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透纸背的故事(以力透纸背的悲情)
文 | 葶子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欢迎点击上方关注
汤唯饰演的萧红
1942年的中国,抗日战争依旧顽强勇猛地持续着,在连绵纷飞的战火中,华夏民族的希望和曙光也渐渐清晰和明亮起来,这满目疮痍的山河,即将迎来新生。
而远离炮火包围的香港玛丽医院中,遍尝人生苦难的才女萧红的生命却即将凋零;纵然一生渴求温暖与爱,可在弥留之际,陪伴在她身边的只有好友骆宾基。
回想这短暂人生所经受的漫长苦痛,萧红凭借最后一丝力气,如泣如诉地写下人生绝笔: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在这落寞的孤独和伤感的遗憾中,一代文学洛神萧红,便匆匆离开了让她倍感寒凉的人世间,只留下众多写尽跌宕命运和悲欢离合的文学作品,引得后人深深长叹。
若要了解萧红内心的苦痛,她笔下的《生死场》是必定要读的,如果说《呼兰河传》承载了她对人世间温暖和希望的渴求,那么《生死场》则道尽她在人间所经受的苦痛和哀伤。
正如书名般,《生死场》的内容便是围绕人的生与死来展开创作的;在这篇小说中,萧红用悲悯的笔调和细腻的文字,讲述了哈尔滨近郊的村庄乡民在封建制度和日寇蹂躏下于生死间徘徊挣扎的故事。
作品篇幅仅有八万字,却道尽生死的悲凉和命运的凄凉。除了生动展现东北农民苦难深重的生活,萧红更着重描写了女性在男权世界中卑微和无助的命运,这里边包括她们嫁为人妇的心酸和落寞,孕育孩子的痛苦和折磨。
通读作品,你会发现:字里行间所展现的不同女性的悲苦遭遇,是萧红对悲与殇的深刻理解和传递;而女性群体虽生犹死的凄凉命运,则是萧红创作中"悲情力透纸背"真实体现。
接下来,我便结合作品的几个主要女性人物,对萧红创作中所传递的悲情进行简单分析。
【麻面婆:用逆来顺受的人物形象,凸显整个女性群体的悲剧】萧红的《生死场》,像是用悲凉的底色和苦痛的架构搭建起来的人生戏台。这层出不穷的热闹场面,是各类人物多舛的命运组成的,而身为创作者的萧红,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冷眼瞧着台上人的挣扎和悲欢。
伴着低沉悲凉的命运殇歌,首先出场的是麻面婆。
这个面带麻痕的女人,因为愚笨木讷的行为造就了《生死场》中奢侈的热闹,可这份热闹却又因为她苟且的活法和低贱的死亡,硬生生地催出看戏人的眼泪来。
- 她活着,却活得如家畜般苟且愚昧
萧红笔下的麻面婆,是生性愚笨的傻婆娘,许是为凸显人物的这份傻气,萧红描写麻面婆的笔触中也多了几分戏谑,为这满篇萧索的文字里生出细弱游丝的热闹。
她勤劳中透着傻气,盛夏的正午头,虫子们安静下来,连狗也寻着荫凉睡觉,唯独麻面婆坐在院子里满头大汗的洗衣服,这洗衣服的水却是用的院子里的泥浆水。
她偏执中透着傻气,听说家里的羊丢了,为了向丈夫证明自己是聪明的,便不顾阻拦钻到柴堆中去找羊,时值酷暑盛夏,麻面婆却坚信羊跑到柴堆中取暖。
这种执着和勤劳中透露出来的傻气,也决定了生存在封建愚昧乡村中的麻面婆是不讨喜的;丈夫的嫌弃和邻里的奚笑,让麻面婆在不断讨好中变得更加卑微。
为了凸显麻面婆的卑微,萧红索性把她和各类动物归在一起写。
她把在柴堆里找不到羊的麻面婆,比作成:像在柴堆上玩耍疲乏的狗,扒着发间的草杆坐下来;她把为丈夫烧火做饭的麻面婆,比作成:麻面婆是一头母熊,母熊带着草料进洞;她把麻面婆和丈夫说话时的声音,比作成:就像让猪说话一样,她总是发着猪音。
如狗的窘态,似熊的笨拙,同猪般低贱,这就是萧红笔下的麻面婆;纵然字里行间充满戏谑,可这戏谑之词却牵扯的人性隐隐作痛。
麻面婆的一生,任劳任怨却也逆来顺受,活得如同动物般低贱苟且;麻面婆的视野中,终其一生看到的也只有破旧的茅屋和粗暴的丈夫。
