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最纯美的爱情电影情书(所表达的日本幽玄之美)

电影《情书》是豆瓣评分8.9的佳片。电影中导演岩井俊二用剧情,镜头,景物设计一波波的袭向观众的心中,说了一个荡气回肠,余韵十足的爱情故事。开头的女主角从一片苍茫雪景当中慢慢的起身,走向小镇时候镜头不断拉高,留下意蕴深长的一抹苍白。

解析最纯美的爱情电影情书(所表达的日本幽玄之美)(1)

电影情书

时间在两个长相相同的女人往来通信中,拉回到20年前的少女时代,回忆了那个有着同样姓名的男女被光影薄纱盖住的淡淡纯爱故事。在追忆似水年华当中,压抑着的情感隐隐约约的涌现,如同浪潮一波一波的冲击着观众的心。

电影几幕取景当中有着高大阴郁的森林中透进的昏黄光线,也有许多幕是细雪落下一片的白茫茫所产生的迷离之感。美是那样的隐约又那样的确定,连绵不止的延伸到看不见的地方。

无论是景还是情,这正是日本美学当中最重要的成分,幽玄。

何谓幽玄

幽玄的观念从日本中世纪开始展开,讲求的是一种知觉延伸于物外的微妙之感。

有光必然有影,在光的照射之下,一切是那样的清清楚楚,但是在看不见或是不清楚的地方呢?那种仿佛有什么藏身其后,无法言喻,若有似无的感觉,就是幽玄。

在许多地方对于幽玄的解释是”余情”,表达的是意于言外,情意连绵不绝。但是如果在这样的解释之下,有时候你会很难分别日本美学当中对于物哀跟幽玄的区别。

譬如在上一篇有关于日本美学物哀的介绍当中,我们说过和歌诗人西行的诗句中描写秋天薄暮之际,水鸟振翅飞离沼泽传出的声音,远离之后空留涟漪,触动了心情。这种心情就是物哀。是因为物的变化导向心中出现的情感变化。而同时间,因为水鸟飞向远处徒留水影的意象,带来的心意的向外延伸而产生的萧飒美感,就是幽玄。

物哀内触及心,幽玄意感于外。

日本美学的源发处是中国的老庄哲学。老庄思想当中的幽深玄妙,主要探讨的是人生哲学以及社会问题的解决。但是传入日本之后,由哲学层次转化成了大和民族美学精神。

我们可以用老子道德经作为一个例子。

道德经当中说道: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思是,所以用不带欲望的心,可以来观想天地的奥妙。而带有欲望之心,可以观想万物的清楚明白之处。道与名都是同样的源头所生,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都可以称为「玄」,玄而又玄,这是通往所有精微真理的大门。

在传到日本之后,道德经当中的哲学世界观转化成大和民族的美学说明,藉由观察世界的变化而产生对世界运行之美的崇敬。

如果用道德经当中的主观有欲及客观无欲来解释日本美学的差异,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分辨出何以物哀与幽玄在对应美学当中如此类似,却又截然不同。

故无欲观其妙,透视世界背后的微妙寓意便成为了幽玄的主体内涵,接下来由此种路径,发展出光明底下的幽暗,表面事实底下的情感流动,成就了所谓幽玄即余情的说法。

中古日本和歌评论家藤原俊成说,幽玄不是单纯的余情,也不是单纯的美,而是两者统一之后的那种难以捕捉,美的余情的漂泊状态。

解析最纯美的爱情电影情书(所表达的日本幽玄之美)(2)

幽玄美学的艺术表现形式1.能剧

幽玄既然为日本的独特美学观念,而最著名的表现型态就是能剧。

能剧的起源是在七世纪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舞台艺术表演,经由结合当地的民间技艺之后不断发展完备,到了十四世纪的室町幕府时期,由能剧大师世阿弥结合了语言,动作,歌舞,戏剧之后加入了幽玄之美,完成了独特的”梦幻能”的形式,让能剧拥有了与世界其他不同艺术的能量。

2001年,能剧被列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获得了世人的关注。能剧的特别之处在于面具,在全部漆黑的舞台上白色的能剧面具集中了所有观众的目光,世阿弥所创建的”梦幻能”是以幽魂为主角的能剧,主要表现形式为旅人造访一地之后,与当地幽魂的对话,饰演幽魂的艺人戴着面具诉说着幽魂的往日故事,直到白天幽魂离去,宛如南柯一梦,留下了深远的寓意,跟说不清道不明的余韵。

故说,能就是幽玄。

解析最纯美的爱情电影情书(所表达的日本幽玄之美)(3)

能剧面具

2.和歌与画

日本的和歌有所谓的幽玄体,主要就是中世纪和歌大家藤原俊成将缥缈余情缠绕的歌风视为幽玄。他说要写出好歌,除了言语姿态,还需要有”景气”,譬如春日花开沾染霞光,秋天皎洁月下听鹿鸣,等诸如此类的情景描述,都有意犹未尽之感,就是可以将感觉继续延伸下去,便成为了所谓的幽玄体。

