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际遇(韩愈的蓝关一遇)

蓝关,在陕西蓝田县,当地有一个“蓝关”的乡。是唐时从关中道至岭南道必经之处。提起蓝关人们就会想起唐朝大诗人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的际遇(韩愈的蓝关一遇)(1)

当时的大唐的宪宗皇帝,已平淮西,藩镇臣服,天下宴然,皇帝对佛教正处在痴迷阶段,妄想通过迎佛骨而达到长生不老。前后十几次从法门寺迎佛祖的指骨舍利到皇室供奉,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皇帝的大队人马,往返法门寺与长安,途中官宦平民,燃香散花,锦障遮道,张灯结彩,施舍的不是残羹冷炙,而是真金白银,表达对佛祖的敬意,有许多破家为迎佛事者。全国上下形成迎佛骨的狂热仪式。韩愈作为儒家思想的卫道者,当然不可能坐视不管,于是他向一代明君宪宗上了份意见书,主要两个当面:一,佛教对大唐帝国的害处,二,信佛不一定有用。并举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的故事,他把梁武帝的死亡归结为信佛。

韩愈的际遇(韩愈的蓝关一遇)(2)

宪宗皇帝看了大怒,这不是咒我死嘛,气得当即下旨,贬刑部侍郎韩愈为潮州刺使。

事实证明韩愈的预见性,后来在唐武宗灭佛时,全国寺庙有3万之多,僧尼数十万,占有土地数十万顷,已严重影响大唐的财政收入。这是宪宗皇帝绝对想象不到的。而没过几年,一心想长生不老的宪宗皇帝倒是吃了仙丹,死了。

唐朝的贬谪制度执行力很好,被贬官员当天必须离开京城。我本将心对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韩愈的拳拳忠君之諫被皇帝认为是咒命符,只能惶惶如丧家之犬,踏上千里贬谪之路。

蓝关,一边是富饶美丽的秦川,一边是瘴气丛生的远方,韩愈望景生情。世间事不平则鸣,所谓“诗言志”,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悲情而出。

韩愈的际遇(韩愈的蓝关一遇)(3)

当时的韩愈满眼伤心处,满心牢骚语。云横秦岭,前路漫漫,雪拥蓝关,马不得行。只因要为圣主除弊事,谁晓得惹得天子雷霆之怒,落得一身衰老,被发往有瘴气的远方。

正在关上,独自伤怀。极目远望,竟有一人踏雪而来。直到近前,才发现是侄孙韩湘。顿时感到无比震惊。原来他早就料到,我韩愈有此一劫。

话说这位韩湘子,可不简单,大名鼎鼎的八仙之一。韩愈幼时父母双亡,是寡嫂养大的,和韩湘子的老爹感情很好,韩湘子的父亲死后,韩愈写了《祭十二郎文》,寄托哀思,后人读之,认为读此文不流泪者,其为人不友。

韩愈对侄孙很好,可是这位呢,好神仙,不爱读书。韩愈有次给他上上课,问他长大有啥抱负,看来古往今来的长辈,都有一颗想让子孙有出息的心。韩湘子说,我自好神仙,青山石窟是我的好归处。

韩湘子出门学道好几年,有次回家看望韩愈,那天正是韩愈生日,韩湘子一身破道服,飘飘然入韩府,在一个花盆上用笔写了四个字“雪拥蓝关”,韩愈问何意,韩湘子答道,天机不可泄露,到时自知。

所以韩愈看到韩湘子冒雪而来,不由得一声长叹,当然这里面有神话的意思。韩愈之所以示侄孙,主要因为韩愈家族里,只有韩湘年龄较大,可以托付后事。

现实比传说更残酷,时也,命也,运也?仙者,山人也,重出世,儒者,人需也,重入世。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将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理想。道教的出世思想始终没有在韩愈的心里留下丝毫的涟漪,他还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潮州的路上是颠沛流离不必说,还病死了小女儿,一般人遇到官场失意,幼女病亡,早就失魂落魄,一蹶不振。但他到潮州后,没有消沉,以儒家的“治国平天下”为毕生信念,强烈的责任心,让他在潮州化悲痛为力量。建学堂,开民智,捕鳄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潮州当地现在还有留存下来纪念他的庙。

韩愈的际遇(韩愈的蓝关一遇)(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