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是哪几年留的胡须(小凤仙晚年生活困难)

提示:这也许就是小凤仙了,一生凄凄切切,始终都没有能力改变自己,在梅兰芳托人为她安排工作的举动里,应该看到,在历史的长河里,像她这样的小人物,依然是能够值得人们同情和敬重的。因为不管怎样,她都以己之力,掩护了蔡锷从北京城的离去。


梅兰芳是哪几年留的胡须(小凤仙晚年生活困难)(1)

电影《知音》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历史传奇故事片,讲述了民国初年,护国儒将蔡锷在风尘女子小凤仙的掩护下,冲破袁世凯的监控,回滇兴师讨袁的故事。1981年上映后,感动了很多人,说的是出身悲惨的小凤仙当时在北京八大胡同陕西巷里的云吉班,被常来这里“寻欢作乐”的蔡锷的名声倾倒,随后在“高山流水”的琴曲中,与蔡锷结为知音,掩护蔡锷离开北京,打响讨袁第一枪,而自己被投入监狱。最终,讨袁战争取得胜利,袁世凯病死,但蔡锷也因此积劳成疾,在日本就医时逝世。而此时,从狱中走出的小凤仙抚琴遥思当年知音,一根琴弦突然崩断,珠泪顿时涌出。

历史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从小凤仙离世前说起。据说,在小凤仙1954年临别人世时,手里捏着的还是蔡锷的照片,而在她去世多年以后,蔡锷的后人送了她这样四个字:自作多情。

蔡锷的后人送小凤仙这4个字,并非空穴来风,蔡淑莲是蔡锷与第二位夫人潘蕙英的女儿,她曾叙说过这样一件往事:蔡锷在北京的时候,曾带她和母亲去看戏,蔡锷指着戏台上一个衣着朴素的女子,那人就是筱凤仙(小凤仙)。母亲细细打量过台上的女子,觉得“人安安静静的,毫无奢华张扬之感”,“还是很不错的”。如果,筱凤仙和蔡锷真有民间传说的那种传奇情感,潘蕙英恐怕不会那么安静地坐在那里,更别说给予小凤仙良好评价了。

梅兰芳是哪几年留的胡须(小凤仙晚年生活困难)(2)

今天,太多的资料表明,蔡锷将军的经历中,小凤仙不过“工具人”而已,而他的知音也是他的第二位夫人潘蕙英。小凤仙为什么会是蔡锷的“工具人”呢?这还要从袁世凯说起。

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锷被推为总司令。这场响应武昌起义的起义,在历史上被称为重九起义,起义成功后成立云南都督府,宣布云南独立,蔡锷出任都督。

在这个职位上,他大力推行新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受军民爱戴,彻底推翻清政府在云南的封建统治的同时,也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梅兰芳是哪几年留的胡须(小凤仙晚年生活困难)(3)

袁世凯

因为手握兵权、镇守边疆,蔡锷很快就成了袁世凯防范和利用的对象,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最初,蔡锷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袁世凯“宏才伟略,群望所归”,但当他不断上书袁世凯,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献计献策,述说自己希望建设一支强大武装力量的强烈愿望时,迎来的却是袁世凯野心勃勃——袁世凯不仅对他的改革军事的热望不予理睬,反而倒行逆施,疯狂地进行军事独裁和复辟帝制活动。

自然而然地,蔡锷对袁世凯极度失望了起来,而1915年5月,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使他彻底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8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北京出现了一个打着“筹一国之治安”旗号的“筹安会”,公然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期间,一个叫杨度的人很是活跃,追随复辟,并称“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深得袁世凯的赞许。杨度是“筹安会”的主持人,也是帝制的催生者,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后,他任参政院参政,袁世凯称帝,他就是袁氏朝廷的宰相。

梅兰芳是哪几年留的胡须(小凤仙晚年生活困难)(4)

梅兰芳是哪几年留的胡须(小凤仙晚年生活困难)(5)

