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由来介绍简短(家家户户贴春联)
春节的脚步正在临近,每到这个时候,中国大江南北的家家户户都在张罗着过年,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贴春联由来介绍简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贴春联由来介绍简短
春节的脚步正在临近,每到这个时候,中国大江南北的家家户户都在张罗着过年。
在春节各种民俗中、在门框上贴春联,是中国人欢度新年的重要方式。工整对仗、简洁文字寄托着不少家庭的美好愿望,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过年“程序”,更是一种文学形式,承载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春联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其中包含了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一般认为,春联最初来源于桃符。早在汉代时期,人们就有在门上安设桃符的习俗。桃符是由桃木制成的两块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关于这两位神仙的来源,东汉王充在《论衡》里引述《山海经》所指出:神荼、郁垒是黄帝用来驱鬼的干将,人们相信有这俩人看门,可以驱邪。而东汉张衡在《二京赋》里,描写洛阳过春节的习俗时也提到:“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
而桃木在古代被认为有驱鬼的作用,所以用桃木为符,用以辟邪。因此,桃符是我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用以在春节期间辟邪,保佑阖家平安的。史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后汉书•礼仪志》)
随着历史的发展,桃符也一分为二,发展出了门神和春联两种风俗。前者也由神荼、郁垒演变为秦叔宝、尉迟恭、钟馗等等形象。而春联则逐渐褪去驱邪的迷信色彩,朝着文学化发展。
传统上一般认为,在五代十国时,当时统治四川地区的后蜀国末代君主孟昶突发奇想。他在公元964年的大年三十,让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两句话,并作为桃符挂在他寝宫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宣告了我国第一副春联的诞生。桃符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原来辟邪驱鬼的寓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企望。
不过有学者认为,春联的起源早于孟昶,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其依据是从敦煌发现的文书。其中几段资料,可以视为春联雏形。其中第一副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第二副则为:“三阳开始,四序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但有个问题,这些文书是否贴于门上,或者写在桃符上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还有学者做了更早的推断,他们认为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刘孝绰才是发明春联第一人,因为他罢官之后在自家门口贴了一副字:“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但很显然,此语跟春节无关,其意义也在表达志向,与新年祝福无关。不过将其视为春联的重要来源未尝不可。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逐渐在民间传开。据北宋张邦基在《墨庄漫录》里提到苏东坡在黄州时,春节期间到朋友家拜年。他看到友人家在安放桃符。才气与幽默兼具的苏大才子诗兴大发,他替人家在桃符上写下一副春联:“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此语虽然带有娱乐性,但也能看出北宋期间,题写春联风俗已经形成。
而且宋代还发生过乱写春联而遭祸的事。据说盐官县学(今浙江海宁)的教谕黄谦之,在春节期间,看到别人家的春联“宜入新年,百事大吉”之后,居然擅自多续上了几个字,结果变成了“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这样戏谑话。惹得这家人在春节期间火冒三丈,将其告到官府里,导致黄谦之被罢了官。由此可见,春联在当时已经具备了祈求吉祥的含义,人们很反感被人随意修改,以遭致“晦气”。
不过从五代到元代这一时期,仍然是桃符与春联并用的时代,春联真正取代桃符还是600多年前的事。
根据清代学者赵翼考证,“春联”真正出现,则是在明洪武时期。据《簪云楼杂说》记载,传说朱元璋当了皇帝,粗通文墨的他偏偏附庸风雅,非常酷爱对联。自己不仅时常挥毫书写,还要求文武百官也跟着书写。他甚至希望家家户户都在除夕贴春联,增加喜庆气氛,将这一习俗推广到全国。
除夕前,洪武帝颁布圣旨,要求金陵(南京)的家家户户都要将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的到来。到了大年初一清晨,朱元璋特地起早,到街上微服巡视,看看政策执行的情况。
他看到不少合他心意的春联,感到非常高兴。不过当他发现一家屠户没有贴春联时,感到非常扫兴。就派人询问原因,侍从回答说:“这家屠夫因为过年特别忙,还没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听后,马上就命人取来纸笔,为屠夫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朱元璋转了一圈后,准备回到宫中。他特地路过这家人,看看他们是否挂上了自己题写的春联。结果发现屠户家并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非常生气地责问这家人,到底怎么回事?这家主人非常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好大喜功的朱元璋一听,立刻眉开眼笑,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
自从朱元璋大力推广贴春联的习俗后,春联彻底取代了桃符,成为中国春节期间重要的民俗之一。而明代春联文化大盛,《玉堂巧对》、《古今巧对》等关于春联的作品,都是编撰于明朝的。
到了清代,春节贴春联的习俗,更加深入人心。而且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清代学者梁章钜编写的《槛联丛话》一书,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文学价值都作了详细论述,是了解春联的重要史料。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清代的春联文化之盛了。
春联已不单单是民间习俗,更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她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的雅文化与俗文化通过春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散发着中华文化的芬芳。
作者:鼓浪隐士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