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5章深度解读(从另外一种角度)

道德经25章深度解读(从另外一种角度)(1)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一、解析字义

下面较长的横画是地平线,上面较短的横画是指事符号。本义是地平线上。

“士”的称谓经历过许多变化。据古籍记载,早在五帝时代的“士”是治狱的刑官。《尚书》:“汝作士,五刑有服。”金文的字形显然是一把大斧,那是刑官的象征。又通“仕”,义为“做官”。

一个人跪坐着,用手掩嘴,夸大了的耳朵在听着什么声音。这就是甲骨文“闻”的字形,本义是“听见”。后来用鼻子嗅物也叫“闻”。

道字的本义是引导的意思,如:屈原的《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道字后来又有了道路的意思,如:《诗经》中的:“周道如砥。”

“勤”字本义为辛劳,是一个形声字。其字形左边为“堇”(读音为qin ),表示字音。同时,“堇”有黏土的含义,这里是说在黏土地上劳动很辛苦:右边为“カ”,字形看上去像是农具,这里有用力之义。现在,“勤”字泛指做事努力,如“勤快”。它也可用作副词,意思是经常,如勤洗澡。

而字的字形,像人的胡须下垂的样子。后来本义不存,多用于连词或代词。

甲骨文的字形很明显是一个十字路口,本义是“路”。《诗经》“遵(沿着)彼微行(小路)”。后来多用于“行走”义。

之字的字形,上面是一只脚,下面的横画表示出发的地方。本义是“往”、“到…去”。比如:《战国策》:“臣请为君之楚”。后多借为虚词。甲骨文有时通“又”、“有”。

字形是一根旗杆,上面迎风飘着长条的旗帜,旗杆正插在一个圆圈的中间,表示“中间”、“中央”的意思。只是后来旗形被简略掉了。

甲骨文“若”字,像一个人正用双手梳理着头发,本义是“顺”,如《尚书》“钦若昊(hao)天”即敬顺上天”的意思。后来加上“口”字表示“应諾”义,这个意义又写作“诺”。

会意字。从子(婴儿),从才(草木初生),表示初生的草木和幼小的婴儿需悉心照顾。本义是问候,省视。常用义是存在、生存。

像一把刀的刃被折断了,成了无用的东西。引申为“死亡”、“灭亡”义。古文又借为“无”,表示“没有”、“不”等义,如《诗经》:“何有何亡,龟勉求之”。

指事字。下字由两横构成。上面较长的横画(有的字形上面一画带弧形)是地平线;下面较短的横画是指事符号。后来为了避免与“二”字相混,字形逐渐有所变。本义是地平线下。

像一个直立的人形。古代人早就把人类看作“万物之灵”,是伟大的,所以用以表示“大”义。甲骨文和金文中,“大”、“太”二字常通用。

会意字。从竹(竹子),从夭(弯曲),竹被风吹弯且发出声响,如人笑时常曲体弯腰发出笑声。本义是欢笑。

不是胚的本字。甲骨文的不字的横画表示地面;下面的须状线表示种子萌发时首先向地下生长的胚根。后来假借为丕、不和否。

甲骨文“足”字与“正”字字形相同。还有一种字形,像人腿,下端是脚部,《说文》引《管子》:“问疋何止(趾)”。

以字是耜( si )的初文。“耜”是古代农具“耒”下端铲土的部分。由使用农具而训“用”、“使用”。《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意思是不使大臣怨恨没有被任用。

甲骨文的字形是一只手牵着大象,让它为人们干活。本义是作。

故字,会意字。从古(旧事、陈迹),从支(驱使),古兼表声,表示旧事、陈迹得以流传必有原因。故字本义是原因。

《说文》:“建,立朝律也。”“聿”即“笔”,这里指代法律;“彳”、“止”表示行动,后变为“廴”旁。《尚书》:“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引申为“树立”、“建立”、“建筑”等义。又通“健”。

