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

春秋古者认为,万物均如同本章举例的炊具“橐龠”,外表背负着有形的实体外壳(阴),内里却包裹着无形的元气(阳)。阴阳两者革新变化,调和互用(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

这种古老的说法,即便放在一百年前怕是也很少有人赞同,但随着微观量子力学的问世,大千事物内里的精妙之处,早已被科学家一览无余。细心的科学家们发现,物体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内部百分之九十九的空间都如同包裹着地球等天体的太阳系,虚空无物。因此某些人偏执地认为物质并不存在。但梨花认为,这种极端的认识并不可取,因为世上本就不存在绝对的事物,不存在绝对的阴,也不存在绝对的阳。不存在绝对的虚无,更不存在绝对的实体。如看似虚无的宇宙时空,却充斥着不可记数的微观粒子。

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1)

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内部存在弱相互作用参与的核反应,每秒会产生10的38次方个中微子,畅通无阻地从太阳流向太空。每秒钟都会有1000万亿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穿过每个人的身体,甚至在夜晚,太阳位于地球另一边时也一样。因为原子与中微子的比例,远比太阳系与地球的要大。中微子在原子内部通行,也远比流星在太阳系内部通行还要畅通。因此,中微子也有“宇宙隐身人”之称。

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2)

那么您说,宇宙是虚无,还是实体?

同理,空间与时间也是此种调和共存的关系。如同某样事物不是阴就是阳,假设阳的一面居多,阴的一面则必然减少,从而保持总量不变。这便是“此消彼长”的通俗道理。

因此,人们通过天文观测可以发现,无论天体的空间或时间参数如何变化,两者的比值与反背乘积均保持为一(保持对立统一)。比如木星平均日距,与地球平均日距的比值约等于5.203比1,那么,木星公转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的比值,就约等于11.86比1。

既是说,木星的公转周期约等于11.86/年。

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3)

但您一定奇怪,梨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实不难,只需换算木星与地球的空间日距比5.203的二分之三次方即可。不信您打开手机中的数学计算器算一算,5.203的二分之三次方是不是11.86……?

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4)

同理,以“Au”为单位的土星平均日距“9.55/Au”的二分之三次方,是不是约等于,以“年”为单位的土星公转周期“29.5/年”?

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5)

以“Au”为单位的天王星平均日距“19.18/Au”的二分之三次方,是不是约等于,以“年”为单位的天王星公转周期“84/年”?

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6)

以“Au”为单位的海王星平均日距“30.07/Au”的二分之三次方,是不是约等于,以“年”为单位的海王星公转周期“164/年”?

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7)

反之,以“年”为单位的木星公转周期“11.86/年”的三分之二次方,是不是约等于,以“Au”为单位的木星平均日距“5.2/Au”?

以“年”为单位的土星公转周期“29.5/年”的三分之二次方,是不是约等于,以“Au”为单位的土星平均日距“9.55/Au”?

以“年”为单位的天王星公转周期“84/年”的三分之二次方,是不是约等于,以“Au”为单位的天王星平均日距“19.18/Au”?

(注:以上换算均取近似值,故称约等于)。

如果您看明白了以上的换算,是不是觉得非常神奇?这便是华夏古学之美,《说卦传》中记载的上古易学的基础规则“参天两地而倚数”!

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8)

风水奇书《青囊奥语》便是按照此规律,总结出“分金定穴”,测量地理变化的口诀:“颠颠倒,二十四山有珠宝;顺逆行,二十四山有火坑”言明了“颠倒”与“顺逆”行为的本质区别。

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9)

在数学层面,颠倒指分母与分子的颠倒互用。而在现实层面,颠倒则指相对而言的辩证逻辑关系。如某人或某事,在另外一人的观察与理解中具有善的含义,被定性为善。但在其他人的观察与理解中,则有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在“齐物论”中庄子反复强调,如果每个人都拿自己的标准衡量是非,那谁又没个标准呢?

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10)

曾几何时,人们固执地认为,公序良俗来自于祖先哲人们日以继夜地反思与总结,但失佚的象数文化却又告诉我们,哲学源于科学,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效法。因此,通过《易经》流传下来的口诀如“参天两地而倚数”,梨花可以轻易地完成天文学空间参数与时间参数的相互转化。这无疑说明,阴与阳,时间与空间确实如古者所言具有“一体共生”的特性,宇宙时空也不过是三维空间与二维时间的交错而已。因此,梨花才可以按照上古易学的指引,使用空间为根,作为分母,并运用“三分之二次方”的数学比例,将时间参数颠倒为空间参数。也可以使用时间为根,作为分母,运用“二分之三次方”的数学比例,将空间参数颠倒回时间参数。

