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章(道德经解读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释:

​圣(聖):​ 睿也。于事无不通谓之“聖”。

​智(音计):​ 心术。

​此三者:​ 指前文所提的圣智,仁义,巧利三样。

​文: ​美也。《广雅·释诂》:“文,饰也”。古人以饰物点缀本身为美。

​属: ​通嘱。

​素:​ 缫丝不染色为“素”。

​朴:​ 原木未经雕琢加工为“朴”。

​绝学:​ 学,指前文所指的“此三者”,巧伎淫智之学。

​译文:

​抛弃虚浮的巧圣心计,民众就不勾心斗角,比起奸滑的小聪明,何止是百倍的利益;废弃人为矫饰的所谓“仁义”这种人道伦理,民众自然会回|归到“子孝父慈”这种天伦之爱,而不需要宣导;弃绝追逐巧伎淫利,就不会有人因欲望无度而去当盗贼。

前面所举的弃绝圣智、仁义、巧利这三个方面的巧智心计,用来治理社会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这里还有几点要嘱付国家的合众长:

个人修养上,回归朴素的心态;努力克制自己的私心和欲望;弃绝那些使得淫智巧伎得以泛滥的学问,这样百姓和国家的管理者就会一条心,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道德经第十九章(道德经解读第十九章)(1)

街道远景 作者摄

​本章释义:

​本章继17、18两章讨论的有关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方法是放弃一些人为规范的社会伦理,回归到自然纯朴的天性状态。不仅社会要恢复自然天性的大道,而且对统治者个人给出了建议,要求他们以身作则,生活上要谨守朴素,物质上要抑制私心欲望,价值观上要杜绝淫智巧伎,这样会取得民众的认可,从统治阶层到百姓就取得了思想上的一致,遵循共同的价值观和伦理,这样就不会出现国家混乱了。

为什么老聃反复强调社会要保持自然天性,因为他自己就处在那个物欲横流,公德丧失,王道失序的春秋时代,作为天子之国总领一群诸侯的合众制在诸侯争霸,小邦被不断兼并,天子王权遭到严重挤压的社会动乱下,诸侯、大夫阶层的私权却在不断扩大,人民痛苦不堪。

为此老聃对社会机制做了大胆的诊断,认为大国失威,群雄并起是因为社会背离了天性自然,权力阶层私心膨胀,物欲横流,人性丧乱才导致统治阶层的天子与诸侯、士大夫矛盾紧张,士阶层与平民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老子提出的方案是从统治者到士族阶层先约束自己过度的权力欲望,整个社会才会逐步地好转,最终回归到天道自然的正轨的社会秩序上来。

2022年9月5日 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