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来逃生个小味鲜美(喷墨来逃生个小味鲜美)

双喙耳乌贼为耳乌贼科耳乌贼属的动物,俗名墨鱼豆,温岭人通常称之为“鲑鮕”。这是一种个头较小的乌贼,味道鲜美,除了鲜食之外,温岭人通常将其晾晒干,制成的鲑鮕干是一道口感极佳的下饭菜。

喷墨来逃生个小味鲜美(喷墨来逃生个小味鲜美)(1)

形态特征 〉〉

双喙耳乌贼胴部呈圆袋形,长宽之比约为10∶7。体表具很多色素斑点,其中有一些较大。肉鳍较大,略近圆形,位于胴部两侧中部,状如“两耳”,长度约为胴长的三分之二。无柄腕长度略有差异,雄性第三对腕特粗,约为其他腕的3倍,顶部骤然变细,似一鞭状物,顶部吸盘正常,基部吸盘大半退化。腕吸盘两行,角质环不具齿,雄性左侧第一腕茎化,较右侧对应腕粗而短,基部具四五个小吸盘,前方边缘生有两个弯曲的喙状肉突,前面的一个较大,全腕顶部密生两行突起,其顶端生有小吸盘。触腕穗稍膨突,短小,约为全腕长度的七分之一,吸盘极小,约十余行,细绒状。内壳退化。直肠两侧各具一个颇大的马鞍形腺体发光器。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22毫米。

生活习性 〉〉

双喙耳乌贼主要营浅海性底栖生活,常潜伏砂中,也能凭借漏斗的射流作用游行于水中。其有短距离的生殖洄游,早春,集群游近沿岸繁殖,张网中常有渔获。在浅海性的头足类中,本种的生态分布比较特殊,在大陆架以外的陆坡区也有采获记录。

双喙耳乌贼是底栖生物拖网中最常见的一种头足类,其中黄海、渤海最多,东海、南海次之。稚仔要经历一定时期的浮游生活阶段,然后才下沉到海底生活。在浮游生物垂直拖网和表层水平拖网中所采获的头足类稚仔,也以本种的生物量最多。双喙耳乌贼外套腔中的腺体发光器,含有发光分泌物,同时还生活着许多共生的发光细菌,在氧气的作用下,进行细胞外发光,发光力甚强。

分布地区 〉〉

双喙耳乌贼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北至萨哈林岛南端,南至海南岛中部,均有采获,但分布中心偏北。在中国近海,从黄海、渤海中捕到很多,从东海、南海中捕到很少。

经典吃法 〉〉

炒墨鱼豆

1.油锅温热,投入葱姜碎末、青红辣椒段;

2.炒出香味时,加入洗净沥干的墨鱼豆;

3.旺火,执铲翻炒时加入适量精盐,盖锅;

4.待热气冒全后,加入茼蒿、菠菜或韭菜,即可装盘出锅。

趣闻逸事 〉〉

谷雨前后,是吃双喙耳乌贼的最佳时节。那段时间,天气已暖,海水也不再如早春那样刺骨,双喙耳乌贼到了洄游海边繁殖的时候。渔民们瞅准机会,出海用拖网捕捞,货源充足,质优价廉。去码头,或者到渔货市场划拉上一盆子,稍加漂洗,旺火热油中随便一弄,满屋子都弥漫着诱人的鲜香。

说到墨鱼豆或乌贼逃生喷墨,有一个故事让人颇长见识。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特地写过一首诗:“秦高东巡渡浙江,中流风紧坠书囊。至今收得磨残墨,犹带宫车载鲍香。”此诗意为墨鱼本为秦始皇坠入海中的书囊,即使到现在,还带有墨香之气。

据唐代段成式所撰《酉阳杂俎》记载:“乌贼,旧说河名伯度小吏,海人言秦始皇东游,弃算袋于海,化为此鱼,形如袋,两带极长。”秦始皇为何会把算袋弃于海中呢?传说海神曾托梦给他,约定东海会面,但是不准画其神像。其手下的画师还是忍不住悄悄地带了纸墨,后来被海神识破,大怒,冲杀秦始皇及随从。慌乱中,秦始皇把带来避邪用的算袋丢入大海,画师泼墨于袋中,遂化为墨鱼,神出鬼没于大海中。一遇强敌,它就鼓腹喷出墨汁把水搅黑,趁机逃之夭夭。故事有趣,但终归为传说罢了。

双喙耳乌贼逃生时喷出的墨汁若用在烹饪上可是一味极好的食材。据说百年前,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征战中南美洲时,用来做海鲜饭的黄色花粉用完了,于是炊事员临时异想天开,用原本打算扔掉的墨鱼汁来代替。没想到这盘“色相”不佳的黑色海鲜饭味道居然非常鲜美,被士兵们一扫而光,炊事员也因此受到嘉奖。从那以后,墨鱼汁海鲜饭不仅被写进了西班牙的传统菜谱中,还经过多地厨师改良变得更加受人青睐,成了西班牙美食中的上品。

墨鱼汁鲜而美,《本草求真》中记载墨鱼“入肝补血,入肾滋水强志”。李时珍称墨鱼为“血分药”,是治疗妇女贫血、血虚经闭的良药。中医古籍《随息居饮食谱》说它:“疗口咸,滋肝肾,补血脉,理奇经,愈崩淋,利胎产,调经带,疗疝瘕,最益妇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