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是诸葛亮为了什么发明的(不会是诸葛亮发明)

馒头是诸葛亮为了什么发明的(不会是诸葛亮发明)(1)


提到馒头,大部分人都能将起源联想到蜀汉丞相诸葛亮。认定这是一代智者,在远征南中过程中的即兴发挥。然而,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原》,到后来被收录于《四库全书》。由于南蛮各地长期存在猎头习俗,就让很多人信以为真。


在此之前,关于馒头的记载寥寥无几,更没有任何文献明确记录馒头如何发明。但这仅仅是因为记录者的眼界局限,让他们不能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何况,被认为是诸葛亮发明的诸多物件,都被证明是后人附会。如本为百越先民的祭祀用品的铜鼓,就被脑补成击鼓/做饭两不误的丞相原创。显然,类似的情况不会只在单个事务上发生。因此,馒头由诸葛亮发明的说法也颇为可疑。


馒头是诸葛亮为了什么发明的(不会是诸葛亮发明)(2)

成都武侯祠铜鼓


虽然小麦的种植技术很早就从西亚东传,但帮助加工的石磨却要等到汉朝才真正出现。因此,之前的先民无法抹面,只能将收获的麦子煮成形式完全不同的麦饭。至于种类丰富的各类面食,在那个阶段是根本不可能有的事情。


伴随石磨技术同步进入的还有面饼类食品。但和西域等地的烘烤制作不同,中原先民选择了发展蒸食技术。因此,原版烤饼就立刻成为本地化成的蒸饼。今人若稍有常识,也会知道两类烹饪技术的产出,在口感上会有多大不同。


馒头是诸葛亮为了什么发明的(不会是诸葛亮发明)(3)

仰韶时代的蒸煮陶甑


至于后世的所谓馒头,最初就可能指的是蒸饼。在西晋束哲的《饼赋》中,我们可以看到“于时亨宴,则曼头宜设”这个说法。加上《齐书》中的“祭祀采用面起饼”桥段,暴露出饼与馒头在祭祀活动中的地位类似。至于宋代张师达的《倦游杂录》,更是直言不讳的表示:“唐人呼馒头为笼饼”!


那些带有馅心的蒸制面食,又逐渐获得了一个今人异常熟悉的称呼--包子。在吴语地区,包子往往指的就是有馅馒头。而在更为远方的日本,也用馒(まん)来指代包子。


馒头是诸葛亮为了什么发明的(不会是诸葛亮发明)(4)

在日本文化中 包子和馒头是一个意思


回到传为馒头起源地的云南,就有着一种“坼裂方食”的破酥包子。这种面食的特点是皮厚馅少,相传破酥包子起源于清末民初。但简单粗暴的制作工艺,却显示这种点心由来已久。大理地区的白族倒是最更为干脆,直接也将所有包子称为 “馒头”!


但实心馒头出现的年代反而可能更晚,最迟到明清两朝才有提及。如《儒林外史》第二回中有写道:厨下捧出汤点来,一大盘实心馒头。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蒸饼变成了馒头,但最初的馒头实际上就是包子。


馒头是诸葛亮为了什么发明的(不会是诸葛亮发明)(5)

破酥包子与开花馒头的外观 足以让人傻傻分不清


当然,饼一般是扁的,馒头和包子却都是半球造型。所以,要让平面的饼变为立体的馒头,还得需要发面技术的发展来帮忙。根据《齐民要术》记载,早期普遍发面的方法有酒酵与酸浆酵两种。但以上两种做法都有缺陷。


直到宋朝诞生了酵面发面法,才让人们能安心吃上馒头。原先薄薄的面饼,也因成熟的发酵技术而可以高高隆起,成为名副其实的“面起饼”。这或或许是宋人脑补前代用馒头祭祀的直接原因。加上当时的朝廷推崇蜀汉政权,促成民间的诸葛亮崇拜情感,便有了丞相亲自研发料理的奇幻说法。


馒头是诸葛亮为了什么发明的(不会是诸葛亮发明)(6)

辽代赵德钧墓壁画中的馒头制作壁画


但对于发面技术的演进,远在西南更远位置的印度或许更有发言权。先前的婆罗门轻高面传入中原,就成为大唐时代的潮流美食。先是进入烧尾宴菜单,最后还可能能演化为今日的千层糕。可见仅从面食的制作技术来看,印度无疑是经常走在中原前面,并不可避免的对后者产生传递效应。


在从天竺传入的《摩诃僧祗律》和《十诵》等佛经中,均有提到一种名为“曼提罗饼”的食物。据学者考证,这种曼提罗也逐渐从烤制变成了蒸制,其读音Mantil也演化成了Mandul,并拥有了看上去具有本地特色的译名--馒头。与之对应,在敦煌154窟、236窟等处的壁画上,也有形似馒头的食品,毫无违和地出现在佛系场景中。


馒头是诸葛亮为了什么发明的(不会是诸葛亮发明)(7)

西域墓葬中的食物 被学者怀疑是婆罗门轻高面


另一种名为Modak的印度食物,也有可能是馒头或包子的祖先。这种点心早在2000年前的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就已出现。与包子类似,其外有面皮,内有糖、菜或肉制成的馅料,可以油炸、蒸甚至水煮。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还常常把它作为供奉象头神甘尼什的祭品。这点也与宋朝时出现的诸葛亮馒头说是异常类似。


类似的习俗首先进入唐朝,成为当时有名的唐菓子。然后又被大量赶来学习的遣唐使带回日本。于是,日本人就向欢喜天(即象头神甘尼什)供奉一种名为欢喜团的食物。它的馅心由甜食制成,包裹在油炸的面皮之中。


馒头是诸葛亮为了什么发明的(不会是诸葛亮发明)(8)

供奉欢喜天/象头神的面食Modak


反对者或许会问,印度的美食如何翻越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再传入遥远的中土。但无论是诸葛亮担任丞相的巴蜀,还是孟获盘踞的南中,都存在于两条古老的商路。其中既有西汉时被张骞在中亚注意到的南方蜀身毒道,也有长期民族迁徙所形成的北方藏彝走廊。前者联系了南亚、东南亚与云贵高原,后者联系了中亚、西域和整个西南地区。这为不同地区的民间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持久而不可忽视的条件。


况且,川滇地区的蒸食历史也是同样悠久。在成都的指挥街遗址,就出土过约3000年前的陶甑,从东周到秦汉时期的考古发现,更是常见陶甑、铜甑等食用蒸器。时至今日,甑仍旧是这一带的非遗手工艺品或生活用具。这让经两大商路传入的面食,有了在此变为蒸制馒头的可能。


馒头是诸葛亮为了什么发明的(不会是诸葛亮发明)(9)

形形色色的西南傣族陶甑


因此,诸葛亮想必是在南蛮当地见过早期馒头,并根据当地习俗进行了祭祀活动。只是不明所以的后世文人,出于吹捧目的和自身的井底之蛙见识,将其直接附会到诸葛亮身上。参考发明这则奇闻的宋朝历史背景,就清楚中原文人在当时既不可能见识西方原版,也没机会触摸西南山寨。


毕竟,人类都有对事物进行追根溯源的本性。自然就要从故纸堆里抠字眼,抬出当时大红大紫的蜀汉名臣来进行包装。往后的学者只需直接照搬,就能获得这种简单而浪漫的解释方式。不仅有了对事物的认知图景,还为大脑节省了思考成本,真的是何乐而不为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