而这种麻木和愚钝的人物形象,亦代表着封建男权社会中备受压迫的整个女性群体。用一人的悲情凸显整个女性群体的悲剧,这种悲注定是深入骨髓的。
- 她死去,却比不上家畜般惹人注意
身处黑暗的年代,不幸是每个人的生命常态,也是无法躲避的命运终章。而麻面婆的不幸,便是整个悲凉时代不幸的缩影。
活着的麻面婆是不幸的,她天生愚笨且面目丑陋,嫁了跛脚的粗鲁汉子不说,生出来的儿子也是走路别扭的罗圈腿。这一家三口的缺陷凑在一起,俨然是人间疾苦的集合体。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丈夫骂她,还是邻人与她拌嘴,她从不抱怨或反抗。这种性情被萧红用同情的笔触写为:
她的心像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她的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
生前的麻面婆活得如同动物苟且麻木,可死后的麻面婆却连动物都不如。
当日寇的铁骑蹂躏着东三省的黑土地时,这个贫瘠的小乡村也未免于难。麻面婆和儿子罗圈腿惨死在日本兵的刀枪下。
但是对于麻面婆的死,萧红却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草草交代着:麻面婆被杀,罗圈腿被杀,死了两个人,村中安息两天。
相比麻面婆的生,萧红写她的死太过敷衍和冷血,但这种毫无感情色彩可言的死亡描写,似乎也是麻面婆和全部村民的最恰当结局。
读《生死场》你会发现: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庄稼和家畜的命,总比人的命值钱。人会为了家畜被屠杀而难过落泪,会为了被踩踏的庄稼而大打出手,每当涉及庄稼和家畜的描写,萧红总是用细腻的笔触来展示人们对植物和动物的疼惜,可唯独到了人物结局,都是草草地概括和草草敷衍。
这种漫不经心的写作方式,则是萧红在命如草芥的年代中所传达的最无力的悲戚。
她悲戚于贫苦的黑土地让挣扎的生命得以延续,却又不幸造就了庄稼家畜大于人命的无奈世事;更悲戚于动荡不安的年月教会人们隐忍,而这份隐忍又因贫苦蜕变为麻木冷血的残酷现实。
萧红笔下的这种悲情,简直就像是横冲直撞到胸口上,砸的满心生疼不说,又以落地生根的方式,长出了尖锐的青刺,让人痛到心肝颤索。
所以啊,读萧红的《生死场》是需要心理承受能力的,即便字里行间有戏虐的影子,但这份戏谑却因掺杂了太多苦难,也硬生生地夺了人的眼泪。
【金枝:用虽生犹死的人生困境,来揭示女性所饱受的深重灾难】萧红曾说:我最大的悲哀和痛苦,便是做了女人;我一生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女人。
在萧红短暂的人生中,她曾因女性身份不受家人疼爱,成年后又因女性身份在爱情中遍体鳞伤,这种沉重的亲身经历也让她笔下的作品总是透露着对女性命运的洞察和思考。
《生死场》这部作品中,萧红借助金枝婚前婚后的命运转变,将女性群体在特殊年代承受的痛苦和灾难清晰展现出来,让人看到了女性群体因男权压迫所导致的更深层次悲剧。
- 期待爱情,却沦为泄欲的工具
在文学作品中,爱情向来是被创作者们谈论的对象,即便是满目萧瑟的《生死场》也不例外;但萧红笔下的爱情,却褪去了美好和温馨,成为女性悲剧命运的陪衬。
小说中的金枝,正值情窦初开的17岁。对爱情怀着期待和向往的她,在心上人成业的口哨声中,忐忑不安地从菜圃走向河湾隐蔽处,前去和心上人幽会。
年龄相仿的男女,若谈起恋爱来也该是羞涩真挚的,可萧红笔下的金枝,却只是男人满足肉体欲望和需求的低贱工具。
隐蔽的河湾丛林彻底打碎了金枝对爱情的向往,男人成业用最粗暴的方式摧毁且蹂躏着她,这份灾难被萧红以最直白的方式写出来:
"五分钟过后,姑娘仍和小鸡般,被野兽压在那里……"
这段描写中,没有关于爱情的温情和人性的良知,只让人感受到了女性被男性摧残着的痛苦和凄惨;但这份被性欲打破的爱情幻境,也是金枝如影如形的悲剧开始。
