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人生座右铭简短(心灵有寄灵魂有依)

#创作挑战赛#在你的生命里,可曾有这样一个人?相知相交,彼此珍惜,你懂得我的惆怅,我懂得你的忧伤。纵使许久未见,情谊从不曾改变。每次相聚,都可痛饮畅谈,细数过往,面容含笑。即便分别,也心灵有寄、灵魂有依。大宋朝的苏轼就有许多这样让人始终艳羡的朋友。

苏轼人生座右铭简短(心灵有寄灵魂有依)(1)

让友谊天长地久的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知道李之仪是因为这首词,这首词里的刻骨思念,仿佛就是在替平凡的我们在做表白。

他出身仕宦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治平四年,他进士及第,年仅二十。这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

他生于群星璀璨的仁宗年间,与“苏门四学士”相继进入文坛。宦海浮沉中磨砺出的自知之明。

睡起绕回塘。不见衔泥燕子忙。前日花梢都绿遍,西墙。犹有轻风递暗香。步懒恰寻床。卧看游丝到地长。自恨无聊常病酒。凄凉。岂有才情似沈阳。——李之仪《南乡子》

很多人不知道,李之仪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的知己。最初的时候。李之仪是苏轼的铁杆粉丝。他对苏轼仰慕着,仰慕着那颗照耀那个时代的太阳。

乌台诗案爆发,李之仪从朋友们那里听说了苏轼无罪被贬的始末,也听说了苏轼在黄州的处境。“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他的处境极端孤独,亟需友情慰藉。

在苏轼一些所谓的好友纷纷与他划清界限的时候,李之仪写了信给苏轼,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在潦倒到了一定程度的苏轼眼里,这份理解,这份友情弥足珍贵。

若人如马亦如班,笑履壶头出玉关。已入西羌度沙碛,又来东海看涛山。识君小异千人里,慰我长思十载间。西省怜君时邂逅,相逢有味是偷闲。——苏轼《答李端叔》

元丰七年,李之仪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次年苏轼等人皆被起用。美好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庇护苏轼很长一段岁月的高太后去世。苏轼出守定州,“士愿从行者半朝廷”,在争着要给他做幕僚的满朝才子中,苏轼选择了并不那么出众的李之仪。

初到定州,处境也还不错。日理政务,夜耽诗酒,苏轼和李之仪总在一起。

元丰九年,苏轼被贬惠州。李之仪送走了自己的朋友,沉默地踏上返京的道路。他挂念朋友的旅途,也担忧自己的前程。回京不久,李之仪被外放为原州通判。元符二年,更是以“为奸臣心腹之党”的罪名罢官。

今宵莫惜醉颜红,十分中,且从容。须信欢情,回首似旋风。流落天涯头白也,难得是,再相逢。十年南北感征鸿,恨应同,苦重重。休把愁怀,容易便书空。只有琴樽堪寄老,除此外,尽蒿蓬。——李之仪《江神子》

他一有机会就给苏轼写信,这首《江神子是写给东坡的一篇。他知道,他的朋友处境比他更艰难,更需要安慰与支持。一封接一封地写,但一直没有收到回信。后来苏轼遇赦北归,才写信告诉了他自己久不回信的原因:“辱书多矣,无不达者,然不一答,非特衰病简懒之过,实以罪垢深重,不忍更以无益寒温之问,玷累知交。然竟不免累公,惭负不可言!”苏轼实在太珍惜李之仪的友谊,不回信,是避免再次连累自己非常珍视的朋友。

李之仪不在意这些,只是渴望与他能够见面。可最终他只是得到了苏轼病逝的消息。他悲痛地为东坡写下了挽词。

从来忧患许追随,末路文词特见知。

肯向虞兮悲盖世,空惭赐也可言诗。

炎荒不死疑阴相,汉水相招本素期。

月堕星沈岂人力,辉光他日看丰碑。

——李之仪《东坡挽词》

因为替自己的老师、同情苏轼一派的范纯仁写了遗表,他再次被贬,“编管太平”。到贬所后,“第一年丧子妇,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脱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继见舍。第四年初,则癣疮被体,已而寒疾为苦。”五十八岁的李之仪走到了他人生的最低谷。幸李之仪才得复官,再领成都玉局观。

他喜欢读苏轼的诗词,受苏轼“和陶诗”的影响,他隐居在姑溪边,自称“姑溪老农”,亲自下地耕作,农闲时他依旧读书作诗。

腊穷天际傍危栏。密雪舞初残。表里江山如画,分明不似人间。功名何在,文章漫与,空叹流年。独恨归来已晚,半生孤负渔竿。——李之仪《朝中措》

他不曾因东坡被贬有过半分抱怨,只为有苏轼这个朋友而内心充盈了后半生。

苏轼人生座右铭简短(心灵有寄灵魂有依)(2)

