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经典语录(论语史鉴既要多学而识)

第十五篇第3章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赐:即端木赐,字子贡,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四科”中言语科的代表。

子贡是卫国贵族,卫国贤大夫、孔子好友蘧伯玉的外孙,子贡从事国际贸易,富可敌国,被后世尊为儒商鼻祖,“财神”。

子贡曾做过鲁国和卫国的国相,政绩突出,他又是个出色的外交家,曾为了保全鲁国,全凭自己一张嘴,达到了“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目的,吴国的灭亡和他有直接的关系,后人又把子贡奉为纵横家的鼻祖。

子贡富而有礼,又是个尊师模范,孔子去世后,他为孔子守孝六年。

论语学而篇经典语录(论语史鉴既要多学而识)(1)

予:推予也!会意字,最早见于战国古陶里,尚未见于甲骨文中。予字像用手举物交付给别人的样子。

也有一说,予像上下两个织布梭子尖端交错之状,其中一只还有线引出,用来会梭子推来推去之意。

予的原义是授予、给予,如《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延伸指赞许、称誉。如《荀子》:“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师旷。”又如《诗·小雅》:“君子来朝,何锡予之。”

予也通余,代词,指第一人称,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论语学而篇经典语录(论语史鉴既要多学而识)(2)

识:这里的“识”应该读成zhi,记住的意思,多学而识,即多学习并把它死记硬背下来。

然:烧也。形声兼会意字。从火,肰(rán)声。肰指狗肉,然就是以“火”烧“犬”之“肉”,“然”字本义指燃烧。

如《孟子·公孙丑上》:“凡有四端(仁、义、礼、智)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后因被借用作代词、叹词、副词、连词、助词等,本义反被掩盖了,为便于区别,人们又在“然”旁增加形符“火”,造了个从火、从然、然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燃”。从此,“燃”专职指燃烧,“然”则用于各种假借义。

论语学而篇经典语录(论语史鉴既要多学而识)(3)

然可作肯定词,如《玉篇》:“许也,如是也。”

然也有“如”意,如《礼·檀弓》:“贸贸然来。”又承上接下语。如《礼·曲礼》:“然後客坐。”

然也作指示代词,意为如此、这样,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然也可以作为转折连词,如“此事虽小,然亦不可忽视”。

然也可以用在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如欣然、飘飘然。

论语学而篇经典语录(论语史鉴既要多学而识)(4)

贯:钱贝之贯也,会意字。从毌(guàn),从贝。“毌”是贯穿之贯,象穿物之形。

贯的本义:穿钱的绳子。如《汉书》:“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挍。”又如《诗·小雅·何人斯》:“反尔如贯。”

旧时用绳索穿钱,每一千文为一贯,如《水浒》:“着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钱三千贯。”

贯也指事情,事例,如《论语·先进》:“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贯也指条理;系统,如《三国志·邓艾传》:“鱼贯而进。”

论语学而篇经典语录(论语史鉴既要多学而识)(5)

贯也指罪恶,如《书·秦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又如:“恶贯满盈”。

贯也指祖籍;籍贯,如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贯也指侍奉,如《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贯也通“惯”,指习惯,如《孟子·滕文公下》:“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贯也是一种中华稀有姓氏,《左传》记载:“周初分鲁侯以贯国之鼎。”其后或以国为氏。汉初有赵国的相国贯高。

论语学而篇经典语录(论语史鉴既要多学而识)(6)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子贡呀,你以为我的知识只靠多学然后死记硬背得来的吗?”子贡说:“对呀,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还把反复实践并勤于思考贯穿其中。”

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否定自己的博学多才只靠“多学而识”的,而是靠“一以贯之”得来的。

那么什么叫“一以贯之”呢?《论语》中记载了孔子曾说的另外一句话:“吾道一以贯之”。当时的弟子们都不理解其意,曾参认为此“道”指“忠恕”,后人基本认同。

论语学而篇经典语录(论语史鉴既要多学而识)(7)

朱熹等先贤认为,孔子这里说的“一以贯之”,也指忠恕之道,这显然是不符合本文的语境的。

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说的是“道”,属于德的范畴,而此时的“予一以贯之”说的是“学”的范畴,和“忠恕”怎么搭得上关系呢?

清代的刘宝楠(江苏扬州宝应县人)认为:此处的“一”应该指躬行,并说:“圣门之敎,行尤为要”。并说《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辩,多学而识之也,笃行,一以贯之也。

清代语言学家王念孙(江苏扬州高邮市人)认为:“一以贯之”的“贯”不是指贯穿,而是“行”的意思,他还举例说:《荀子》中的“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其中的“贯”就是行的意思。

论语学而篇经典语录(论语史鉴既要多学而识)(8)

《汉书》里有一句:“以次贯行,固执无违”,其中的“贯”也是行的意思。

孔子是非常重视“行”的,他关于行的言论非常多,比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又如:“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还把“行”作为其教学的重要内容:“文、行、忠、信”。

行主要指德行:“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也指实践,践行。

也有一说:这里的“一”指事物的总规律,“一以贯之”即以“一理”而通万事万物。

如《道德经》有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学习要勤于思考,举一反三,总结规律,这样才能一通百通,《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想用有限的生命获取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总结规律,得出万事万物的“道”。

论语学而篇经典语录(论语史鉴既要多学而识)(9)

既要“多学而识”,也要“一以贯之”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一定也是个实践家,这点是和西方哲学家区别最大的地方,比如孔子提倡“仁”的思想,同时,孔子自己就是个仁人,老子提倡“道”,同时,他就可以代表“道”,“道法自然”的“道”就是指“求道”的人。

西方的哲学家却不一样,他们可以提出很多理论,但他却不一定有实践过,他们表面道貌岸然,私下也许非常不堪。

论语学而篇经典语录(论语史鉴既要多学而识)(10)

孟子有个叫乐正克的学生,写了一本书叫《学记》,其中提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意为: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这样的人是不能成为老师的。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反而能从学过的知识里,通过思考,发现新的东西,这样的人倒可以为师。所以,学习一定要通过实践、思考才能算博学。

我们今天评价一个人的学识,往往会说博学多识,其实很多都是“记问之学”,孔子是很不屑这样的。

学问始终要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体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问应该来自于实践,用于实践。学问是理解性的而非记忆性的,因为理解才是连贯的,成体系的。

论语学而篇经典语录(论语史鉴既要多学而识)(11)

韩愈曾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只会敎孩子看书识字怎么能算老师呢?

《学记》还提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这里的“艺”指学习中学到的技能,如果不从实践中巩固这些技能,就不能“乐学。”

乐正克认为:学习一定要乐学,不是苦学,想乐学,就一定要在实践中学。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

《学记》还提出:“时敎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时敎指学校教育,退息指回到家里休息时。

在学校要认真学“正业”,回到家里,要有“居学”。居学的内容很广,可以是复习学校所学内容,也可以是实践学校所学知识,也可以是学习自己的业余爱好。

论语学而篇经典语录(论语史鉴既要多学而识)(12)

教与学要相互配合,学校不能给学生太多压力,学生要有充分的休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要在实践中巩固所学。

学生还要有自己的课外兴趣爱好,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