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等地的经济发展(华东经济大省挑大梁)

华东等地的经济发展(华东经济大省挑大梁)(1)

华东等地的经济发展(华东经济大省挑大梁)(2)

经济大省挑大梁

编者按

“经济大省”一词今年频频出现,中央多次提出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今年3月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大省要充分发挥优势,增强对全国发展的带动作用;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深圳主持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江苏、山东、浙江都在经济大省之列,本期主题聚焦这三个省。

锻造“实”力 江苏锚定制造业“看家本领”

华东等地的经济发展(华东经济大省挑大梁)(3)

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龙昊

以实体经济见长的“苏大强”,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得益于制造业这个“看家本领”。在江苏近两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这一优势体现得格外明显。

集群成链

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基础坚实,是江苏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

先看一组数据:中国是唯一41个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去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1/3,连续12年全球居首。而江苏拥有40个工业门类,工业经济总量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雄踞全国前三。2021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8%,全国最高,占全国比重达13.3%,制造业集群规模全国最大。

工业中,除去采矿业、水电气生产供应业,剩下的即为制造业。目前涵盖31个工业大类的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94%。

显然,制造业构成了江苏实体经济中最重要、最基础部分,制造业稳,实体经济就稳。

上市公司是观察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活力、速度和质量的窗口,也是衡量区域经济实力和资本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在A股“江苏军团”中,市值超1000亿元的企业有9家,超500亿元的企业达到18家。其中包括以药明康德、恒瑞医药为代表的医药龙头,以天合光能、上机数控、迈为股份为代表的光伏龙头,以华润微、卓胜微为代表的半导体龙头,以东方盛虹为代表的化工龙头。以一批上市公司龙头为代表,江苏打造出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万亿元级产业航母。

江苏还积极围绕产业链,建立健全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在二十大期间表示,江苏持续推动强链补链行动计划,围绕产业链发展,注重在投入领域上有效引导。10年来,江苏累计建成了投产百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85个,50亿元以上项目205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接近40%,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接近48%。

江苏制造业的集群地位和主导力显著增强。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纳米新材料、新型碳材料等6个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列全国第一;2021年全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0%左右,比2012年增加10个百分点以上。

为了进一步塑造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围绕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64个细分产业领域,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并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纳入具体指标体系。

科技赋能

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起关键作用的增量应来自哪里?科技创新!

过去十年,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江苏每年组织实施100多项前沿领域和前瞻技术攻关项目、80项左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截至2022年6月,江苏培育建设的29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已取得一系列新的突破,有力提升了江苏在战略前沿的创新能级。

江苏的创新投入不仅仅体现在政府的引导。据江苏省政府披露的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1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从2.38%上升到2.95%,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5.7件提高到41.2件、居全国各省份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从37.5%上升到47.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56.5%提升至66.1%。

如今,全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1/5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

为了将“江苏制造”迈向“江苏智造”,据介绍,该省计划用3年时间,5.7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到2025年,江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5%左右。仅今年上半年,江苏有2.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启动实施改造。

“智改数转”正给江苏制造业带来生机活力,也为地区产业经济注入“新动能”。南京的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无锡的车联网、苏州的“5G 工业互联网”,一个个新兴数字产业地标加速崛起,形成了更多的先发优势和领跑优势。

2025年达到48.5%,这是江苏“十四五”规划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的预期。现实是开局之年就达到了47.5%,这从一个侧面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超预期。

厚植沃土

江苏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人才、资本选择江苏、扎根江苏。

江苏是全国最早一批为优化营商环境立法的省份。从2020年的《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到2021年的《江苏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的通知》,再到2022年的《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江苏不断深入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企业发展打造更加优良的生态环境、增加发展内生动力。

通过陆续推出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组合拳”,2021年江苏省企业开办平均用时压缩至1.5天,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58.5万户、总量达1358.9万户,均列全国第二位。

在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徐圆看来,快速增长的市场主体,证明了营商环境优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活力、韧性与潜力。