甲期的甲骨文“言”字是从嘴里伸出舌头的样子;“舌”上有一横画,是指事符号。后来舌状变成“辛”,就不好理解了。甲骨文还以“言”代“音”。

有字,甲骨文以“又”为“有”;又以“土”为“有”。金文在“又”下方加“月”(就是“肉”)旁,表示“取得”、“占有”的本义。引申为“存在”、“发生”等义。

从地球上看去,天空中最明亮的星体就是“日”和“月”,合起来就是“明”,本义是“明亮”。

会意字。从日,表示日光昏暗;从未,未有不义,表示日光不明亮为昧;未兼表声。本义是昏暗。

甲骨文是一只鸟(“隹”)加一只脚(“止”),表示“前进”;金文再加“彳”(“行走”的意思);小策把“彳”“止”合成“辵”;隶书又变“辵”为“之”。后来隹字变成了井字。

退

字原为“彳”旁,表示动作;“日”表示时间;“&”是“止”(“趾”,足)的倒写,有后退或下降义。合起来是应该回头走的时候了。本义是“退却”、“离去”或“返回”。《仪礼》:“主人退。”

“夷”原是古代民族名。甲骨文用“尸”字作“夷”字;金文“夷”字是一个人形,身上带着矰(一种带有丝绳的短箭),表现了游牧民族的特征。

指丝上的疙瘩,瑕疵,毛病;乖戾;反常。

甲骨文“德”字中的“彳”或“行”表示道路、方向;“直”用眼睛直视的样子表示正直。金文又加上“心”。一按正直的准则去做、去想,就是“徳”。本义是“道德”。《易经》:“君子进德修业”。

谷字的字形,谷字上部的几条斜线表示水流,下面的口表示山口。本义是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或流水道。

广

甲骨文原从“宀”(屋形),“黄”声。本义是“四周无墙壁的大屋”。金文以后“宀”变为“厂”或“广”。引申为“大”、“宽阔”。《尚书》:“业广惟勤。”又引申为“推广”、“众多”、“广”等义。又通“旷”。

本义为偷窃,会意字。其字形左边为人(亻),意思是人会偷东西,右边为“俞”,“俞”指独木舟,有相济的意思,这里是说小偷将窃取来的财物据为己有。现在,“偷盗”、“小偷”沿用的是其本义。

“质”是以物或人作抵押。《说文》:“质,以物相赘。从贝,从所。”金文写作“質”;或是在“贝"和“斤"上加两斜画。会意以“斤”(古锈斧,工具)抵“贝"(古货币),两斜画表示相等、等值。小篆写作“質”,字义与金文相同。简化字作“质”。

会意字。与幻相对。从匕,从目,从乚,从八。《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匕通化,变化。目,眼睛。乚,隐藏。八,乘载的工具。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形声字。水(氵)表意,篆书形体像流水,表示水沾湿;俞表声,俞本指挖空树木做的原始小船,而船在水中行驶一定会被水沾湿。。本义是水沾湿。引申为改变。

原来是烛火的形快,中心是烛芯或灯芯。最初的意义是“明亮”、“清楚”。如《苗子》:“身死而名弥白”。后来常指“白色”。在甲骨文和金文里,“白”还常被假借为“伯”字。

会意字。从辰(像蛤壳,古代当农具用),从寸(像手),表示手持辰除草。本义是除草。假借为羞耻。

方是“枋”的本字,意义是“刀柄”。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是一把刀的形状,在刀柄的地方有一短横,是指事符号。后来多用作方圆的“方”。

无字的繁体形式为無,是“舞”的初文,本义为跳舞,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很像人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無”简化为“无”,意思是没有,而表示“跳舞”之义时则由“舞”代替。

形声字。阝(阜)表意,表示屋像阜(土山);禺表声,禺本指长尾猴,以其长尾远离身躯表示屋子的角落远离屋子的中央。本义是角落。

金文“器”字中间是一只狗,旁边有四个“口”。有四“口”的汉字多有“喧哗”义,因此推测“器”字为狺的初文。但本义早已不存,一般用于“器具”、“器官等义。

本义为傍晚、黄昏。形声字。其字形左边为日,表示字义,说明与太阳有关;右边为免,表示字音。对整个白天来说,黄昏是最后结束之时,所以后来“晚”引申为“某一时期的后段”,如晚年、晚期、晚节。

