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深山采菊东篱下(虫鸣声里听秋声)

独居深山采菊东篱下(虫鸣声里听秋声)(1)

赵之谦 菊石雁来红图轴

独居深山采菊东篱下(虫鸣声里听秋声)(2)

吴昌硕 东篱秋色图

独居深山采菊东篱下(虫鸣声里听秋声)(3)

齐白石 草虫秋海棠

独居深山采菊东篱下(虫鸣声里听秋声)(4)

张书旂 红柿山禽图

独居深山采菊东篱下(虫鸣声里听秋声)(5)

独居深山采菊东篱下(虫鸣声里听秋声)(6)

独居深山采菊东篱下(虫鸣声里听秋声)(7)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风乍起,满眼望去,杭城一片静美。秋天的杭州最具诗意,而这些诗意,就藏在一面湖,一条路,一条溪,一座古寺之中。秋之诗情,更在画中,历代艺术家多以“秋”为题,在诗画中描绘秋天,歌颂秋天,也寓情于景,咏叹人生。

南宋钱塘画师马远,有画秋之作《月下把杯图》传世,该图所绘月夜,天地明亮,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来访,良辰和美酒之欢悦,月下山林更显幽雅静谧。《鹊华秋色图》,为元代大画家赵孟頫回到故乡浙江为好友周密所作,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画境清旷恬淡,表现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而秋山读书、秋林独钓,更是画家喜爱的题材。明代杭州蓝瑛所绘《秋色梧桐图》,线条明快,寥寥几笔便勾勒了一个明快的秋天。

山寺月中寻桂子,秋天的杭城遍地香。湖畔满陇桂雨,正是赏桂最佳处。明代宁波籍宫廷画家吕纪,有《桂菊山禽图》藏于故宫博物院,其花鸟工笔重彩,树石写意。桂树干粗叶茂,枝头繁花如锦,黄色金桂似散出阵阵幽香;石畔数丛菊花,色彩斑斓,竞相斗艳,花鸟绚丽的色泽和生动的情致,营造出喜庆、欢悦的气氛和吉祥、华美的意趣。清蒋溥《月中桂兔图》,桂树以墨笔绘枝、叶,桂花以橘黄色点染,其温暖的色调为冷月寒宫增添了几许暖意。画作题诗中“冰轮”、“兔轮”、“广寒”、“重轮”等语,皆为月亮与玉兔的隐喻,诗、书、画紧密结合,把月中玉兔、桂树的优美传说演绎得美轮美奂。

菊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歌咏的对象。看菊花,到杭州,杭白菊名声在外,杭州植物园亦多有菊展,万千菊花荟萃,各呈风姿。清代浙籍画家赵之谦的《菊石雁来红图》轴,所绘菊花、绣球、雁来红等花卉,皆为秋天所开,也是文人所喜爱的传统绘画题材,将这三种花绘于一纸寓意高雅,菊花有清净高洁之喻,绣球含淡雅脱俗之意,雁来红则具孤傲清新之风。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大画家吴昌硕尤喜画菊,有《东篱秋色图》佳作,画面中提篮内盛两种菊花。他对秋实之喜跃然纸上,在题款中亦作明确表白,“莫道东篱秋意淡,青茄肥满菜根香”。“东篱”源于陶渊明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吴昌硕以金石入画,构图奇特,敷色大胆而自创面目,造型浑朴生动,用笔遒劲老辣。潘天寿曾绘《秋艳》图,意趣盎然,笔墨生动,菊花盛开下,几点笔墨就勾勒点染出鸟类灵动的造型,用笔灵动简洁,色泽明快自然。

都说十月芙蓉赛牡丹,秋天,许多杭州人都到曲院风荷或植物园看盛开的芙蓉花。故宫博物院藏宋徽宗赵佶《芙蓉锦鸡图》,为宋画精品,描绘金秋景色的花鸟画作。图中芙蓉盛开,随风轻轻颤动,蝴蝶翩跹,相互追逐嬉戏,引得落在枝上的锦鸡回首凝视,目不转睛,其上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流露出对安逸高贵之品格的赞许,体现了中国花鸟画的人文寓意。当代画家陆抑非的《秋艳》图,以芙蓉、金桂、佳禽、湖石入画,皆为传统吉祥题材,有百世和平,富贵荣华之美好寓意,画中禽鸟以宋人工写之法,刻划入微,湖石、桂树枝干与水草似又在工写之间,溪涧涌动,鸟语花香,盛开的芙蓉,朵朵异中有同,变化多姿。在西溪湿地,柿子树有7000多棵,金秋的西溪火柿节,红红火火,喜庆非凡。

层林尽染,虫鸣声里听秋声。诗经上说,“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窗下秋虫解人意,在蟋蟀的鸣叫声里,写满了秋之意象,斗蟋蟀之风经久不衰,甚至登上文化舞台。蝈蝈、纺织娘、蟋蟀、蚂蚱、螳螂、油葫芦、金锦子、蚱蜢……皆可入画。宋画《葡萄草虫图》中,绘葡萄累累垂挂,蜻蜓、螳螂、蝈蝈、蝽象伏于藤蔓绿叶间,昆虫以双勾填彩法绘制,用线刚柔相济,既准确地勾勒出秋虫或动或静的各种体态和神情,又将昆虫翅膀的轻薄或外壳的坚硬等不同的质感表露无遗,在这小幅的画面上,书写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致。当代齐白石的工笔昆虫,精细的绘画昆虫、粗笔书写花草,尤其有名,他细致而精心着色,以最精致的方式描绘草虫和花朵,捕捉生命的微小运动,传达自然物体的基本特征,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他曾说,绘画昆虫“不仅工,而且要写,最难把握”。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秋山秋湖,听雨,读书,垂钓,赏画,放松心情,找寻本真,“视东篱秀色,依然娟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