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三年自然灾害时(犹记三年自然灾害时)

半个多个世纪前,我也曾亲历和感受了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那些老故事一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犹记三年自然灾害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犹记三年自然灾害时(犹记三年自然灾害时)

犹记三年自然灾害时

半个多个世纪前,我也曾亲历和感受了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那些老故事一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因全国多地受灾,灾情严重,农作物大面积减产,人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据说毛主席也一样节衣宿食,一连几个月不吃肉,同全国亿万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度难关,最让人感动。

我的乡下老家,是黄梅县一个古旧村落,突遭自然灾害来袭,闹粮荒了。

最初,小队实行“日分粮”,一口人半斤米,没多久空仓停秤了。之后几年,多是早、晚稻登场,先后分得3—4个月口粮,人平27斤谷。年饭米最多之年,也只户平5斤大米,随同“老一套”即每户1斤油、1斤糖、1斤糕点、2斤肉等春节供应物资指标发到户。

瓜菜代!是口号,更是实际生活,家家户户都“上菜”。家种青菜、萝卜、南瓜之类当然好,就是供嘴不上,只得另采大量“野味”补充,有芝麻叶、蚕豆叶、苕叶、芋头禾、菱角禾、地菇、田螺、河蚌等,油树皮也未放过。“家味” “野味”成了主食,谷米倒变成副食。

食堂尚在,亦为应付检查。堂屋地灶,浓烟滚滚, “一锅白水粥浪打浪”,成了常态。开饭了,有端洗脸盆的,有端洗碗钵的,有端葫芦瓢的,步履匆匆,赶到食堂打粥。单身汉就地用餐,几口咽下。而多数人家端粥回去往锅里一倒,加一篾箕青菜,添两瓢清水,煮开了,全家老小狼吞虎咽。

有多次,村里人包括我还上安徽宿松县买苕渣、下张湖挖野藕。买苕渣早到了怕对方抬价,迟到了怕无货,还得宜早不宜迟。有一次行动,鸡啼头遍我起床,扒一碗奶奶加热的剩饭,将一包熟苕放入箩内,挑起箩担出门,与人结伴动身。40里土路弯弯,坑坑凹凹,陡坡也多,还有一道浮桥河。我们摸黑前行,早饭熟抵达目的地。接下来就在街上探行情,不到时候不开口。日正午,经过讨价还价,1分钱1斤苕渣我买下100斤,计划家用一半,其余卖掉,赚点差价,等于“白吃苕渣”。伙伴们也在各自踩点进货到手。我们返程,到十里桥歇肩,各人打开午餐,一样吃苕,一样饮路边水。我们填饱肚子,继续赶路,灯亮到家。我很累,喝碗粥,随便洗一把,倒床就睡,第二天一早还得照常出工。

最苦还是赴20里外的张湖采挖野藕,只能冬天可采。有一年腊月,天寒地冻,我和几个伙计赶早挖野藕去。到了张湖,我连忙打赤脚、卷裤腿开始破冰、戽水、清泥,寄望满载而归。约莫过了两小时,实在冷得难受,只得洗脚上岸,回家一称野藕,竟有20多斤,未虚此行,心花怒放。岂料翌日病了,高烧39度,住进了医院,心想划不着,再不下湖,又哪里禁得住呢?

三年自然灾害已经远去,如今正是新时代,我们的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好,“洒满人间都是笑”。就是这时候,我还深深记得三年自然灾害,“不忘过去苦”,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牢记心上。“一粒饭一粒汗”,“欲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对孩子们亦是严要求,教育他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生活,切勿随意糟蹋粮食。

(编辑:白楚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