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深的香港历史(黃啟深再談藉藉無名)
有幾篇文章談過「籍籍無名」、「藉藉無名」、「寂寂無名」幾個詞語的問題,關鍵之處基本上已經說得很清楚,只是幾個詞語之間的關係,似乎還有可以討論的空間。
據筆者所見,有數篇文章討論過以上問題,包括容若〈「無籍籍名」正訛〉,2008年6月2日發表於《明報月刊》;古德明〈「藉藉無名」、available〉,2009年3月24日發表於《蘋果日報》,後收入其於2015年出版的《真假中文》;王韜〈矛盾難解的「籍籍無名」〉,2010年4月13日發表於其網誌「潛研札記」;馬吉〈也談寂寂無名、藉藉無名〉,2015年7月17日發布在其網站「書之驛占」;馮睎乾〈你以為懂的中文〉,2018年7月21日發表於《蘋果日報》。以下再簡單談談這個問題,順便回應上述文章的一些說法。
「藉藉無名」、「籍籍無名」是錯誤的寫法
古書有「無籍籍名」的說法,如明陳伯康〈伯茂餞仲器歸萊山和韻〉「雖無籍籍名,亦愧栖栖者」,明朱之瑜〈答林春信書〉「僕幸平日無籍籍名」。據《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漢初呂后專政,危及少主惠帝。陸賈向陳平獻計,著他與絳侯周勃結好。陳平採用陸氏之計,數度阻止了呂后的計謀。陳平於是賞賜陸氏車馬錢財,「陸生以此游漢廷公卿閒,名聲藉甚」。裴駰《史記集解》說︰「《漢書音義》曰︰『言狼籍甚盛。』「名聲藉甚」,《漢書》作「名聲籍甚」,顏師古注︰「孟康曰︰『言狼籍甚盛。』」「籍」、「藉」二字今天有明確分工,古時卻可通用。《說文》:「一曰:艸不編狼藉。」此處「狼籍」並不解作名聲不好,而應該是雜亂、盛多的意思,故「籍/藉」即是「盛」、「大」的意思。西楚霸王項羽名籍,太史公說他「分裂天下,而封王侯」,其名「籍」當亦為盛大之意。說回「無籍籍名」,意思就是「沒有很大的名聲」。既然「籍」、「藉」是「盛」、「大」的意思,自然與「無名」、「無聞」不相配,「無籍籍名」,不應說成「籍籍/藉藉無名」。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收有「籍籍無名」一詞,曾有人去函反映其誤,教育部意亦知道這個問題,但認為該詞已經廣為大眾使用,所以並未刪去。
「寂寂無名」、「寂寂無聞」
「寂寂無名」,又可以說成「寂寂無聞」。宋劉跂〈子和惠貺佳什惇叙世契誦詠感慨情見乎辭因次其韻〉有「聲名竟寂寂」一句詩,縮略成四字語的「寂寂無名」,元代吳澄《吳文正集》、明江天一《江止庵遺集》已經可見。至於「寂寂無聞」,王韜一文說要到明代才出現用例。事實上,此語早於宋元已經大量使用。如宋劉克莊〈知武岡軍史椿卿在任政績轉一官〉說︰「所臨之郡,固湘中佳處,然他人為之寂寂無聞爾。」元郝經《續後漢書》︰「下如李雄、王建、孟知祥,皆稱號數十年……而寂寂無聞。」「寂寂無名」、「寂寂無聞」兩個成語,王韜說前者從後者的衍生義轉化而來。其實,「無名」、「無聞」意思相近,而且最遲在中古已經並現,實在沒必要深究何者為先,何者在後。
關於「寂寂無聞」一詞,容若認為「寂寂」二字已是無聲之意,再加「無聞」只是畫蛇添足,四字的構詞方式不像成語。作者的意思,不知是否指「寂寂無聞」構詞冗贅,或者不合常理。如上說,此詞至中古已有,而且因為「寂寂」與「無聞」意思相近而重複便質疑其構詞,意義不大。漢語四字成語構成方式本來就多種多樣,而詞中有意義並列、甚或相同的成分,本來就很常見,比如「赫赫有名」、「怡然自得」、「見多識廣」、「千辛萬苦」,不勝枚舉,難道這些成語都因為意義重複,而要腰斬其半嗎?
「籍籍無名」致誤的原因
「籍籍無名」不成意義,以上文章的論者,多數以為它由「無籍籍名」變來。然而,「無籍籍名」迄今用例只有兩三條,使用頻率不高,未必對其他用語構成很大影響。
出現「籍籍無名」一詞的原因,容若提了兩個說法,都不甚合理。第一,他認為「籍籍無名」與「沒沒無聞」有關,「籍籍」與「沒沒」,形同而音近;無名與無聞,意近而音近,所以「籍籍無名」由「沒沒無聞」訛變而成。「籍籍」與「沒沒」,我想不論用哪種方言來讀,都很難說聲音相近;至於說形同,更是沒有道理。他又提出「籍籍無名」或由「寂若無人」變來,更說道︰「『寂若無人』語出《三國志》裴注所引《先賢行狀》,流傳了一千六百多年,拿它與『籍籍無名』相對而讀之,不覺得讀法相差不遠嗎!」兩個詞語結構全然不同,不知所謂「相差不遠」,是怎麼看出來的。
其實問題沒有必要弄得太複雜,既然中古已經有「寂寂無名」、「寂寂無聞」的用例,而「籍籍無名」的結構又跟二者完全相同,那麼「籍籍」之誤,大概就是因為其發音與「寂寂」相同之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