亦友亦生的知己黄庭坚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轼遇到了黄庭坚的岳父孙觉,孙觉就顺便拿出女婿的作品,希望大名士给提下意见。苏轼一见,大为欣赏:“这世上真的好久都没有出现过这样好的作品了。后来,他又多次在宴席上诵读其诗作,第一次给少为人知的黄庭坚回信:“今者辱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 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 ”意思是,收到你的信很开心,你太过谦恭,似对我很畏惧,这又何必呢?我很想跟你交朋友。这份赏识点亮了黄庭坚的前路,这封回信温暖了黄庭坚的一生。

1086年春,两人终于得以相见。神交十余年,书信往来,吟诗唱和,他们早已心神两契,相知相慕,相见之后,更多欢喜。在京城的三年,他们朝夕相伴、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诗画相融。在苏东坡的提点下,黄庭坚与秦观、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可叹世事无常,后半生一贬再贬都走在一贬再贬的路上,用山水诗酒,聊以慰藉。

苏轼写《春菜》,黄庭坚就写《次韵子瞻春菜》;苏写《薄薄酒》,黄和《薄薄酒二章》;黄写《食笋十韵》,苏就作《和黄鲁直食笋次韵》。

有一天,贬到戎州的黄庭坚和朋友到无等院游览,突然看到了苏轼的题字,“见东坡老人题字,低回其下,久之不能去。”

苏轼去世前,黄庭坚刚刚收到苏轼的《寒食帖》,他还为《寒食帖》写了跋文:“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可惜的是,还没等到苏轼见到这篇跋文,两人就无重逢之期。黄庭坚知道后悲痛难言。他在家中高悬东坡画像,每天早上都要衣冠整齐的献香致敬。1102年,苏轼去世第二年,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触景生情,悲从中来,提笔写下名传千古的《松风阁诗帖》。一句“东坡道人已沉泉”,其中苦涩几可突破千年。苏轼和黄庭坚,一朝相知,终生知己。欢时同乐,低落时共浮沉。就像黄庭坚自己所说: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人生得此知己,足矣。

苏轼人生座右铭简短(心灵有寄灵魂有依)(3)

即便河东狮子吼,视君如一陈季常。

苏轼有一首诗歌《岐亭五首(并叙)其四》:酸酒如韭汤,甜酒如蜜汁。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我如更拣择,一醉岂易得。几思压茅柴,禁网日夜急。西邻椎瓮盎,醉倒猪与鸭。君家大如掌,破屋无遮羃。何从得此酒,冷面妒君赤。定应好事人,千石供李白。为君三日醉,蓬发不暇帻。夜深欲踰垣,卧想春瓮泣。君奴亦笑我,鬓齿行秃缺。三年已四至,岁岁遭恶客。人生几两屐,莫厌频来集。这组诗一共五首,记叙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描述了苏轼和他的老朋友陈慥的友谊。

俩人在凤翔结缘,后来苏轼被贬,恰逢陈季常在黄州隐居。俩人性情投契,饮酒读书,吟诗作赋,寄情山水,抚琴高歌。在绝大部分人和苏轼断绝来往的时候,陈季常成了他的慰藉和依靠。

岐亭距黄州百里之遥,苏轼谪居的四年中,陈慥曾七次来访,苏轼也有三次前往岐亭做客,每次相聚,往往盘桓十多天,总是远送数十里。苏轼说:“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

在《陈季常见过三首》其二中,苏轼这样写道:

送君四十里,只使一帆风。

江边千树柳,落我酒杯中。

此行非远别,此乐固无穷。

但愿长如此,来往一生同。

相知相契的友谊,使苏轼不再寂寞,他祈祷这种友谊能够地久天长。

陈慥为人豪爽,又饱学禅理。据说妻子柳氏很是彪悍。苏轼在一首诗中同情地写道:"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这就是“河东狮吼”的由来。

苏轼被贬惠州时,已接近花甲之年,身体状况堪忧。陈慥听闻此信,忧心如焚,立即远寄书信,告知去惠州探望。陈糙确实是个非常重情义的人。在当时苏轼被贬惠州和儋州之时,朝廷下令将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人的文字一概禁绝,不准流通。陈糙在这样的情况下,却主持、刊刻了苏轼的《苏尚书诗集》。

苏轼人生座右铭简短(心灵有寄灵魂有依)(4)