俊成评论了著名的和歌如”白浪破石矶,远目花散里”,”晚秋雨后倍寂寥,昆阳芦庵思京城”体裁为幽玄调,义非凡俗。在此后幽玄体逐渐成为一个日本和歌的重要体系。

而从日本战国时的安土桃山时代最有名的画师长谷川等伯便在松林图上画出了幽玄之美,由渲染的水墨加上大量的留白让观画者的思绪可以无限延伸切合了幽玄的精神。

中国的山水墨画当中,我们常见如此的表现手法,寓意高远,余味绵长。所以我们对于日本这样的美学非常容易感受而理解,因为这本来就是从中国的哲学思想中产生的。

解析最纯美的爱情电影情书(所表达的日本幽玄之美)(4)

松林图

3.建筑造景

幽玄的美学概念其实大量的应用在日本的庭园造景,以及现代的建筑设计。表现形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以线条及色彩建立的悠远想像,另一种则是透过光与影的展现生成了不同的风景造成的对比余韵。

前者可以日本著名的庭院枯山水为例。藉由砂石铺满地上象征为水,石块象征为山,以及一些苔癣及草坪作为点缀。经由这样的意象表示,创造出另外一个想象中的山水世界。让人有深奥悠远的想像空间。就是借着幽玄这样的美学理论架构所创造出来的。

解析最纯美的爱情电影情书(所表达的日本幽玄之美)(5)

后者则可以京都的源光庵为例,藉由光影窗采撷出另一方风景,在明艳与暗影当中,意味深长,让人印象深刻,缠绕心中。

解析最纯美的爱情电影情书(所表达的日本幽玄之美)(6)

另外在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设计代表作光之教堂,由清水模为主做成的墙面巧妙的做成十字架透进光来,再由十字架的光影当中,让人在感受到现实的沉重与阴暗中,可以追求圣洁的光明。

解析最纯美的爱情电影情书(所表达的日本幽玄之美)(7)

幽玄所带来的价值观念

幽玄这样建构在哲学体系下的美学概念,因为本身对于余情的追求,发展到最后也变成某种不能明白透出的情感另有美的意味。最简单的以男女情感而言,便是暗恋。这样的压抑的情绪被引以为美,甚至礼赞。

前面我们提到的电影”情书”便是这样的故事,青春时代的男生藤井树,暗恋着女生藤井树,却完全不说。极为隐晦的表达并出现在其身旁,而女生藤井树也对他有着若有若无的好感。

最经典的一幕在饰演男生藤井树的柏原崇于图书馆窗边的白纱窗帘下读书着,光影透下,柏原崇宛如一幅美好的画作。饰演女生藤井树的酒井美纪目不转睛的看着。风吹起窗帘,在酒井美纪的注视之下,柏原崇消失又出现,传达出了如梦似幻的场景。结合着青年男女的纯爱,传达出了爱情宛如伸手可及却又难以触碰的四处流动之感。

解析最纯美的爱情电影情书(所表达的日本幽玄之美)(8)

并且电影用着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套书作为象征物,带着观众的思维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情感与电影中起了共鸣。

在最后一幕,成年的女生藤井树发现了少年时代男生藤井树所画给自己的画像,击中内心过往的情感,化为不知所措的泪水掉了下来。在少年时代被压抑的情感累积,突然发现而爆发出来,便是余情最美的阐述。

解析最纯美的爱情电影情书(所表达的日本幽玄之美)(9)

幽玄的美感建立在光影之下的幽暗情感传达,不可明言,只能意会。成为了受高度赞赏的表现形式。而原本是美学的表现形态,也转化了日本人的日常价值观:沟通时委婉表达,意在言外。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日本人是出了名的不直接。通常是用极其婉转的方式暗示否定,所以你很难真正判断他们是同意还是反对你的意见。这样导致许多人说跟日本人沟通真是一件艺术,不是要听他说的,而是要听出他没有说的,才能判断出他真正的意思。

发展到后来,日本产生有这样的说法,读空气。读空气是指一个人可以判断现在的状况以及他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其中蕴含的道理是语意上的意思并不重要,要沟通必须要读懂语意外的意思。

对于影与阴翳的推崇,反而让日本人并不崇尚于光明正大的直接表达,因为害怕直接表达所带来的冲突破坏了世情的均衡。

而以委婉感知暗中的心意达到世界性的相通为美,不可不说是因为幽玄美学而造成的民族性格。

结语

幽玄作为日本美学的一个重要成分,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有一个很好的论述:美不在物体,而是在物体与物体间创造出来的阴翳的交织,明暗之中。

解析最纯美的爱情电影情书(所表达的日本幽玄之美)(10)

幽玄,在朦胧当中,玄之又玄,却又十分高妙而确定的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