河海大学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智库首席专家表示,实体经济是江苏最大的经济优势,其中制造业的占比大,有着相对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这决定了江苏经济增长潜力大、发展后劲足,具有较强的韧性。在近两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这一优势体现得格外明显。

承压奋进 山东扛牢经济大省责任

华东等地的经济发展(华东经济大省挑大梁)(4)

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陈凌馨

10月26日,海关公布的前三季度外贸主要数据显示,山东对外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5.7%,较全国整体增速高5.8个百分点,实现稳增长。前三季度山东进出口增速在全国外贸前10位省区市中列第3位,出口列第1位。前三季度,山东对全国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8%,为稳住全国外贸大盘贡献了重要力量。这是今年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一个缩影。

今年年中,面对经济下行和疫情防控的叠加影响,中央要求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对此,山东第一时间部署落实。省委书记李干杰表示,要坚决扛牢稳经济重大政治责任,牢牢把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向,加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全面恢复,稳定外贸外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山东作为全国省域经济的头部梯队,常年来稳居第三位,逆境之中自然要责无旁贷地扛起“顶梁柱”重任。

从上半年表现来看,在传统经济强省中,山东表现优异,上半年GDP增速3.6%,在粤苏鲁浙四强中领跑,而且增量达到2811亿元,超过广东、江苏,罕见地位居全国第一。

但山东丝毫不敢掉以轻心。8月17日,山东召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部署会议,提出要扛牢扛实稳增长重大责任,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研究问题、补齐短板,拿出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和兜底措施,全力稳住经济运行大盘。

首先,运用政府专项债稳投资。今年,国家加大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使用力度,山东通过建立以“一张清单”为核心的债券专班常态化工作机制,突出公益性、收益性、资本性,确定全省一张清单联合上报,争取将更多的项目纳入。

山东有4726个项目纳入2022年专项债准备项目清单,资金需求1.5万亿元,通过国家审核的项目个数和资金需求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

今年上半年,山东就有超过3000亿元新增可用债券资金,有力保障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山东正在能源、化工、机械、医药等领域,加快向高端、绿色、数字化转型,继续担起新时期中国经济压舱石2.0的重任。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主要还是围绕能源结构调整、传统支柱产业转型、新兴产业集群培育等展开。

其次,提升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山东正在能源、化工、机械、医药等传统优势领域,持续加大对研发创新投入力度和数字化转型,做大规模,提升竞争力。同时,山东在深度布局虚拟现实、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先进计算、超高清视频等新兴产业集群,为稳经济基本盘贡献山东力量。2021年,山东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5%。

而且工业领域的新动能增长势头还在持续。“四新”经济增加值2021年占比达到31.7%,4年提升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增长7倍;培育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5个,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7个……山东经济强韧性的背后是新动能澎湃,这让山东经济能够挺直腰杆承压运行,在全国大局中勇挑大梁。

第三,指导企业全力保订单拓市场,建立重点保障出口企业白名单,用好出口退税、信贷信保支持等政策;对订单减少的企业,加强指导服务,引导抓住国家新设跨境电商综试区、支持海外仓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抢占国外市场。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前三季度山东实现外贸逆势增长实属不易。

国家对经济大省寄予厚望,既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也要在吸纳就业上继续当好主角,更要承担稳经济勇挑大梁作用。勇挑大梁的山东也获得了中央的重磅支持。

9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特别强调山东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的地位,“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赋予山东更大改革自主权”,支持山东在科技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标准化创新发展等领域优先开展探索实践。特别是将山东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

中央的支持进一步激发了经济大省的责任担当。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栋表示,山东将再培育38个“雁阵形”产业集群、63家领军企业,争创3个到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勇挑大梁 浙江推动经济稳进提质

华东等地的经济发展(华东经济大省挑大梁)(5)

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杨益波

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8月1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包括浙江在内的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分析经济形势,对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提出了要求。