身为弱者的金枝不但承受了成业的侵犯,更承受了对方带来的恶果,这个妙龄女子最终以奉子成婚的形式,走向了犹如生死炼狱的婚姻。
婚前的灾难在婚后似乎有了合法性,怀孕期间的金枝不仅要洗衣烧饭做重活,更要满足丈夫同房的欲望;这种毫无节制的泄欲,导致了孩子的早产,也差点将金枝推向死亡。可孩子生下来才一个月,又被暴躁的丈夫嫌弃哭闹而残忍摔死。
男性的兽欲摧毁了金枝对爱情的向往,这本就是萧红赋予笔下人物的悲痛命运;可这份传递的悲痛显然是无法令萧红满意的,她索性用最残忍的手笔剖析出人性最卑劣的一面:用孩子的死亡来凸显金枝婚姻的深层悲剧。这种字里行间所传递的悲痛和绝望,让人不禁悚然。
- 在绝望困境中,虽生犹死的挣扎
日本兵的到来,让这个贫瘠的村庄再次蒙受深重的苦难,无数人倒在血泊中,无数家庭瞬间支离破碎,一场场的死亡,带走了天性愚笨的麻面婆,也带走了性情暴躁的成业。
死的人就这么轻轻松松死去了,可不幸活下来的人,却还要苦苦挣扎在这生死场中,走投无路的金枝决定进城谋生。
可荒唐的是,她在路上躲过了日本兵的侵犯,在城里却没有逃脱中国男人的魔掌。
为了给自己寻条出路,金枝决定出家当尼姑,可来到尼姑庵,却发现这里早就空无一人。
挣扎着想活下来的女人,却在这动荡不安的年月中寻不到一条活路,在这扑面而来的绝望感中,也让人感受到了那个年代女性所受的压迫和摧残。
小说结尾处的一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当王婆斥责日本兵的残暴时,金枝的反应是: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可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后,金枝又愤然的说:我恨中国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
这番相互矛盾的对话,也意味着金枝女性意识的觉醒。作为中国人,她恨日寇对黑土地的蹂躏,可作为女性,她又痛恨男权主义对女性命运造成的悲剧。
在动荡不安的年月中,若看不透苍凉世事,用愚钝的方式活着倒也是一种幸福;可金枝终究是清醒了,她看透了国人的劣根,也看透了男权主义带来的不幸;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改变生存现状,还依旧要忍受血肉之躯被男性侮辱和摧残的恐惧。这份清醒反倒是加重了人物命运的不幸。
用无力反抗的现实促成了虽生犹死的命运,萧红从字里行间中传递出来的这种悲哀,足以令人震颤到心碎。
【王婆:用被迫的觉醒和反抗,来展现人间最为彻底的悲剧】在《生死场》这个充满浓重悲剧的人生戏台上,女人们如奴隶般卑微的挣扎着,又如蝼蚁般低贱的死去;在这满目萧瑟和悲凉中,萧红也尝试着从文字中寻一丝光,来温暖这困苦的人间,亦温暖倍感寒凉的内心。
这份微弱的光芒被她放在了王婆这个人物身上,作为贯穿作品始终的人物形象,萧红用细腻的笔触和悲悯的情怀描述着这个倔强女人的苦难人生,并用极度的悲怆和痛苦换来人物最为彻底的精神解放。
- 身为女人的悲
《生死场》里的女性,注定要忍受传统道德的束缚和男权主义的压迫,这是作为女人必受的劫难,也是女人挣脱不掉的悲苦宿命。
可王婆却和其他女人不同,她虽困在婚姻的囚笼中,却不断自渡和抗衡着。
王婆有三段婚姻;在第一段婚姻中因为无法忍受丈夫的毒打毅然离家出走,在那个女子没有话语权和尊严的年代中,王婆这种捍卫人格独立的行为注定也是饱受非议的,但相比麻木的忍受煎熬和苦难,她选择了用强者自渡的方式,为自己换来新生。
第二段婚姻因为丈夫的去世草草终止;直到遇到现在的丈夫赵三,她漂泊如浮草的人生才算是真的落地生根。
在《生死场》中,萧红没有过多描写王婆的前两段婚姻,只是以不经意的方式通过回忆简单提到几句。这个在婚姻坟墓中爬进爬出的女人,也不过是想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为自己找到立身之所。