本义是“平定”,如《春秋》:“以成宋乱”;又有“讲和”义,如《左传》:“秦晋为成”。由于与战事有关,因此以戊为形旁;丁是声旁。

“音”是乐声,语音。与“言”同出一源。《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官商角徴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甲骨文像倒置的铃形。用铃响声表示声音。

会意字。从爻(像网孔之形),从巾(供擦抹的织物),合起来表示织得稀疏如网的麻布。希是稀的初文。本义指麻布织得不密。泛指稀疏。

从甲骨文的字形看,“声”字的确是一个很热闹的字:一只手拿着小锤敲击古乐器“馨”一个嘴巴在唱着歌;“耳”被包围在中间,饱听着这些声音。

这是一个象形字。字形突出了大象长长的鼻子和宽厚的身躯。我国中原地方古代的气候温暖,曾产象。甲骨卜辞:“今夕其雨,获象”。《吕氏春秋》:“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

会意字。从彡,代表形体;从幵,幵从二干,有合二为一义,表示画出的形应与实物相似。本义为形状。

形声字兼会意字。从阜( 阝),其形像一道道山坡;右边和急字相似表声,有谨慎义。简体字从 阝(阜)、从急,有急入山中藏匿意。本义指因山阜阻隔而看不见。泛指隐蔽。

名字由夕字和口字构成,夕指的是晚上,口指的是嘴巴。晚上看不清远处的人,就要靠呼叫名字来辨明。

字形是一个正面直立的人形,头部有一短横,表示男子成年之后用簪子把头发束起来。本义是“成年的男子”。引申为“已婚的男子”。

形声字。口表意,像张开的口形,表示应答声从口中发出;隹表声。本义是答应的声音。假借指单单、只有。

甲骨文善字从羊(即“祥”)从“目”,表示看来十分美好。金文“善”的下部变为二“言”,表示两人用吉祥的话交谈。《论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又通“膳”。

“贷”(貸)甲骨文左边是戈,兵器;表示武装。右边是貝,表示钱财,会意以武力索取钱财。《说文》称:贷,从人求物也(向别人求取)。

“祖”的本字。字形象一块祭祀死去的租先的牌位。后来假借为虚词,于是加“示”(祭祀时的石桌或石台)旁另造“祖”字,两字才有了分工。

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析:

士字通仕;可以参考孔子时期,士的主要意义是指那些读书明道,可以出仕为政的人。

上士就是最优秀、最好的、上等的官员;中士就是中等的官员;下士就是下等的官员。

上士听了道,勤奋努力的去践行道;中士听了道,有时践行,有时不践行;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

(就好像甲对乙讲道理;乙根本就不信或不听,反而嘲笑甲。因为乙这种人根本就不懂道。无知者才会嘲笑道)

(或者乙是懂道理的;但是乙现在根本就不想听道理,被情感所支配,理性不存,无理取闹)

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为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

光明的道好像有些昏暗;前进的道好像在后退;平坦的道好像比较崎岖;

崇高的德行好似狭长的流水道;宽广的德行好似不足、不宽广;树立起来的德行好似见不得光;

质朴纯真好似被水沾湿不再质朴;最明亮光明的东西,好似含有污垢。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大的器物,需要比较晚(比较久的时间)才可以制作完成;最大的声音,反而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比如:天、地、海的形状)。大道隐匿而没有名称(比如:无名英雄)。

所以道,失去道的时候才会想起道,才能领悟道。

比如:多么痛的领悟,失去才懂得珍惜的道理。

(如果悟性高,通过历史、经验教训、圣贤经典等等也可以领悟道;不一定要自己失去道才领悟道)

这里和前面相呼应。和明道若昧,进道若退等等的意思是一样的。

道路是进进退退的,人生是起起落落的;不是一片坦途。

一片坦途的话,什么都领悟不了,脆弱至极;风雨来的时候一吹就倒,倒而不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