8月18日,浙江迅速行动,向全省发出了“坚决扛起‘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动员令,锚定省委、省政府明确的下半年目标任务,持续推动经济稳进提质,为全国大局多做贡献。

多举措,助企纾困解难

“税费减免这么多,这让我们对今后发展更加充满信心。”绍兴一企业财务负责人张秋燕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上半年该企业已累计减免税费500万余元,“在旅游业受疫情反复冲击的背景下,这笔减免税收,对减轻企业经营成本起到了很大作用,为企业注入发展活力。”

宁波一餐饮连锁店负责人丁志成说,为帮助企业克服疫情影响,政府出台了很多“暖心”政策,各项服务也第一时间落实到位。“这两天税务部门为我们办理了65万元留抵退税手续,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压力。下一步,我们还将享受房租减免等叠加优惠。”

为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今年以来,浙江密集打出助企纾困政策组合拳,先后出台4轮,共38项“全面顶格、精准高效”的稳进提质、助企纾困政策。同时,针对中小微企业,又专项发布“减负纾困若干意见”,帮扶政策“能出尽出”,覆盖减税、用工政策、防疫、融资、稳企支持五方面,全力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渡过难关。

截至8月底,浙江已完成减负金额3188亿元(不含缓税),提前超额完成年度3000亿元的减负目标任务,实体经济行业企业减负受益最明显。数据显示,1至8月份,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3136.1亿元,其中,1789.9亿元增值税留抵税退税款已退至纳税人账户,有力提振了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

扩投资,增强发展后劲

扩大有效投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特别是作为扩大有效投资重要抓手和主攻方向的重大项目建设。适度超前谋划并积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是浙江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动力源。

根据浙江重大项目建设实施计划,今年安排省“4 1”重大建设项目843个,年度计划投资10972亿元。其中:交通重大项目121个,计划投资2267亿元;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重大项目154个,计划投资5018亿元;高新技术与产业重大项目568个,计划投资3687亿元。

为此,浙江提出,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各级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加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争取力度,落实好“谋划一批、推进一批、开工一批、加快一批、招引一批”的要求,通过全面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的投资环境,全力以赴抓项目落地。

1-8月份,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0%。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8.2%,增速比1-7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投资、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9.6%、13.8%和19.6%,有效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稳外贸,为稳增长筑底

浙江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导,外贸是浙江经济的晴雨表,外贸稳则经济稳,外贸强则经济强。在疫情、国际市场变化等多种超预期因素影响下,浙江外贸逆势行进,前8个月,全省进出口总值达3.12万亿元,增长18.8%,其中出口2.31万亿元,增长21.6%,进口8157.0亿元,增长11.7%。进出口、出口和进口规模居全国第3、第2和第6位,占全国份额分别为11.4%、14.9%和6.9%;对全国进出口、出口增长贡献率为19.7%和21.2%,均居全国首位。

这一成绩的背后,自然离不开国家系列稳外贸举措和浙江坚持以变应变,以快制变,在全省统一部署下,制定出台的多项稳外贸配套政策。

今年以来,浙江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先后聚焦外贸企业所急所盼,密集出台了三轮政策,从跨周期调节、金融支持、助企纾困等角度打出了系列组合拳,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浙江又专门就如何进一步解决外贸外资企业在人员出入境、要素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出台了《关于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十条措施》,其中多条为全国首创。这些措施针对企业近期集中反映的诉求逐条回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有力支持了外贸企业拓市场、抢订单、保份额,有效提振了外贸企业信心,为下阶段浙江外贸继续保持向好态势助力。浙江要以外贸之稳,来为经济增长筑底气。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时报时评丨王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季度经济怎么看、怎么干⑤丨外贸增长稳定须进一步加强应变能力

●解读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向好态势明显

●区域观察丨不临海的南京向海图强

●新闻洞察丨前三季度我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增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华东等地的经济发展(华东经济大省挑大梁)(6)

华东等地的经济发展(华东经济大省挑大梁)(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