杨度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气愤已极,他反对袁世凯当皇帝,袁世凯便把他软禁起来,不准他离京,怕他跑回云南起兵造反。为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蔡锷装出不关心政治的样子,以使袁世凯对自己放松戒备。然而,这个世界上的事情,不是你一装别人就能相信,所以,要装就得装像些。蔡锷接受身边人的建议,决定从同是湖南人的杨度身上寻找突破口,原因是作为同乡,杨度希望蔡锷能为袁世凯当皇帝做一些事,同时,杨度又是个风流倜傥、寄情声色的花花公子。白天,他为袁世凯工作,晚上总是呼朋唤友,来到胡同的青楼征歌逐色。

加入杨度的圈子,为了把自己伪装得更深一些,蔡锷开始像杨度的那些朋友一样,在青楼里有了自己“相好”的姑娘。小凤仙也就这个时候走入了蔡锷的生活。一番推杯换盏之后,化妆成商人的蔡锷被老板带到了小凤仙处休息,凭感觉,小凤仙觉得自己眼前的这个商人一定不是一般人,不但向蔡锷述说了自己不幸经历,还对蔡锷以诚相待,这让蔡锷多少对她有了一些好感。当时,蔡锷住在西城的棉花胡同,小凤仙住在八大胡同陕西巷里的云吉班,一来二去,两人成了“知己”。

梅兰芳是哪几年留的胡须(小凤仙晚年生活困难)(6)

小凤仙有着怎样的不幸经历呢?今天的人们只知道,她原名朱筱凤,后改名为张凤云、张洗非,是满族人,祖籍河南。她的父亲姓朱,是一个没落的满族八旗武官,后被解职,光绪年间全家流寓湖南湘潭,后到杭州。大约是1900年,她在杭州出生。出生时间不长,父亲就去世了,因为母亲是偏房,她和母亲都受到了正房的虐待,没办法,母女俩只有离开朱家,另寻生路。

更不幸的是,不久,小凤仙的母亲也去世了,她被一个姓张的老奶奶收养,因为处在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老奶奶又带着她从杭州流落到了上海,让她跟着一名艺人学戏,开始卖唱为生。老奶奶去世后,她和自己的老板来到了北京,经过几次转手,最终被卖到了云吉班。因为自幼聪颖,能识文断字,会拉二胡,会弹琵琶,会唱京剧,会写歌词,很快,他便以“色艺俱佳”脱颖而出,成了京城红极一时的名妓。

因为感觉与众不同,所以,小凤仙也不会轻易放过兴许能改变她命运的蔡锷。关于她对蔡锷的“忠诚”,在民间有这样一则传说:兴许是觉得小凤仙不容易,蔡锷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她,联曰:“自古佳人多颖悟,从来侠女出风尘。”但当时蔡锷只在这副对联的上方题写了一句“凤仙女史灿正”,只没有在下方署名。小凤仙看过有些不满,对蔡锷说:“你我虽贵贱悬殊,但又何必隐姓埋名?”蔡锷这才为对联署名“松坡”二字。松坡是蔡锷的字,小凤仙一看,立刻明白,眼前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蔡锷将军,当场把自己的舌头咬破,让血滴在了对联上,以示对蔡锷的忠诚。

梅兰芳是哪几年留的胡须(小凤仙晚年生活困难)(7)

不关心政治,恋上了风尘女子,一切在这里都有些像了,但蔡锷觉得还不够,还要加一把火,于是,扬言要将小凤仙娶回家中,这就有了他的两位夫人夜晚在家中的怒吼。监视的人将这些报告了袁世凯,袁世凯说:“蔡锷是个干练之才,能参与国家大事,咋连自家的这点儿事都处理不好呢!”随后派人两人前去调停、慰问,但调停、慰问的人来到蔡家看到的却是,蔡锷声称要为小凤仙建造豪华别墅,惹恼了原配夫人刘侠贞和二夫人潘蕙英,两人呼啸上前,指责劝戒丈夫,没想到蔡锷因此发怒,先是把不少家具打得稀烂,接着对刘侠贞拳脚交加,棉花胡同里的蔡宅,被他闹得鸡飞狗走。

