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怎么乱的(东汉末年的动乱是如何造成的)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说过一句话:
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这话表面上的意思是说:一般来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衰弱,而唯独汉朝以强大而灭亡。如果专看这一句话就是说汉朝以强大而灭亡,但如果联系王夫之所写的《读通鉴论》上下文来说,是讽刺汉朝到了晚期因为穷兵黩武而导致的灭亡。
但是,我倒是觉得汉朝的灭亡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就体现在:其他朝代的灭亡大多是乱政引发的起义,比如秦末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新朝末年绿林、赤眉大起义,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以及元朝末年的白莲教与红巾军大起义。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
东汉末年虽然有黄巾大起义,但是仅仅十个月时间,就被东汉朝廷扑灭了起义,所以说东汉武力强盛也是有道理的。东汉末年引发动乱时是没有来自内部的起义,也没有来自外部太大的威胁,虽然东汉西部边境有上百年的羌人叛乱问题,北部边境有鲜卑、乌桓的犯边,但并没有支援东汉的统治根基。
翻看东汉末年的动乱,几乎清一色是东汉体制内的朝廷官员在争权夺利,并进行兼并战争,比如何进、董卓、曹操、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刘璋、孙坚以及所有的宦官的群体,无一不是东汉内部的掌权者,所以东汉末年的动乱可以视为政权内部的争权夺利。就算是刘备这样出身底层的没落皇族,那也是跟朝廷内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既然起义没有灭亡东汉朝廷,那么东汉末年的天下是如何引发的动乱呢?
东汉末年的动乱,应该从汉灵帝去世开始说起,汉灵帝在世时,虽然荒淫无道、卖官鬻爵、政治黑暗,但汉灵帝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设置鸿都门学提拔人才,设置西园八校尉控制兵权,在位期间还平定了规模庞大的黄巾起义,总体来说,汉灵帝在世时,勉强能控制天下局势,而汉灵帝一去世,动乱就开始了。
黄巾起义没能撼动东汉统治根基
汉灵帝去世后,外戚和宦官围绕着皇帝人先展开了政治斗争,这个斗争起源于汉灵帝,汉灵帝喜欢自己的小儿子刘协,但刘协是庶子,又是幼子,皇后、大将军何进及满臣文武都支持嫡长子刘辩,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嘛,汉灵帝就想废长立幼,但是生前又没有实现,于是在临死前交待他宠信的宦官蹇硕来办事。
汉灵帝在去世前就开始布置这事了,汉灵帝去世前一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以蹇硕为首,大将军何进、袁绍、曹操都受蹇硕节制,汉灵帝一去世,刘辩就被拥立为皇帝,随后蹇硕在与何进的斗争中,被其他宦官出卖,导致蹇硕被何进所杀,之后何进就成为朝廷最大的权臣,又是皇帝的舅舅,手握朝廷兵权。
何进在控制朝廷的同时,手下收罗了一大批的名士,包括袁绍、陈琳、王允、荀攸、刘表、孔融、边让、蒯越、华歆等等,这样的势力再加上有兵权杀掉宦官很容易吧,但是何进却听从了袁绍的建议,征召董卓、丁原等人率军进京,以此来胁迫何太后同意诛杀所有宦官,宦官为了活命还专门跑到何进的府上求情,但何进不同意,这样就等于把宦官的出路逼死了。
大将军何进
狗急了都要跳墙,何况是东汉末年掌握权力的宦官,所以宦官们全部联合起挺而走险,假传何太后诏令宣何进进皇宫,何进没有怀疑,结果一进了皇宫,何进就被杀,何进一死,袁绍、袁术等人率军就冲进宫内杀宦官,这在东汉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军队冲进皇宫杀宦官这事就宣告了东汉朝廷的名存实亡,最终董卓率军进京,控制了朝政。
接着就是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就从洛阳迁都到长安,并且烧毁了整个洛阳,洛阳当了几百年东汉都城,第一次被董卓这样的地方军阀破坏,随后整个中原大地陷入了混乱与各自为战,后来就是北方的曹操、江南的孙权和到处流窜的刘备三家政权鼎立,那么这个过程为什么会引发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外戚与宦官争权
外戚与宦官争权是贯穿整个东汉的特征,从东汉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开始,东汉就陷入了一个不断循环的怪圈:
皇帝寿命不长→小皇帝继位为帝→太后垂帘听政→外戚掌权→皇帝联合宦官干掉掌权的外戚→皇帝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宦官掌权。
东汉小皇帝与宦官
几乎汉和帝之后的所有东汉皇帝,都能套用这个循环,比如汉桓帝刘志,15岁当皇帝,由梁太后垂帘听政,太后让自己的哥哥跋扈将军梁冀专权,刘志当了13年的傀儡皇帝,最后还是靠在厕所中联络了五个宦官,一起灭掉了梁冀,然后才重新夺回皇权,之后汉桓帝刘志就重用宦官,宦官就开始弄权,最后刘志36岁就去世了,一个儿子也没有,然后立11岁的皇族子弟刘宏为帝。