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的患难之交

贬谪黄州,黄州知州徐大受对苏轼礼遇有加。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人生座右铭简短(心灵有寄灵魂有依)(5)

对于徐大受,苏轼充满了感激之情。他曾写信给徐大受说:"始谪黄州,举目无亲。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与徐得之三首之一》)

在黄州与苏轼相处的三年中,每年的重阳节都要在栖霞楼设下酒宴,邀请苏轼共度佳节。

苏轼人生座右铭简短(心灵有寄灵魂有依)(6)

贬谪惠州。惠州知州方子容对苏轼不仅关怀备至,而且来往唱和频繁:

再访东坡用前韵

方子容

东岭新成桃李阴,春光日日向人深。

遥瞻广厦惊凡目,自是中台巧运心。

轮奂欲形张老颂,调歌先听伯牙音。

料公不负南堂约,应许衰翁领客临。

和方南圭

苏轼

共惜相从一寸阴,酒杯虽浅意殊深。

且同月下三人影,莫作天涯万里心。

东岭近开松竹径,南堂初绝斧斤音。

知君善颂如张老,犹望携壶更一临。

苏轼再贬海南,方子容以妻子梦见菩萨告别的奇事来安慰苏轼。

贬谪儋州。军使张中派人整修驿馆,使苏轼得以安居。朝廷将苏轼一家逐出驿馆,苏轼在桄榔林中自建茅屋安身,张中又亲自前来帮着挖泥运土。张中照顾苏轼的事受到追究,被贬为雷州监司。苏轼对张中恋恋不舍,作诗为他送行。

《和陶王抚军座送客再送张中》

胸中有佳处,海瘴不能腓。

三年无所愧,十口今同归。

汝去莫相怜,我生本无依。

相从大块中,几合几分违。

莫作往来相,而生爱见悲。

悠悠含山日,炯炯留清辉。

悬知冬夜长,不恨晨光迟。

梦中与汝别,作诗记忘遗。

这些患难之交,让苏轼被贬官之后的窘迫处境有了改善,使苏轼的生命得以保全。

苏轼人生座右铭简短(心灵有寄灵魂有依)(7)

与诗僧参寥子的终老之交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

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

为我沾衣。

——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这是写给东坡先生写给一生交好的杭州僧人参寥的词。参寥初名昙潜,苏东坡为他改为道潜,又号参寥子,取的是《庄子》中“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之意。在杭州初识参寥,后来东坡先后官徙于徐州、湖州、黄州,参寥都亲往看望东坡,两人过从甚密。

参寥是个诗僧,深受东坡激赏:

雨暗苍江晚未晴,

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

月在浮云浅处明。

——《江上秋夜》

苏东坡在《送参寥师》一诗中夸赞参寥的诗:“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东坡从密州移任徐州后,参寥从杭州赶来与他相会。一次东坡宴会后,东坡率领一众宾客,以及以马盼盼为首的一群歌女,浩浩荡荡前往参寥处。参寥见状只能故作镇静,请大家就座。苏东坡命马盼盼献上纸笔求诗。歌女们呼啦一下子将参寥包围,美目流盼,莺声燕语,脂粉飘香,花枝乱颤,想扰动这位诗僧的凡心。而苏东坡则站在旁侧起哄。参寥运平常心信笔写道:

多谢尊前窈窕娘,

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

不逐春风上下狂。

苏东坡大为叹赏,一则为他不染的襟怀,一则为他敏捷的才思。

一次,有客人送给东坡一条大鱼,东坡受参寥影响,不忍杀生,遂派人将大鱼放生,并求参寥作诗。参寥欣然命笔,写诗一首,其中有“彼客殷勤赠使君,愿向中厨荐醪醴。使君事道不事腹,杞菊终年食甘美”之句,诗中提到苏东坡在密州时,与通判刘庭式寻枸杞、野菊以饱腹的往事,夸赞苏东坡重视道德修养而轻于美味甘食。苏东坡则在《次韵潜师放鱼》一诗中,写自己放生的原因,是想到黎民百姓正如这些鱼一样:“疲民尚作鱼尾赤,数罟未除吾颡泚。”

参寥为人处世,性格刚直,喜欢当面指摘朋友的过错。苏东坡在《参寥子真赞》中,说他“身寒而道富。辩于文而讷于口。外尪柔而中健武。与人无竞,而好刺讥朋友之过。枯形灰心,而喜为感时玩物不能忘情之语”。在苏东坡的文集中,写给参寥的书信,保存至今的竟有二十二篇之多,可见苏东坡非常珍惜这个极有个性的方外之友。

