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的诗意和作者情感(席间说字闻声声嗅嗅)
金卯刀按:酒酣耳热之际,刀哥醉眼迷离,喜说汉字,并怡然自乐。酒后记之,命曰“席间说字”,博君一笑耳。席间说字。
西湖,一幅活的图画
寻常一杯龙井茶,西子相伴便不同。一到西子湖,刀哥就懈怠了,席间哪还有心思说字?!今日凌晨回京,“字课”已耽误多时,深悔心不在焉。心不在焉,出自《礼记·大学》,后面两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颇让人警醒。刀哥上一篇说听(请见拙作《席间说字·听》),今日席间说闻。
一无需刀哥解释,大家都知道听和闻的区别。两者都是用耳朵听,闻是听见了,但听并不对结果负责,我们在课堂上开小差基本上就是“听而不闻”。甲骨文听的构意是“一只耳朵,一张嘴或者两张嘴”。那么甲骨文闻,将用怎样的构意来表示“听到了”呢?
闻 字形演变
甲骨文闻,由一个跪坐招手的人和一只大耳朵组成。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有人远距离跟你说话,你怕听不见,你会怎么做?你会用手掌在耳边窝成一个筒状,以便更好地接收声音。在金文阶段,在人的上方还增加声音的符号,进一步表明有声音传过来。这就是“听见了”的闻。
闻
但是,大家知道,闻还有“嗅到了”的意思,比如“闻香识女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二90年前的一个月夜,朱自清在清华园里写下了这篇传世文章: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这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在大大小小的各种考试中,同学们都被反复折磨过。
但可能令大家意外的是,在汉字的字义发展中,这种通感引申是非常常见的。在刀哥的说字中也屡见不鲜。
三“听见了”的闻,引申为“嗅到了”的闻,就是通感引申。“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所以一种新的意思就引申出来了。
但通感引申也是需要意象基础的。“听见了”的闻,招手的动作,跟我们要闻什么气味时候的动作有相似之处,但这个意象还是不够的。刀哥认为,“听见了”的闻,引申为“嗅到了”的闻,应该是在战国时期。
闻 字形演变
因为彼时,闻的字形已经演变成“門 耳”,闻的构意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声音从门缝传来,耳朵听着。但从门缝传来的,可以是声音,也可以是气味,幽幽而来,反正是眼睛看不到的。这个时候,“听见了”的闻引申为“嗅到了”的闻,就有了意象基础。所以,闻就有了“嗅到了”的意思。这也是汉字的意象之美。
四意象之美莫过于西湖。大文豪苏轼诗云: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把西湖比西子,没有共同的意象基础,你会同意吗?刀哥沉湎于西湖多日,还请大家理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