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醋怎么不酸(五味调和说酸醋)

抗疫非常时期,消毒杀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其实除了酒精外,酸醋也具有消毒杀菌的功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醋。

烹醋怎么不酸(五味调和说酸醋)(1)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醋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醋其实是先民继酿酒之后的另一项成就,或者说是酿酒的一个副产品。在英语里,醋被叫作vinegar,它是来源于法语的vinaigre,即vin(酒)与aigre(酸)两个词合在一起,本义就是酿酸了的酒。在酿酒时,醋酸菌侵入,酒就变成了醋。

醋在中国烹饪史上诞生得晚一些,但酸早就是调味中的五味之一了。《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说:“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jì,通剂,指搭配的比例)甚微,皆有自起。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齁。”古人对调味的要求还是挺高的。中医五行学说里也有酸、甘、苦、辛、咸的五味说,而今人也会用“酸甜苦辣”来形容生活中的各种境况,酸味似乎在五味中处在数一数二的地位。

在醋没有诞生之前,古人用梅来调酸味。《尚书》中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人注曰:“盐咸梅醋。羹须咸醋和之。”盐与梅搭配,做出来的羹一定好吃,所以“盐梅”后来在汉语中表示和谐、调和,成语“盐梅相成”就是从这个本义衍生出来的。

商周时期称醋为“醯”(xī),周王室还专门设有“醯人”一职,是专管制醋的官,说明食酸在帝王日常饮食生活中已占有重要地位。《论语》中有向邻居“乞醯”的记载,可见春秋时期醋并不是家家都有。《梁书》中记载“(刘)怀慰持丧,不食醯酱”,又记载“(南北朝官员沈崇傃)治服(指办理丧事)三年,久食麦屑,不啖盐酢”。父母死了,不食醋、酱以示其孝,说明直到南北朝,醋这种调味品还算是奢侈品。

烹醋怎么不酸(五味调和说酸醋)(2)

从周朝到唐朝,陕西、山西一带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酿醋业的中心。直到今天,山西人仍然以酷爱吃醋、善于酿醋闻名天下。过去北京人谑称山西人为“老西儿”,其实这个“西”并不是指山西,而是指爱吃醋的“老醯儿”。过去阎锡山的部队就有“缴枪不缴醋”的故事,可见山西人嗜醋如命。

大概从汉朝开始,作为调料的醋被称为“酢”。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有“作酢法”,自注:“酢,今醋也。”《说文解字》里收录了“酢”字:“酢,醶(yàn)也。”又说:“醶,酢浆也。”“酨(zài),酢浆也。”段玉裁注:“浆、酨、醶三者同物。酢本酨浆之名,引申之凡味酸者皆谓之酢。”

《说文解字》中也有“醋”字:“醋,客酌主人也。从酉昔声。”说明汉朝的“醋”是酬宾的意思,与酸味无关。梁朝的字典《玉篇》里也说:“醋,报也。进酒于客曰献,客答主人曰醋。”

在隋朝,醋仍用“酢”字。《隋书》中记载了这么一句民谣:“宁饮三升酢,不见崔弘度(隋朝著名酷吏)。”大概从南北朝开始,表酸的“酢”字渐渐被“醋”字代替,而“酢”字反而具有“醋”字原来的意思了。《玉篇·酉部》中记载:“酢,酸也,醶也。今音昨,为酬酢字也。”说明在南北朝时期,“酢”在表示酸醋的同时已经具有酬酢的含义。

清人邵瑛在《群经正字》中写道:“醋,今经典作酢。今俗以醋为酱醋字,而《说文》酱醋字作酢。”北宋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也说:“酢,今人以此为酬醋字,反以醋为酒酢,时俗相承之变也。”这种情况称为词义互易,在汉语史上并不多见。我们今天说的“酬酢”,“酬”表示主人向客人敬酒,“酢”表示客人回敬主人,已经没有酸醋的含义了。而在日本,食用的醋至今还被写作“酢”。

汉语中“酸”的发音与其他许多语言中“酸”的发音相似,是不是在造词时各民族的不约而同?有语言学者研究过,很多语言中的“甜”和“蜜”都是以m音开头的,如“甜”:爱尔兰语milis、希伯来文matok;“蜜”:梵文madhu、阿姆哈拉语mar——人们在尝了美味之后往往会下意识地扪紧双唇发出m音,而强烈的酸味会使人呲牙而形成s或z的口型。英语sour、匈牙利语savanyu、日语sui等都是以s音开头来表示酸的(参考支顺福《释名析义》)。

过去读书人常常被称为“酸文人”,满嘴“之乎者也”的人被贬为“嚼酸文”,可见酸总是一种不舒适的感觉。英语acid(酸)与acute(尖)在词源和语义上均有联系,共同点在于给人一种不舒服的刺激,汉语中也有“尖酸刻薄”的用法。英语sour temper,与汉语“臭脾气”一个意思。西班牙语cara de vinagre(醋脸)在西-英词典里被译为sour face(酸脸),意思就是垮脸。汉语用“吃醋”来形容男女感情上特别不好受的一种心理反应,出典于房玄龄夫人宁愿喝“毒酒”也不愿意唐太宗给房玄龄纳妾的故事。

其实在唐代还有另外一个吃醋的故事。任迪简在军中任判官,一日军使设宴招待下属,倒酒的军吏粗心,误将醋倒给了任迪简。任深知军使李景略生性严酷,怕罪及军吏,便勉强将一觥醋喝下,最后吐血而归。军中将士听说此事都很感动。后来李景略死,军中便推任迪简为主帅,最后官至节度使。他的升官起因于喝醋,所以被称为“呷醋节帅”。

古人对醋一直推崇有加。北宋笔记小说《清异录》中说:“酱,八珍主人也;醋,食总管也。”作者在调味品中把酱列为第一,醋列为第二。李石的《续博物志》中也说:“仙家谓醋为华池左林。”

中国酿醋史上的名醋甚多,汉朝至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黄河流域便有大酢、神酢、千岁苦酒、乌梅苦酒、蜜苦酒、糟酢等数十种,唐朝有醇酢、桃花醋,宋朝有千里酸,元朝有杏花酸、苦苏酸等,可谓名醋辈出。最著名者莫过于自清朝以来形成公论的中国四大名醋: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福建永春醋、四川保宁醋。山西老陈醋和镇江香醋名气最大,众人皆知。保宁醋是四川阆中的传统名产,以麸皮为主要原料,采用药曲发酵而成,味酸而醇厚,有独特芳香气味。福建永春醋又称乌醋或福建红曲老醋,以粳米为主要原料,采用红曲发酵而成,不涩而甜美,芳香醇厚。在永春,流传着“男人不吃醋,感情不丰富;女人不吃醋,家庭不和睦;老人不吃醋,越活越糊涂;小孩不吃醋,学习不进步”的顺口溜。

烹醋怎么不酸(五味调和说酸醋)(3)

醋在古代除了作为日常调味品外,还具有不可忽视的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米醋、糯米醋、粟料醋、小麦醋、大麦醋、饧醋、糟糠醋等多种配方。清人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更是明确了醋的医学功效:“醋温,开胃、养肝、强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气、辟邪、解鱼蟹鳞介之毒。”近年来,醋渐渐遍及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杀菌、美容、保健、饮料——人类似乎越来越离不开醋了。

审核:曹慎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