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教育成为成长的必修课(劳动教育不只在)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不能“为了劳动而劳动”,浙江省温州市黄龙第三小学以‘五育’融合为理念,以劳动教育学习方式转变为核心,以学校为基点,建立了系统、完善、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努力探索‘三位一体,三创合一’的新劳动教育模式,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让劳动教育成为成长的必修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让劳动教育成为成长的必修课(劳动教育不只在)

让劳动教育成为成长的必修课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不能“为了劳动而劳动”,浙江省温州市黄龙第三小学以‘五育’融合为理念,以劳动教育学习方式转变为核心,以学校为基点,建立了系统、完善、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努力探索‘三位一体,三创合一’的新劳动教育模式。

————————————————————

在树影斑驳的杜英树林里,学生亲手种植的一棵棵石斛布满了杜英树粗壮的树干。“选择樟树、柳树还是杜英树呢”“如何种植能让石斛更好存活”……学生几人一组考察校园各种类型的树木,找寻哪些树种更适合种石斛。在种植的第一个月,有的学生几乎每天都去浇水,后来他们慢慢发现,浇水过多不利于石斛生长,一周浇水一至两次为宜。通过组建项目团队,学生经历了“情境导入、明确任务——收集资料、制定方案——自主协作、具体实施——点拨引导、过程检查——展示成果、修正完善——总结评价、拓展延伸”的项目化学习全过程。

这是浙江省温州市黄龙第三小学的“树上种石斛劳动项目化学习”,也是劳动教育一种新的呈现方式。作为温州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黄龙三小打造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多肉植物种植区、石斛种植区、嘉禾蔬果种植园……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真正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

除了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学校还在不断完善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包括巧手染坊、航天航模、西点制作、瓯绣等;家庭层面则是分年段的序列化家政课程,如一年级自理自立课程、三年级欢乐种植课程、五年级美食烹饪课程等;社会层面开展了如鹿城农商行“小小银行家”、5050广场“小小售货员”、花木市场“小小养护员”等职业体验活动。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并非狭隘地专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也不能窄化为种植劳动,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探索性创新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的实践活动。”校长叶克表说。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家庭、社会互通互助,形成良性循环,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以此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目标。

探索跨学科融合 建立劳动教育长效机制

去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应有更高的立意与站位。从2018年开始,黄龙三小结合学校“朴美少年”育人目标,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体系,建立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发挥劳动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作用。

课程是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在黄龙三小,各门学科都有劳动元素,体现学科的整合意识。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语文等课程中侧重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在数学课程中侧重职业认识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在科学课程中侧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材中提供了许多劳动教育的情境和素材,涉及的劳动种类和劳动者极其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数学组整理了整个小学阶段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情境和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数学教师林克表示。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林克利用“树苗”进行模拟劳作,让学生验证自己各种猜测的合理性;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等知识后,林克以商场促销为切入点,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扮演不同职业劳动者的买卖模拟交易平台。

科学学科同样与劳动教育有许多交集。三年级科学教材“动物的一生”单元涉及养蚕问题,科学教师李安通过项目式学习与学生一起为蚕宝宝设计并建造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在真实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了解了我国养蚕的悠久历史以及蚕宝宝的生存条件和4个不同生长时期,然后查阅资料学习养蚕技巧。通过绘制设计图案,学生动手制作真实模型,设计出一个个舒适又富有特点的蚕屋。结合学校的独特资源——桑树,学生采桑、养蚕、抽丝、剥茧,在活动中积极观察、细心记录,感受蚕的一生和劳动带来的快乐。

学校的劳动教育除了与常规学科融合,还与拓展课程、主题活动课程进行融合。印着植物图案的丝巾,带有自制蓝印花布元素的镜子、置物袋,桂花叶脉标本装饰的公主裙……这是学校开设了5年的巧手染坊课程。学生除了学会染布,还制作出各种有创意的文创作品。

在学校楼顶的天台有一个蔬果种植园,这是教师开辟的蔬果“空中种植基地”,由教师严李仁负责带领学生种植四季蔬果。在收获的季节,除了分到一部分劳动果实,教师还会组织学生在校门口摆摊义卖,利用义卖的收入开展爱心捐助活动。严李仁说:“在种植活动中,学生体验了种植的全过程,学会了种植技术;当果实成熟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了收获的快乐。”

“我在蔬果种植课中学到了许多知识,比如在家种植用的有机肥料怎么制作。听说西红柿的枝条修剪后还能再扦插种植,我就用扦插法种植西红柿,现在已经成活了。严老师还带着我们种向日葵、茄子、南瓜等,我们种植园的蔬果好丰盛!”五年级学生金荣辉开心地说。

创新项目化学习 让劳动实践更具创意

环境文化既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又是催生学生成长的深厚土壤。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侧“红领巾农创园·多肉种植基地”中大小不一、各色各样的多肉盆栽。这是学生在家政课程中的多肉种植成果。从花盆外观、植物品种、拼搭等都需要构思,学生最终设计出创意十足的多肉造型。在右边绿化区内,学校安装了两个木制种植箱,每年播种季节来临时,师生一起种上七彩辣椒、太空南瓜、番茄树、矮脚向日葵等不同的科技农作物——学生每天一进校门就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感受科技农业的神奇。

