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有什么优点(东西问刘光裕)
中新社济南7月7日电 题:蔡伦造纸术如何影响世界文化传播?
——专访《文史哲》原编辑部主任刘光裕
中新社记者 沙见龙 赵晓
世界各国历史上使用的纸,无不源于约两千年前中国汉代的发明。蔡伦,是汉代发明纸的代表者与关键人物,他发明的造纸技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著有《蔡伦造纸与纸的早期应用》一书的著名编辑学家、《文史哲》原编辑部主任刘光裕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剖析关于蔡伦是造纸先驱还是改良功臣的争议,解读蔡伦造纸术如何影响世界文化传播。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关于蔡伦是造纸先驱抑或改良功臣至今仍有争议,对此您怎么看?
刘光裕: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考古实物中不断发现蔡伦以前生产的纸,部分学者认为,这说明在他之前造纸已经成功,于是断言蔡伦造纸成功就是“改良”。数十年来,“改良说”盛行不衰。
诚然,蔡伦以前已经有纸毋庸置疑,但这不能成为“改良说”成立的根据。因为东汉造纸具有明确的既定目的,如《后汉书·蔡伦传》记载旨在解决媒介领域“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的难题。这个目的形成两大要求:其一,针对“缣贵”,要求造纸务必成本低廉;其二,针对“简重”,要求产品务必轻便好用。两大要求完全实现前,虽然早已有纸,但都不算造纸已获成功。
从《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自是(从此)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也能了解,“蔡侯纸”被广泛应用,兼有成本低廉与轻便好用两大优点,是当年造纸目的获圆满实现的标志。
由此可见,蔡伦不是最早造纸者,而是东汉造纸的最终成功者。资料表明,从最初造纸到蔡伦获得成功,经历了漫长时间。而纸的发明者,就是在这漫长过程中做出贡献的所有人组成的一个无名群体。作为最终成功者的蔡伦,是该群体中唯一留下真实姓名者,是集造纸技术大成的杰出科学家,他把中国造纸技术提升到成熟阶段。称他的功绩为“改良”,与史实不符,有掩盖历史真相、混淆视听的消极作用。
蔡伦故里湖南耒阳的蔡伦塑像。中新社记者 刘双双 摄
中新社记者:东汉时期的中国为什么能成功发明造纸术,而世界上多数国家为何不能自行掌握造纸术?
刘光裕:美国学者卡特在其著作《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中论证了,世界各国的造纸技术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中国。各国不能自行掌握造纸技术,不是因为没有需求,而是因造纸术科技含量高,难度大。
中国东汉为何能造纸?相关因素很多,大致有以下三个重要原因:
其一,需求强劲。中国自殷商以来,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语言各殊。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及时而有效的传播与交流,除了依靠以形表意的汉字,还必须利用原料丰富、制作不难的媒介工具——简书。历史上,东汉造纸为的是让新型媒介工具纸书,取代原有媒介工具简书,实现“升级换代”。汉代因尊儒而将发展教育视为国策,当时拥有大量阅读人口,由此产生对书写材料与书籍的强劲需求。
其二,技术路线正确。首先,东汉造纸是为了解决“缣贵而简重”难题,目的明确、要求正确,可避免重大失败与挫折,得事半功倍之利。另外,造纸原料选择中国古人非常熟悉的麻类纤维,这样能少走弯路,缩短技术成功的距离。
其三,传统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以家国观念和儒家“民本”政治两大因素最为重要。中国的家国观念,萌生于商周,成熟于春秋战国,由此产生了社会集体高于个人的传统思想。东汉从事早期造纸的那些志士仁人能不计个人得失,无怨无悔贡献力量,源于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家国观念,相信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凡有利于国家最终必将有利于自己,并能惠及子孙。
所谓儒家“民本”,是以民生为重、以爱民为尚。为了造纸,当时国家最高统治者包括章帝、和帝,以及临朝听政的邓太后等,都热心支持。蔡伦造纸正是在皇帝支持下的尚方令作坊中完成,朝廷如果借此垄断造纸术,定能获取暴利。但朝廷主动让利于民,无偿将蔡伦造纸术传授到民间各地,促使民间造纸业蓬勃发展。蔡伦后数十年,民间已能生产比“蔡侯纸”更好的“左伯纸”,其制造者就是东莱(郡治在今山东莱州市)人左伯。凡此种种,都是执政当局履行“民本”的表现与成果。
中国古代像造纸这样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应用技术,在家国观念和“民本”政治的双重作用下,不断进步,持续发展,大约在17世纪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云南腾冲的村民展示古法造纸技艺。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
中新社记者:两千年后的今天,世界仍在沿用蔡伦发明的造纸技艺,这项技艺通过什么途径传到海外?
刘光裕:东汉以来,中国造纸术向国外传播主要有两条路线。一为向东亚各国传播,大多是直接从中国引进,如朝鲜、越南,而日本最初是通过朝鲜间接引进。据高丽僧人觉训撰《海东高僧传》卷一所记,东晋太元九年(384),晋武帝派梵僧摩罗难陀从山东渡海到百济国弘扬佛法,带去大量书籍,并在朝鲜半岛传播造纸术。到公元610年,朝鲜僧人昙征又将中国造纸术渡海传到日本。
中国造纸术向西方传播的路线是,先到阿拉伯国家,再传播到欧洲各国。据美国学者卡特所著《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所记,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阿拉伯大军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与唐朝名将高仙芝一次激战中,俘虏了唐军中的造纸工匠。于是,经中国造纸工匠传授,阿拉伯地区纷纷建造纸工场,迅速形成三大造纸中心:撒马尔罕、巴格达、大马士革。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又将造纸术从北非摩洛哥地区,渡海传到欧洲西班牙;接着,又传到法国(12世纪)、意大利(13世纪)、德国(14世纪),以至其它欧洲国家。
民众观看“中国手工造纸的技·艺”主题展览上的手工造纸工艺流程。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中新社记者:蔡伦造纸术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传播有怎样的贡献?
刘光裕:造纸术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巩固并促进国家统一。中国汉字有纸书这种既经济又方便的载体,才得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政治与文化上充分发挥统一国家的巨大作用。如果离开纸书这个载体,汉字再好也难有用武之地。二,促使文化持续繁荣。纸书作为媒介工具,可以将作者的写作与读者的阅读迅速有效地联系起来,从而使社会文化在作者与读者的相互促进中,不断走向繁荣昌盛。
造纸术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影响,大致有三方面:其一,只有使用纸张之后,才有可能发明印刷术。中国造纸术于14世纪传入德国,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就发明印刷术。其二,欧洲古人原先使用的小羊皮书,装帧华丽,但过于昂贵。据说,抄一部《圣经》要用300张小羊皮,连一般贵族也望而生畏。而中国造纸术与古登堡印刷术结合产生的纸书,凭借其经济方便的独特优势,迅速为路德宗教改革与欧洲文艺复兴两大运动提供强有力的传播工具,也为两大运动获得胜利创造不可或缺的有利条件。其三,中国造纸术与古登堡印刷术相结合,为16世纪以后欧洲现代出版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从而影响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完)
受访者简介:
刘光裕(1936- ),中国著名编辑学家,编纂中国出版通史的最早倡导者,曾任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主任等职,尤长编辑学、出版史、文艺学、哲学等领域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