参寥也没有愧对东坡这个知音。东坡谪居黄州时,参寥不远千里,从杭州跑到黄州,陪他在雪堂住了整整一年;东坡贬惠州时,参寥也受到牵连,被勒令还俗,多年后才又重新当了和尚。

一次,东坡将于寒食离杭,特意去智果寺辞别。智果寺精舍旁有山泉从石间流出,参寥以此泉水烹茶招待东坡。苏东坡便为此泉取名为参寥泉,并写了一篇《参寥泉铭并序》的文章,其中说道:

余晚闻道,梦幻是身。真即是梦,梦即是真。石泉槐火,九年而信。夫求何神,实弊汝神。

苏东坡与参寥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东坡终老。

苏轼人生座右铭简短(心灵有寄灵魂有依)(8)

苏轼曾自称: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苏轼有许多布衣之交。

千里情牵的巢谷

巢谷是苏轼的同乡,苏轼被贬黄州,他帮助苏轼耕地建屋,悠游林下;苏轼身居高位,回到故乡眉山,“浮沉里中,未尝一见”(苏辙《栾城集·巢谷传》)。当他得知苏轼兄弟又遭不幸,远谪岭海,便以七十三岁的高龄,拖着瘦瘠多病的身体,毅然从四川赴岭外探望苏轼。终因旅途劳顿,一病不起,客死他乡。

高义凛然的钱世雄

苏轼临终时,身边除了家人外,只有两位朋友在场,一位是僧人维琳,一位就是钱世雄。苏轼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对钱世雄说的。

钱世雄对贬谪中的苏轼诸多照顾,定州时他寄去太湖茶叶;被贬惠州时,又多次去信问候,寄去药物让苏轼滋补身体。再贬儋州,已受牵累而被革去平江通判之职的钱世雄仍然书信不绝,还曾寄去丹药。苏轼在惠州时,给钱世雄的一封回信中,就说他是“高义凛然”(《答钱济明三首》)。

苏轼遇赦北归,钱世雄在常州帮助苏轼租赁了房屋。苏轼把《易传》、《书传》和《论语说》三部书稿托付给钱世雄,请他好好保藏。

在常州,钱世雄每天都来看望苏轼。苏轼在病中强打精神,亲自书写旧作《江月》诗与《跋桂酒颂》赠给钱世雄。尽管钱世雄多方问医访药,甚至弄来了“神药”,苏轼却不肯服用,以至病情日趋严重,最终在钱世雄的陪伴下与世长辞。

心灵导师杨世昌

四川绵竹武都山的道士杨世昌是苏轼青年时代在四川老家结交的好友,他在苏轼官场得意时从不攀附,但当他得知苏轼落难被贬黄州时,却专程从四川赶来陪伴苏轼度过人生最抑郁最痛苦的一段低谷时期。他陪苏轼在黄州住了一年多的时间,陪苏轼一起研读《易经》、《论语》和《楚辞》,还教他酿制蜜酒。在精神层面引导苏轼走出低谷,走向成熟,堪称苏轼的心灵导师。

真诚的山民市井

苏轼在黄州时,认识了王氏兄弟,结识了潘丙、潘原、潘大临、潘大观等人。这些人皆无功名。苏轼经常与他们交游。苏轼游览武昌西山,遇到风雨,便留宿王家,王氏兄弟杀鸡炊黍招待苏轼。有时苏轼乘坐一叶扁舟,一直行至潘丙的小酒店门前,便进店去喝几杯村酿。苏轼曾有诗云: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与这些平民朋友的相处中,苏轼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与安宁。

苏轼在儋州时,偶然进城,在集市上遇到一个进城卖柴的黎族山民。此人面目枯瘦,但精神抖擞,立即引起了苏轼的注意。山民也注意到苏轼身上的中原衣冠这奇装异服。两人便攀谈起来。临别前,山民把卖柴换来的一块木棉布赠送给苏轼,说今年海风寒冷,让他做件衣服御寒。苏轼非常珍视山民的这份情谊,特地写了一首诗来记载这次奇遇。这位不知名的黎族山民与苏轼之间的动人故事,便永远保存在了《和陶拟古九首》之九这首诗中。

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獨完。

負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

生不聞詩書,豈知有孔顏。

翛然獨往來,榮辱未易關。

日暮鳥獸散,家在孤雲端。

問答了不通,嘆息指屢彈。

似言君貴人,草莽棲龍鸞。

遺我古貝布,海風今歲寒。

苏轼人生座右铭简短(心灵有寄灵魂有依)(9)

苏轼遇赦北归,离开他生活三年的海南。许多当地朋友前来饯行。苏轼写诗留别海南的父老乡亲: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别海南黎民表》)