各班教室里,学生摆上花架子,展示每期家政课程的成果,让绿意、花香沁入课堂。这些校园空间的微改造不仅满足了城市小学劳动种植基地的需求,也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能够随时与每一棵植物“对话”,实现教育与自然的关联。

一花一木皆课程。在学校去年举办的首届“桂花节”综合实践活动中,语文、音乐、英语、美术、体育等教师尝试学科融合,共同开展写桂花、画桂花、英语说桂花等活动。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学生在打桂花、晒桂花的同时,还制作桂花文创作品和桂花美食。

“这是一场与桂花的美妙之约,师生流连忘返,陶醉其中。这里有我们美好生活的点缀、健康生活的启蒙,还有劳动体验的乐趣。” 大队辅导员李琳琳说道。如何制作香气扑鼻的桂花香囊?美术教师任琅琅向学生讲解并示范了制作过程,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穿针、缝制、装袋、串珠……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个个造型精美、桂香芬芳的香囊制作完成了。桂花皂的制作更复杂一些,需要用到皂基、橄榄油、晒干的桂花和模具等。学习相关知识后,学生先把装有皂基的容器放在锅里,隔水加热至完全融化,然后加入橄榄油,撒入晒干的桂花,最后把皂液倒入印有“黄龙三小”标识的模具,凝固后即可脱模。一块小小的桂花皂既融合了学生的劳动和创意,也成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礼品。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需要打通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的东南角有一处中餐烹饪实践基地,学生在毕业时要学会做四菜一汤,其中至少要有一道瓯菜。“四菜一汤”寄托了学校对学生的祝福,也是对瓯菜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学生做菜时需要柴火,这需要他们自己在学校的绿地上搜集。每个小组一个土灶,小组成员提前去超市采购,然后洗菜择菜、操刀加工、烧锅起油、擦拭洗涮、盛饭盛菜……学生学会了动手制作食物,并且乐于服务他人。学生谢雨晴探索出经典瓯菜“三丝敲虾”的制作方法,德育主任阮洁茜评价道:“学生在制作‘三丝敲虾’过程中学会了自己搜索菜谱、准备原材料,他们还会寻找烹饪小妙招,在失败中实践并积累经验,而再次实践的过程正是劳动教育的真实体验。”一名学生家长感慨:“学校开展中餐制作课程后,孩子变化明显,经常在家研究怎样烧菜,现在已经可以给我们做一桌好菜了!”由教师冯海伟带领的“温州名小吃制作坊”则制作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永嘉麦饼、灯盏糕等一道道小吃美食。

改革评价机制 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如今,在校园每一个劳动岗位上都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身影,学校希望由此形成学生的基本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低年段的卫生值日全部由学生完成,教师程海苏、陈超制作了值日小视频在晨会上播放,教师陈栩迦、黄月华精心设计了值日劳动班队课,指导学生注重卫生整理打扫的各种细节;中年段学生轮流参与中餐分发、搬运餐具,学生等候室、学校图书馆、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的日常维护也由他们分工完成;高年段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将玻璃擦干净,还总结出用抹布蘸食用碱或白醋的小技巧。调查问卷显示,开展劳动教育之后,学生在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时长等方面明显提升,而创造性劳动意识在许多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劳动教育的评价要体现全面性和多元性:一是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既要评价学生劳动成果的优劣和劳动技能的高低,还要评价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与习惯以及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二是学生自我评价与生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三是展示评价、分享评价、竞赛评价相结合。

学校还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开发设计评价量表,全面多元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学校开发的“智慧校园”数字化评价系统将劳动教育作为评价系统的重要内容——这个平台可以展示学生劳动的过程和成果,还可以生成积分,学生通过积分兑换礼品,总积分则作为“校园劳动小达人”评比的重要依据。

在展示式评价方面,学校向各班征集劳动成果,从中遴选出一批有特色、易推广的劳动成果,以推送宣传短文和短视频、现场展示等形式进行评价。文创园展示了出自学生之手的精美剪纸、绘画、布艺作品,走廊上挂着学生的劳动实践手册……学生还将获得相应的劳动积分和收藏证书。学校不断搭建展示平台,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

“我的作品多次被班主任展示在教室里,大家都夸我手巧,我还因此被评为‘劳动小达人’。”三年级学生周乐欣自豪地说,“记得上学期学校开展文博会,我创作了一幅衍纸作品《繁花似锦》,在拍卖环节被别人拍走了。老师说拍卖得到的钱会捐给家境贫困的小朋友,我很开心,原来我的劳动还可以帮助别人。”

在黄龙三小,劳动教育不只在“田间地头”,更融入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不能“为了劳动而劳动”,而是要把劳动作为一项能锻造人格品质、实现生命成长的重要课程贯穿学校教育始终。关于未来,叶克表也有相关规划:“我们将以‘五育’融合为理念,以劳动教育学习方式转变为核心,以学校为基点,建立更加系统、完善、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探索‘三位一体,三创合一’的新劳动教育模式。”

《中国教师报》2021年06月23日第6版

作者:本报记者 钟 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