在幼儿园就背唐诗一样,所以要想走进欧美人的精神世界,就一定要熟悉莎士比亚。

之所以没有让孩子去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没有找到更为合适的书籍给孩子。于是,我带着孩子去到了书城,选择了这本《写给孩子的莎士比亚》。

《写给孩子的莎士比亚》里面汇集了莎士比亚脍炙人口的17部作品,用生动有趣的人物介绍、色彩鲜明的人物卡通造型、简洁明了的故事梗概,画龙点睛的轶事和引文……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清晰的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体系。读完这本书,让孩子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能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关于莎士比亚的经典趣事(与莎士比亚亲密接触)(1)

莎士比亚是谁?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在欧洲甚至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莎士比亚的剧作多写贵族故事,牵涉欧洲宫廷权力构成,又有著名的十部历史剧,涉及英国12世纪至15世纪历史,等等这些。代表作品主要有:《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奥赛罗》等。

莎士比亚小时候,就从戏剧、诗歌和民间传说中学到很多东西,并且已经表现出对戏剧极大的兴趣,后来,他的爸爸约翰·莎士比亚做了一年的高级行政官。在这期间,有一个叫“女王剧团”的人来斯特拉特福,同样喜欢戏剧的约翰,准许演员们在镇上演出,还从财政中拨出九先令,作为演出的报酬。从此之后,剧团来往更频繁了,小威廉看着他们搭建布景,看着他们精致的戏服,看着他们表演:刀剑打斗、爱情、战争、泪水、欢笑等等。这段经历和见识,在莎士比亚的童心中,埋下了戏剧的种子。当他成年后到达伦敦,经常活动的地方就是剧院,他在那里当过只买得起站票的观众、当过马夫、当过演员、也当过剧作家,直到成为最伟大,伟大到改变历史的剧作家。

关于莎士比亚的经典趣事(与莎士比亚亲密接触)(2)

英国人对于莎士比亚和其作品的珍视程度,绝不亚于我们中国人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虽然都是古语,但这些古语用高度凝练的文字描绘了一个个或是动人心魄或是令人沉醉向往的奇异世界,这些作品甚至还激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历经几百年,其生命力依然强劲勃发,这无疑是对其作品的最高赞誉。

这些从书籍的开篇就介绍了,从他的出生到婚姻再到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一生中的重大事件都给孩子一一罗列了,让孩子边阅读边了解莎士比亚。

为什么孩子应该读莎士比亚?

有人说读懂了莎士比亚就读懂了一半的欧洲文学、四分之一的世界文学。英美两国都十分主张应该尽早开始对莎士比亚和其作品的接触,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公司的艺术总监格雷戈里多兰曾表示,年仅五岁的孩子就应该接触莎士比亚,因为他认为,戏剧可以传授给孩子重要的人生经历。

如果问孩子们是否喜爱故事,绝少会有孩子会说他们不喜欢;如果再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故事,他们会告诉你,喜欢有趣、恐怖的、超现实能力等等。凡是那些充满带有魔幻的故事,或者王国之间的残酷战争,都无可救药地吸引着孩子。而这些故事都可以出现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

莎士比亚笔下的故事却非常好看,哈姆雷特的挣扎、威尼斯商人的卑劣、奥赛罗的嫉妒,朱丽叶的纯真……孩子们会被人物的情感所打动,这都会成为孩子们将来理解人性丰富多样的火种。

而理解人性,其实就是在理解他人,理解生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这个世界相处。莎士比亚笔下的故事,通过呈现人在不同情境的遭遇与反应,能够给予孩子对于人性深层的洞悉与思考,加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梳理自己,面对自己所处的境遇。莎士比亚的语言具有十足的表现力,可以唤起人强烈的情感,他的故事可以让人持续有力地想象,他的主题直面人类最本质的问题。

关于莎士比亚的经典趣事(与莎士比亚亲密接触)(3)

《写给孩子的莎士比亚》书中的内容并不复杂,把深奥难懂的莎士比亚戏剧以简单有趣的形式呈现在孩子面前:书中介绍每一部作品时都是先介绍梗概,然后通过人物关系图让读者认识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接着通过图示剧本的形式讲解出作品的大意。所以小孩子很容易读得进去。

读莎士比亚不仅可以帮孩子提高文学素养、积累丰富的写作词汇、有效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让孩子增长智慧、培养同理心和正义感、学会经营人际关系。

《写给孩子的莎士比亚》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清晰的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体系。给了孩子一个与文学接触的机会,让文学之美落在他们的内心,伴随他们的成长悄悄萌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