苏轼回归的路上,在一家村店门口小憩。一位白发老人见到苏轼,问是何官?当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子瞻尚书”,便上前作揖说:“我听说有人千方百计地陷害您,而今得以平安北归,真是老天保佑善人啊!”苏轼听了感慨万分,便写了一首七绝赠给老人: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赠岭上老人》)

这些普通百姓只是苏轼生命中的过客,他们真诚的对待,无私的帮助,那点滴温情,却是苏轼在最困难的环境中感到的关怀与希望。使得苏轼在困难时不至于对人生丧失信心,使他的创作更加具有人情味。

苏轼人生座右铭简短(心灵有寄灵魂有依)(10)

与王巩是生死之交

王巩出身名门,祖父王旦、父亲王素都是高官。他又是苏轼恩师张方平的女婿。但王巩还是一生非显非达,非常落魄,这与苏轼有很大关系。乌台诗案中,遭受处罚最惨的就是王巩。苏轼被贬到黄州,而他只是受牵连,竟一下子被贬到了宾州。苏轼对此十分心痛,满怀抱歉地说,王巩“为某所累尤深,流落荒服,亲爱隔阔。每念至此,觉心肺间便有汤火芒刺”。

到宾州后,他主动给苏轼写了信,对牵累之事只字不提,尽管在流放的日子里,他经历了两次丧子之痛,本人也大病一场,差点客死他乡,但从没有抱怨过。从黄州,一直到惠州,不管宦海如何沉浮,苏轼与王巩的联系未曾断绝。

《九日次韵王巩》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王巩好女色。苏轼反反复复叮嘱王巩远离女色,保重身体。“言不可尽,惟万万保啬而已。”“未缘言面,千万保啬,不一一。”“回合未可期,惟千万保啬。”王巩后来说:平生交游,十年升沉,惟子瞻为耐久。

苏轼的豁达乐天,王巩给了他很大的影响的。王巩北归,到黄州探望苏轼,苏轼因王定国侍女柔奴一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大为感动写下了千古名篇:《定风波 · 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王巩身处逆境,面对着命运加诸在身上苦难时,能够坦然、豁达地去面对,那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在以后越来越糟糕的贬谪路上,这份坦然给苏轼安慰与力量。之所以在岭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后,“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大概都源于这份难得的安慰吧!

苏轼人生座右铭简短(心灵有寄灵魂有依)(11)

与文同是君子之交

苏东坡与表哥文同,他是一个著名的画家。两人一生仅见过2次面,一次是苏东坡刚任职凤翔,一次是在京师。但即便如此,他们的书信从来就没断过。

苏轼喜欢竹,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里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文同同样喜欢竹子,更非常擅长画竹。苏东坡《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记载,别人画竹子都是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显得比较呆板。文同则是对竹子十分了解,心里早就有了整个竹子的想法,早就想好了怎么画竹子,所以很迅速就把竹子画好了,兔起鹘落,十分流畅。这是“胸有成竹”的成语的由来。

苏东坡在徐州时,文同写了一首诗给苏东坡,其中两句是:“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苏东坡十分喜欢文同的话,还给文同写了一首诗:“汉川修竹贱如篷,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苏东坡这个人在朝廷上经常据理力争,议论天下事。文同觉得苏东坡这样锋芒毕露不好,经常劝谏苏东坡。

苏东坡被贬官为杭州通判时,文同写了一首《送别诗》,其中两句是:“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

不过苏东坡的性格也是早已注定,所以他虽然感激文同的相劝,却还是没有接受劝告。

因为见面不多,苏东坡多以诗来表达淡淡思情,文同建了个房子,东坡就写《墨君堂记》;文同去陵州当官,东坡写了《送文与可出守陵州》相送。

壁上墨君不解语,见之尚可消百忧。

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

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

夺官遣去不自沉,晓梳脱发谁能收。

江边乱山赤如赭,陵阳正在千山头。

君知远别怀抱恶,时遣墨君消我愁。

文同比苏东坡更早去世。苏东坡得知文同的死讯,再一次看了看《篔筜谷偃竹图》,忍不住怀念好朋友,废卷而哭失声。

文同说:“世上没有知己,只有子瞻知道我的妙处”,东坡也说“文同和我非常亲密,一天不见,就十分想念。”

可以说,苏轼与文同是心灵相通的朋友。

贬谪的苏轼是幸运的,一方面因为他巨大的人格魅力,有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光芒,让接触他的人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可爱、可亲、可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苏轼的这些朋友,这么多善良、有德之人,用行动展示心中的善意,让苏轼得到了他们的厚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