甚至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轻易地换算出各天体轨道转速。如火星轨道平均转速为什么是24.13公里/秒?因为火星与地球空间日距比约等于1.5236Au……,而1.5236的二分之一次方约等于1.2343……。如此,使用地球轨道平均转速29.783公里/秒除算1.2343……,结果便约等于火星轨道平均转速24.13公里/秒。

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11)

还比如,木星轨道平均转速为什么是13.07公里/秒?因为木星与地球空间日距比约等于5.203Au……,而5.203的二分之一次方约等于2.281……,如此使用地球轨道平均转速29.783公里/秒除算2.281……,结果便约等于木星轨道平均转速13.07公里/秒。

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12)

而以上换算说明,漫天星斗不过是一座座随波逐流的时空浮标,如同时空长河中漂浮的点点泥沙,又如同“风帆之动”中争论的“有形之帆”与“无形之气”。而推动运动的并不是两者之一,而是两者全部,彼此往复的整体,有形与无形。因此,只需按照易经早已总结好的简单时空互化规则“阴阳互根”“参天两地”“天圆地方”等,便可以准确的预测出天体的运动行为与未来趋势。亦如“拉普拉斯妖”对经典力学的狂妄预言,只要您能告诉“拉普拉斯妖”宇宙中每个原子确切的位置和动量,“拉普拉斯妖”不但能够使用经典力学展现出宇宙事件的整个过程,还能反塑过去,预测未来。

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13)

但具体的讲述梨花在第一章已经进行过,甚至讲述到如何预测任意天体,在任意时空位置时的轨道转速。如哈雷彗星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的加速与减速原理。因此不再重复。此时您只需要记住,计算“时空扭曲”的方法是,直接换算对应天体平均日距与地球平均日距比值的二分之一次方即可。如火星平均日距,与地球平均日距比是1.5236比1,那么火星时间流逝速率与地球时间流逝速率的比值就是1.2343比1。言下之意,火星时间流逝速率要比地球慢,每过去一个火星秒,地球将相应过去1.2343的地球秒。所以火星平均公转速度,也要比地球平均公转速度慢1.2343倍。

而快与慢的比较结论,同样相对而言,如火星时间流逝速率相对地球而言才是慢,相对木星而言则是快。

这便是爱因斯坦试图以现代科学体系阐述清楚的复杂时空现象——时空扭曲。

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14)

不知道如此讲述您是否能够理解?但相对论通过“原子钟实验”已经证实,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海平面的时间流逝速率,要比珠峰峰顶的快。而国际空间站的时间流逝速率,则要比珠峰峰顶的慢。

那么,快与慢的对比结论,便取决于各测量点距离引力源头,既绕心点空间直线距离的长度。距离绕心点越近,引力越大,时间流逝速率也越快。因此在天体力学中普遍存在着“近快远慢”的天文现象。如地球轨道近日点公转速度,就要比远日点公转速度快。

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15)

但梨花为什么不余遗力的讲述即将消失的易学象数文化?因为自然科学也好,易学象数也罢,都是环环相扣,用以预测自然变化规律的严密学科。而《尚书》与《周脾算经》等古籍中记载,四千四百余年前发生大洪水之后,天以更元做纪历,原有的预测自然变化的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帝尧命令掌握上古象数文化的羲氏与和氏,重新观测天文地理,重新总结耕作节令,并传授于民。

而梨花为诸位讲述的,正是这套方法的基础,阴与阳,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规则。

也不怕大家笑话,梨花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进入紫金山天文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探索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无穷奥秘。

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16)

因此,有些问题梨花一直想不通,为什么现代科学可以预测、研究,甚至讨论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一系列自然变化现象,但传统易学却不行?

难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句空泛无力的口号?

说实话,写这篇文章非常累。每一天梨花都想过放弃,但又不忍放弃。因为一夕之间梨花似乎能够看到未来将要发生什么,人类也将要面对什么。还是那句话,自然的变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变通的人性与愚昧。

大航海时代是需要弘扬自由,激励人们勇于探索。但时过境迁,当人们将要面对无法避免的自然变迁时,从前与自然相处,并行之有效的方法,就不得不做出改变。

本章结尾,老子同样紧扣效法主题,言简意赅地指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告诫世人不能应时而变的效法行为,必将遭受失败,不如持守中道。

而不是被人们误解的“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两者区别在于,闻则从之,从之则效法。如古圣尧、舜禅让,使得天下太平,燕王哙闻之效法,禅让子之。结果却是截然相反,这便是“尧舜禅让则兴,子之禅让则亡”的历史典故。

又如马谡听闻兵法有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便以书读兵法为由,拒绝了偏将王平的劝阻,结果遭致街亭之败。

以上种种,便都是不知变通,抱残守缺的愚昧下场。而梨花要做的,不过是想提醒大家,顺应自然变化,谨记老子“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的金玉良言。

道德经讲解第7章(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