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什么代表了长安(最重要的是什么)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李家琦

你认为什么代表了长安(最重要的是什么)(1)

《长安十二时辰》,果真于十二时辰之内,拍出四十八集的故事,浩浩汤汤,说是过了一日,却宛若过了一生。

漫漫唐史二百八十九载,单单挑出这一日来讲故事。这一日却不是别的日子,而是上元节,大唐最热闹最繁盛的一天;故事也不是发生在别处,而是在长安,大唐最热闹最繁盛的一城。宇宙鸿蒙凝于一刻又漫漫开散,时间与空间、瞬息与永恒,交织得何其巧妙!

《长安十二时辰》讲的是几波人搏命的故事,此处正尘土飞扬地厮杀起来,却总能在刀尖上听寻常百姓道一句“上元安康”。每一句“上元安康”都发自真心,意味深长,仿佛太平,又仿佛粉饰太平。这正是一种厚重深沉中的拂袖而去,便如同“长安”二字。

且单说“长安”二字,一阳平,一阴平,一昂扬,一清亮,读来即感古韵,英气十足而渺远悠长;再想其“长治久安”之意,十三朝古都之史,历史赋予的意蕴,唯“长安”得天独厚,叫人见之而心中涛涌,想起千年前的种种,想起活在历史里的大人物和小人物。便是肃杀之气也柔和,便是市井繁华也庄严,便是眼前凶险也略略心安,凡所知者,莫不偏爱此城。

故事中的时空感、意象的历史感、情节的悬疑感、制作的现代感和高级感……拼命交错,呈现出的作品才无与伦比。

此为叙事之匠心。

一个死囚,一个少年名士,素昧平生,叙谈片刻后,不仅能彼此交托性命,还押上了整个长安的安危。这是两个不一样的英雄,在两种人生的极端,惺惺惜惺惺。

张小敬临危受命,其一是长安之危,一个是他自己性命之危。连他自己都说了,吃完这碗水盆羊肉,下一顿恐怕“隔着一碗孟婆汤了”。可就是如此,他也要在最后一日尽力做“守长安的兵”,正所谓“向死而生”。就是这样一个死守关隘唐旗的老兵,一个十年的“长安不良帅”,一个为刀尖上添血的硬汉,在搏命途中,低吟一首诗,诗曰: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

李必,高门望族,太子伴读,少年天才,执掌一司,前途无量。但此人执拗,或者说,发自内心地正直。开始他也知道要步步经营以保未来为相能守护大唐,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抛弃了顾虑、规矩、前程,最后还想抛弃性命。在这十二时辰中,他的使命是守护长安百姓,那就要不遗余力、义无反顾。这让人梁衡想起写瞿秋白的一句话——“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

此二人全剧交流甚少,全靠同样的信念在支撑彼此。这样不在乎未来也不在乎性命,在末日里抵抗又在末路上坚持的英雄气,最能直击人心。

此为动情之处。

你看那色调也讲究,再喧闹再明亮的场景,也叫它用色不那么饱和,一见知古色。明明是花车歌舞,红绸粉黛,却偏是一袭碧色舞裙,几把暗黄纸伞;明明是华灯初上,熙熙攘攘,却偏偏聚焦于一点油灯微光。反过来,若是正面人物,即便再凶险再悲壮的时刻,也不让画面浓云蔽日甚或是风雨如晦,而是透出一道明亮橙黄的阳光,这阳光,宛若来自寒冬里的大晴天,温暖而凌冽。

冷与暖,闹与静,危与安,正与邪,片刻不分,相互折中,这是《长安十二时辰》的中庸之道。《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在大唐盛世中透着隐隐哀伤和深深无奈,又在这些哀伤和无奈之上,有一种坚决秉持的英雄气,或谓“初心”。这是每一帧画面都在讲述的。

此为光色之美。

《长安十二时辰》的许多细微之处都可圈可点,其中以道家哲学和诗歌文学最为突出。

唐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国,尽废前朝苛政,使人民休养生息。李必的道士造型头戴芙蓉冠,采用子午朝向簪法,一身青衣,一握拂尘,翩然世外。但准确说,这里的李必是一位道家学者,在风波平定之后,暂归山林的结局,也印证修道者的心境。而剧中圣人的思想更是不同寻常,他意图分江山给天下人,交权给右相,透露出一些君主立宪制的影子,也很有道法自然、君主无为而治的意思。

