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你所认为的鬼节吗(被人淡忘的中元鬼节)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远超其他国家。而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前提,所以我们应该大大的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自己经营好才不会被某些国家盗窃去。但是传统文化的流传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那样乐观,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去过一些“洋节”诸如万圣节,情人节,而对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了解不多,中元节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日子
中元节,清明节和冬至是相似于西方万圣节的鬼节,但是我们的节日在文化内涵上却不仅仅是鬼节那么简单,和西方的节日相比有它自己极为明显的特色
中元节的一重要内涵是来自印度的佛教。 佛教融入中元节, 似乎始于魏晋。 佛教的原始教义漠 视世俗人伦关系,主张禁欲、绝亲、 不敬王者。 正如唐朝韩愈所言: “夫佛本夷狄之人, 与中国言语不 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 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 父子之情。” 然而,本土文化对外来佛教进行了中国化, 最终使其成为富含尽忠尽孝内涵的宗教。
而中元节的流行,李唐王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唐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提升自己的威望,将道教始祖李耳奉为自己的祖先,从此道教的地位就急转直上,高居三教之首。因此,道教习俗在主流意识的影响下渗透进民众的生活中。而佛教为了和当时的道教相抗衡,于是将7月15号定成盂兰盆节,意义是通过诵经,布施事物给孤魂野鬼来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可以说是佛教借着道教孝亲的礼俗变成了宣扬佛法的节日,所谓的和尚其实并不老实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外来佛教的轮回观念竟演化出超度先祖的佛事, 衍生出超度、 祭奠鬼神的盂兰盆节。 ———梵语 “盂兰盆”(Ullam-bana)意为 “救倒悬”, 但当时将这一音译词附会为盛物的盆器, 梁武帝时依此制造出盂兰盆会。南朝梁代官员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七月十五》 记载: “七月十五日, 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 还描述了各地寺庙的盂兰盆节盛况: “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彩, 模花叶之形, 极工妙之巧” 。
而到了后来,中元节已经有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就像过年吃年饭,端午吃粽子一样,七月成了一个鬼月。新亡人初一到初七回家探亲,已故三年以上的老亡人初八到十五回家探亲,七月半快来的时候,一般家庭都会去寺庙里帮忙扎灯,换取功德,有的则向会要几个回来自己放。从七月十二开始到十五,主妇在其中一天中午备饭菜,鱼肉和豆腐,关上大门摆八副碗筷在堂屋大桌子上。
新鲜米饭添在碗里,然后男主人到神台前烧“包袱”,一边烧一边祭告祖先保佑,烧完后叩拜,家里未出嫁的儿子和女儿一起也来叩拜,然后放鞭炮全家吃饭,晚上到江堤游玩看灯,一连几天都有不同的庙在放河灯,有上庙许过愿的妇女自己放灯,就在自家水缸、水塘、马路边上(称为路灯)或者江里跟着庙里的船一起放灯“放完灯烧纸钱、泼水饭,察告鬼魂求保佑等。
当然,清明节也是也是一个祭祖的鬼节,但是二者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的不同大致可以用一张图来概括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已经无法继续这样的传统了。大部分人在完成学业后基本都会选择去发展前景较好的城市工作生活,这些传统节日目前也只有清明祭祖和过年仍然是极为重视的
那么在现今我们要如何过好中元节呢
在今天,”孝“一般被理解为“孝敬长辈”,但在古代,“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致鬼神”。《论语泰伯》有“孝,敬鬼神”之句。鬼神是指祖先的亡灵,致是指祭祀。在中元节这个鬼节,我们可以把致鬼神的孝转化为孝敬长辈的孝。
中元节的白天活动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孝敬自己的长辈,而是孝敬别的老人
这一天,无论多忙,也最好能和自己的父母吃个饭,如果不在身边,那也必须给家里的父母打个电话询问一下家里情况,关心一下。而对于学生来讲,可以宣扬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这一天,学生们可以组成小组进入社区、养老院,对那里的老人进行慰问和帮扶工作。如表演节目,一起联欢,也可以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做饭,帮助老人洗衣,陪着老人聊天散步等等
这些所谓的鬼节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促进我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思考如何对待死亡,如何对待生命,如何善待他人。这是一个节日,也是我们这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