当着调停人的面,蔡锷说要把刘侠贞休了,蔡锷的母亲向着儿媳,说是要休就把自己和刘侠贞一起休了。蔡锷说:“走走走,你们全都走!”蔡老太太大声数落儿子,又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与刘侠贞收拾行李,决心与刘侠贞一起回老家。潘蕙英在这个时候也站了出来,声称要走都走,不和蔡锷过了,带着几个女子回了云南。调停人不知道的是,这是蔡锷为他们精心安排下的一场戏,蔡锷的母亲蔡老太太、刘侠贞、潘蕙英对此都是心知肚明,她们不过与蔡锷一起上演了一场苦肉计。在这场苦肉计里,她们离开了北京,回到了各自的老家,剩下来的事,当然就是袁世凯最终放松了对蔡锷的戒备,让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并在最终取得了讨袁的胜利。

梅兰芳是哪几年留的胡须(小凤仙晚年生活困难)(8)

蔡锷故居

1916年6月,袁世凯临死前大呼:“杨度误我!”但杨度还是为他写下了这样的挽联:“共和误中国,中国不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明公负洪宪,洪宪不负明公;九原可作,三复斯言。”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大总统,1916年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是,这时蔡锷的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即于9月东渡日本治疗喉癌。1916年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消息传到北京,在中央公园公祭蔡锷时,小凤仙身披黑纱,前往祭奠。像杨度为袁世凯写挽联一样,她也为蔡锷将军写下了一副挽联,不过,她的当时传遍天下: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早知周郎是英雄,不幸周郎竞短命”,但周郎就是周郎,为什么把李靖扯上去,原因是这样做是为了让诗句对等,不重复,显得有文才。

对此,有人说,蔡锷的离世对小凤仙的影响很大,从那以后,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然而,人们应该知道,这副挽联并不是小凤仙自己写的,而是她请人代写的,尽管后来她隐姓埋名,但在明眼人一定能看出来,在蔡锷那里,她不过是像对联中被扯上的李靖,不过是对周郎的替代。或者,更直白一点儿地说,在蔡锷那里,她不过是“工具人”,谈不上是蔡锷的知己或者情人。

据《松坡先生事略》记载:“一日晚间,蔡锷在小凤仙处请客,正当游客满座、狂歌畅饮之际,蔡锷即赴崇文门车站,乘火车离开天津,当时无一人知者。”这就是说,蔡锷离开北京时,连告诉小凤仙一声也没有。她对蔡锷的情感也只能是: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梅兰芳是哪几年留的胡须(小凤仙晚年生活困难)(9)

梅兰芳是哪几年留的胡须(小凤仙晚年生活困难)(10)

最终,小凤仙也很凄惨:蔡锷去世后,她离开了公众的视野,嫁给了当时东北军一个姓梁的旅长,二人生活多年,却没有留下后人。新中国成立前夕,她已经50多岁了,梁姓旅长去世,她再嫁一位大自己五岁的锅炉工。锅炉工姓李,带着一个女儿,与她生活了不长时间,便去世了,她只能带着继女一起艰难生活。

1951年初,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率剧团去朝鲜慰问赴朝参战的志愿军,途经沈阳演出,下榻于当时东北人民政府交际处的招待所。小凤仙听到消息,和梅兰芳联系之后,得以见面。梅兰芳托人为她安排了工作,她才在省政府的一所幼儿园上了班。但一年之后,她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于1954年去世。

这也许就是小凤仙了,一生凄凄切切,始终都没有能力改变自己,在梅兰芳托人为她安排工作的举动里,应该看到,在历史的长河里,像她这样的小人物,依然是能够值得人们同情和敬重的。因为不管怎样,她都以己之力,掩护了蔡锷从北京城的离去。至于她对蔡锷“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的情感,也只能通过那些文学作品里追述了,并以虚构的形式给她自己和人们某种安慰了。

梅兰芳是哪几年留的胡须(小凤仙晚年生活困难)(11)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