东汉皇帝最信任的是宦官,因为宦官是依附于皇权存在,宦官没有后人,又不能独立掌权,只能依靠皇帝,所以东汉皇帝宁愿相信宦官,也不愿意相信外戚,外戚在东汉专权现象太普遍了,导致皇帝根本不相信外戚,同时皇帝也不相信士族,桓灵二帝期间盛行的党锢之祸就是明证,皇帝把士人禁锢让他们永远不能参政,这就是不信任。
所以,东汉历史上外戚与宦官争权现象很严重,而士族一般是支持外戚的,也极度讨厌宦官,宦官一旦专权,就会打击外戚与士族,反之,外戚当权就会打击宦官,而皇帝一般是支持宦官的,所以宦官势力在东汉很大,汉灵帝早期,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图谋诛杀宦官,因为事情泄露而被杀,所以才有后来的大将军何进与袁绍等人图谋诛杀所有宦官,这是东汉末年引发动乱的原因之一。
汉灵帝
何进虽然掌握了权力,但他是外官,他始终担心皇帝在宦官在引导下,会对自己动手,因为前朝无数的例子已经证明了,皇帝一旦长大,就会联合宦官杀掉掌权的外戚,何进就是再傻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听从袁绍的建议诛杀所有宦官,这是基于他自己切身政治利益考虑的,否则他也不会任袁绍来摆布,正是何进的这一举动,引发了东汉末年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的大火拼。
朝廷内部势力火拼起来,两败俱伤,最终被董卓进京摘取了胜利果实。
二、士族的崛起
东汉末年士族力量从地方一直到中央开始不断强大,把持着地方的经济、土地、人口、用人推荐权以及舆论,但在政治上,士族是受制于外戚及宦官的,尤其是东汉末年的桓灵二帝时期,两次党锢之祸把大量的士族排除在政治之外,使其不能参政,所以诸葛亮才在《出师表》中说道: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
士族在其他方面的强盛,与他们在政治上的无作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事实上,士族们一直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黄巾起义的发生,让汉灵帝暂时解除了党锢之祸,大量的士族开始参与政治,以打击黄巾军进入政治圈,连刘备这样没落皇族也靠打黄巾军当了官,足以说明当时的政治形势。
袁绍
虽然政治形势有所缓和,但是显然与士族们所期望的要求相差甚远,在朝廷之中,士族只能寄居于大将军何进门下,除此之外,根本无法立足,除非像袁氏家族四世三公这样,既有名望,又有大量的人缘才能自成一系,所以就能理解一个出身屠户的何进门下,为什么幕僚之中会有这么多的名士加入。
何进门下聚集的士族多了,就开始要求何进诛杀宦官,因为宦官与士族是死敌,两次党锢之祸就是宦官怂恿皇帝执行的,士族们对宦官也是恨得牙痒痒的,为了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士族们联合起来要求何进铲除宦官,这是整个士族阶层的期望和要求,也迫使何进要做出诛杀所有宦官的行动。
三、野心人物的出现
士族之中也不是铁板一块,人多了,什么样的人都有,作为士族领袖的袁绍其实就是东汉末年最大的野心人物,袁绍的野心大到什么程度呢?他想推翻东汉政权,自己做皇帝,这从官渡之战就能看出来,官渡之战前,袁绍就直接带着政权班子,准备打败曹操之后,有进一步的政汉行为,但可惜袁绍败了。
袁绍与袁术
退一步讲,袁绍在官渡之前还想拥立刘虞为皇帝,来对抗董卓所立的汉献帝刘协,这个举动可是另立政权,分裂东汉的行为,这可是出身四世三公、士族领袖袁绍所做的事,再加上他一心怂恿何进诛杀所有宦官,刻章挑起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战争,然后自己渔翁得利,要不是半路杀出个董卓,袁绍几乎就能控制东汉朝廷,达成他的政治理想了。
当时的朝廷之中,袁绍是司隶校尉兼中军校尉,袁术是虎贲中郎将,他们的叔父袁隗是司徒,袁绍是既有政权也有兵权,袁术有兵权控制宫中的虎贲卫士,袁隗是三公之一的司徒和太傅,有一定的政治权力,袁氏家族控制朝廷的意图非常明显,只要何进被杀,宦官被灭,事实上何进确实是被宦官所杀,而何进一死,袁氏兄弟就把早就准备好的兵马带入皇宫,诛杀宦官,一切都是计划好的。
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
只可惜董卓这个地方军阀并不像袁绍想的那样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袁绍兄弟反而被董卓打败,董卓控制了朝廷,袁氏兄弟反而逃出了洛阳,再看看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袁绍压根就没有考虑过留在朝廷的族人安危,他的大哥袁基、叔父袁隗以族人全部被董卓族灭,而这事本是可以避免的,但袁绍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全然不顾,后来这反而成为袁绍受人同情的理由。
从某种意义上,袁绍就是另一个版本的董卓,只不过董卓的恶表露了出来,袁绍的恶隐藏得很深,袁绍在东汉末年的行为举止刻画了一个野心家的表现,为了自己称霸天下,不惜引发整个天下的动乱,而东汉末年争取最高权力的,全部来自东汉政权内部的官员,这一点与其他所有朝代都是不一样的,但这却是东汉灭亡的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