由此来看,她所做出的反抗,也是基于她不幸的人生遭遇,是源于被逼入绝境时无可奈何的自我保护。这种以身心重创为代价的反抗,所传递的温度也是引人哀伤的冰凉。
- 身为母亲的悲
这世间最悲痛之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但即便是这种无法承受的切肤之痛,萧红也要让笔下的人物切切实实经历三次,通过锥心刻骨的痛感和力透纸背的悲情换来人物的涅槃重生。
王婆一生拥有过三个孩子,但这些孩子都先后离她而去。
第一个孩子死在麦田丰收的季节,为了喂牛,王婆把三岁的孩子放在草垛上玩耍,回来的时候却发现孩子跌落在牛犁上不幸死亡。
为了转移失去孩子的悲伤,王婆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即将丰收的麦田上;可农忙结束后,那些刻意压制的痛苦却又全部袭来;毫无办法的她只好像祥林嫂般重复着孩子的死亡,企图用倾诉缓解内心的痛苦,可这经年累月的倾诉,也注定着这道伤口一直敞开着,无法愈合。
这也决定了第二个儿子的死亡,便会如同重拳般狠狠打在这道血淋淋的伤口上;听说儿子被枪毙,心如死灰的王婆选择服毒离开这痛苦的人间。
可对饱受苦难的作者萧红来讲,这苦海人间的悲剧早就超越了生死,在无法抗拒的命运中,死亡反倒是一种解脱;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才是人间彻彻底底的悲剧。
所以,服了毒的王婆在棺材中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这人世间的苦,她还要承受下去。
在日军魔爪伸向贫瘠的乡村时,她和前夫的女儿冯丫头来投奔她。看透世事的王婆彻底明白:只有革命才能杀出一条血路,在她的鼓励下,冯丫头参加了革命军,却又在执行任务中壮烈牺牲。
想为女儿寻条活路的王婆,却在探寻活路的过程中,彻底失去了最后的骨肉,这可谓是人间最为彻底和凛冽的悲痛。
在这生死炼狱中,王婆尝尽了最深切的悲,也承受着最彻骨的殇,此后的她全身心投入到抗日革命中,成为萧红笔下的强者形象。但这份思想的觉醒和解放,是由人世间最深重的苦难换来的。
用割心头血的方式来熬制醒悟的汤药,萧红塑造的这种涅槃重生,直教人读的肝肠寸断。
【放在最后的话】萧红的《生死场》,完全是以苍凉的笔墨混着浓重的哀伤来进行创作的。在尽显悲凉色调的字里行间,即便身为局外人的我们也能清楚感受到那个动荡年代里人命如蝼蚁的残酷世事。
她写女性在生死边缘的屈辱和挣扎,写女性所经受得最撕心裂肺的痛苦,写女性用锥心刻骨的代价换来的涅槃重生……
这些女性的命运是她笔下《生死场》中的,更是身为创作者的她在苦寒世间真实经受着的。这种扎根于真实经历的创作,也注定了作品具有力透纸背的悲情。
读萧红的《生死场》,就如同聆听缓缓敲响的警钟,这些陈旧年岁的命运悲剧既提醒着我们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又催发着我们对生命更深刻的思考和珍惜。
无论是萧红生活的年代,还是我们所在的时代,都是不断与波澜起伏的命运相抗衡的过程;但相比萧红和她笔下的人物而言,我们与命运周旋对抗的这条道路上俨然更加轻松。
既然如此,还请好好地对待生活,我们无法逃避生活的苦难,但可以拥有面对苦难的勇气,我们无法改变生活的本质,但可以选择生活的方式。
能够以奋勇向前的姿态活出自己的英雄主义,也是值得骄傲自豪的事情。
也愿我们静心读完萧红的《生死场》后,更加热爱生活!
葶子:以横竖为尺,撇捺为度,丈量出自己的惬意江湖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个赞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