唐代是诗歌的鼎盛时期,剧中虽无李白此人,但诗仙“唱”完了整个故事。《清平乐》写圣人与“严太真”(原型为历史上的杨贵妃)的生活,禁庭春昼,理残妆,舞霓裳,美人得君王,可士不得志,一腔热血只得郁结于中,令人何其忿忿!一曲《短歌行》写“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人生苦短,大唐又何能千朝万代,写着极盛的时代,暗喻衰颓之势,隐隐悲凉。再说《长相思》,写相思之苦,极尽悲苦凄怆,又在政治上似有寄意,望月空叹,魂飞之苦,便全“在长安”了。更有《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不必多言,一段诗文念下来,观众便懂了,这写的便是今日的长安。

飘逸而浪漫的李白诗,辅之以叮咚玲珑的配乐编曲,有时极美,有时苍凉。最后引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这是多少人自幼熟能成诵的诗句,致仕还乡,有多少的意难平啊,又是释怀又是苍凉。此诗一出,必定催人泪下。

一边是道学超然物外,给整个紧张的故事平添一些飘逸感;一边是文学珠玑之美,渲染整个的氛围,或是繁华,或是不平,或是苍茫,或是悲怆。

此为古韵之美。

所谓电影质感、时空感、光色之美、古韵之美都是最初给人带来新鲜感的事物,当观众们对其视觉冲击之剧烈、其时空安排之巧妙、其末路英雄之动容习以为常,当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力量渐渐散去,《长安十二时辰》的吸引力又是什么呢?或许这时候剩下的才是灵魂,才是一部影视作品能够在人心中留下痕迹、成为经典的理由。

这里的人物,复杂而真实,就像鲁迅先生评价的《红楼梦》:“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林九郎虽然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却对政治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何监虽然一心守护大唐,却也在官场上圆滑过,也要舍了今日长安百姓的性命,留一相才给大唐的来日;圣人虽然昏聩,不理政事,沉迷声色,但也心中有清晰的算盘,要将江山交给可靠的人;姚汝能虽然为右相做暗桩,背叛台子和旧友,却善根未除,念着家族荣耀……作恶事的人事出有因,仇根早埋;行善的人也会行差踏错,心内纠结。大奸就一定大恶吗?至善就必然至美吗?谁也不知道。在“长安”,没有人的善恶是绝对的和纯粹的。这更像是一种冷静而公平的展示,讲故事的人没有预先给所有人设定好正面或负面的角色,只是讲罢了,至于认同谁,由听故事的人决定。

整个故事都穿插着“选择”与世无两全的概念。家还是国?孝还是忠?兄弟还是大义?保长安还是保大唐?顾今日安危还是顾千秋万代?剧中人物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长安十二时辰》拆穿了人世间很多的美好,你想象和向往的“不负如来不负卿”,皆是水月镜花,不是努力就能够周全,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做出选择。

长安是那么美好繁盛,同时又那么残酷无情,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啊!在守护长安的这十二个时辰里,张小敬割舍了自己的亲人、兄弟、战友,以及体肤,这是何等断肠之痛啊!面对那么多放弃长安的理由,他还是选择了最初的信念­——他是“守长安的兵”,活一日,守一日,哪怕心灰意冷,众叛亲离,也“九死无悔”。李必在这十二时辰中亦是如此。他的纠结更为锥心,若是惩真凶,就可能牵连到对自己恩重如山的老师;若是求真相,便要破规矩,牵累太子与大唐的未来……可他还是要坚持,即便牺牲自己的前程,放弃再来日推行新政重返盛世的理想。

没有两全,虽然选择艰难而疼痛,但坚持自己所选择的,选择自己所坚持的,这或许是《长安十二时辰》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事情。

《长安十二时辰》给人的震撼是经久不息的,从服道和场景设计、台词的考究、拍摄制作等等,所有微妙而精致的细节搭成巨制。情节、人物、时间、空间……交织着具象和抽象的感官体验,多方位的美感一齐袭来。这是一部有灵魂的作品,而它的灵魂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说一部作品能够在人心中留下什么痕迹,那也许就来自灵魂的冲击。(李家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