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过的那个人让我觉得恶心(黑名单上全是我爱的人)

前一阵子,一个刚脱单不久的朋友在微信中和我诉苦,说自己和男朋友明明关系不错,但是每每她想要拉近距离,她男朋友就会说,自己配不上她,她值得更好的人。

她郁闷不已,本来就是两厢情愿,有什么配不配的。

男方也没有别的心思,一开始还是他死心塌地追的她,这让她更费解了。

她想和男友沟通一下,但对方又开始逃避,她想见面,对方又以学业忙为由拒绝了。

她百思不得其解,心烦意乱得灌了一整瓶红酒。

其实,这在心理学上是有迹可循的。这是典型的亲密关系中的”自我破坏行为“。

想知道为什么有人在感情中会有这种自毁倾向吗,来看今天的文章。

自我破坏行为,在关系里是怎样的?

作家Alyce Patricia Cornyn-Selby曾这样描述,自我破坏行为是指,“当我们想要口口声声说自己想要某物,却开始竭尽全力确保自己无法得到它。”

也就是说,做一切与自己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行为

自我破坏的人,千方百计地试图阻挠自己实现愿望,他们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反派。

他们所采取的自毁行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自残,情绪性进食,或是酒精,尼古丁以及药物滥用。但更隐蔽的表现是拖延症和完美主义。

我爱过的那个人让我觉得恶心(黑名单上全是我爱的人)(1)

Pexels

然而,更糟心的是,自我破坏行为还会被带到亲密关系中。

你有没有见过那种明明喜欢对方得死去活来,可是举手投足之间都在摧毁关系的人?比如不停给对方发消息,或是对对方爱答不理,或者索性人间蒸发的人?

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春雪》中的主人公松枝清显就是异常矛盾的一个人。

他深刻地爱着青梅竹马聪子,但是他又同时又否认爱本身,妖魔化聪子,甚至不惜撕毁聪子给她的求助信,但当聪子心灰意冷,有了婚约,他却无比炽热地感受到自己对她的爱。

最后,聪子受尽伤害,决意遁入空门,清显在寺外恳求见她最后一面,却再不得见。

清显在郁郁寡合之下,抱病而逝,死时年仅二十岁。

类似这样的人,都是爱情中的自我破坏者。

我爱过的那个人让我觉得恶心(黑名单上全是我爱的人)(2)

《春雪》

心理学家认为,亲密关系的自我破坏行为包括这些:突然终止情绪交流;不真诚;情绪退行;不切实际的预期;讨好对方;想很多;过度分享;过度孤立或是过度依赖对方;过度掌控或是监视对方;突然失踪。

无论什么样的形式,亲密关系中的自我破坏行为都是伤人伤己。

一方面,这种行为会给个体带来创伤性体验。

在一次次的失败爱情中,他们可能会产生自己“不能爱”或是“不该爱”的想法,从而产生消极的自我认知,从而不愿再去尝试争取爱情。

另一方面,他们的伴侣也有可能受到情感伤害,产生如自责,自我怀疑等不良情绪。

研究表明,关系中突然失踪会给另一半带来远比拒绝恶劣的心理影响。”被失踪“的人们的基本心理需求,如归属感和自尊,会严重受威胁。他们甚至会感到自己被社会驱逐。

为什么有人会毁灭自己的感情?

总的来说,亲密关系中的自我破坏行为的心理成因非常复杂,但主要有以下几个:

1、未解决的创伤

倘若成长在一个充斥着虐待与忽视,或是不健康的原生家庭中,我们很有可能因这些创伤性经历产生一系列心灵上的伤疤。

更不幸的是,我们会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在关系和情感中重演着童年时期糟糕的相处模式。

早在1920年,弗洛伊德就发现,不少人并不遵循着“快乐原则”,相反,他们反而像是在追逐着痛苦,一遍遍重复体验过去伤痛的经历。

一个例子就是弗洛伊德的孙子,他在游戏中也不断反反复复再度上演自己母亲离去的场景。

弗洛伊德于是把这种现象称作“强迫性重复”。

我爱过的那个人让我觉得恶心(黑名单上全是我爱的人)(3)

网络

神经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其实是渴望在新的关系中设置同样的前提,但创造出和过去不一样的结局,从而得到治愈。

也有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过去的处境即便糟糕,但却是让我们熟悉或是“舒适”的。而熟悉感很大程度意味着安全,即便就事实而言并非如此。

亲密关系中的自我破坏行为就与“强迫性重复”息息相关。

当我们在新的关系中重演过去的创伤时,也伴随着体验过去的感受——感觉不值得被爱,难以信任对方,或是种种不良思维模式。

因此我们走向破坏自己的关系。

甚至,我们还会陷入自我破坏的恶性循环——感到不值得被爱,于是自己毁掉关系,于是更加确定自己不值得被爱,更加义无反顾地成为自己爱情的刽子手。

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小说《窄门》中,女主人公阿莉莎就是这样带有悲剧色彩的角色。

她亲眼目睹母亲与人私奔,这在她幼时的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痕。为什么母亲可以为一己私欲如此自私,抛家弃子,背离一切?

艰难时刻,她走向宗教。她决意不像母亲那样自私,而是选择把自我牺牲当成爱情的第一要义。

杰罗姆,她青梅竹马的表弟,一直伴她左右,与她两情相悦。

然而,阿莉莎尽管深爱着杰罗姆,却果断地拒绝了他,她把他推向朱丽叶特,又劝诫他虔信,因为福音书上说,“通往天堂的门是窄的,只有一人能进。“

她希望杰罗姆一人走进窄门,不要被被情爱耽误,即便杰罗姆想要的,不过是和她在一起。

因为她爱他,所以她要毁了关系,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进入天堂,获得永生之喜悦。

而她,也可以重新回到被丢下的处境中。

2、害怕被抛弃

对于被抛弃的恐惧,真正意义上而言,是对于亲密和连接的恐惧。

就像太宰治所说,“胆小鬼连幸福都怕。”

当我们恐惧被抛弃时,实际上我们是因为我们对这段关系做出了许多情绪投资。这种情绪投资越大,我们的恐惧也就越深。

倘如我们童年时期经历过被抛弃,那么对于被抛弃的恐惧则像指数般递增。

害怕被抛弃的同时,我们心里内在的声音就会变得愈加苟刻。由此而生的批判性评价很有可能进一步激起我们消极的自我信念。

既然如此,“与其被抛弃,不如先抛弃对方吧。”

于是,我们开始在亲密关系中做一系列自我破坏行为。

这可以快速保护我们,使我们不受被抛弃的恐惧所恫吓。

通过自我破坏行为,我们潜意识里筑起了一堵墙,保护我们不受被抛弃的痛苦所侵扰。

英剧《皮囊》中,Effy就是如此,她表面上是酷女孩,私底下却是一个害怕受伤害的女孩。她明明喜欢Freddie,却反反复复拒绝他,甚至和Cock等等乱七八糟的人鬼混在一起。

她对Freddie说,“和我在一起你会受伤的。”

然而,她真正想说的确是——和你一起,我真的很怕你离开。

我爱过的那个人让我觉得恶心(黑名单上全是我爱的人)(4)

quotesgram

恰恰是因为我们时时刻刻怀着对被抛弃的恐惧,我们走向对关系本身的拒绝。因为没有关系,也就没有坏结局。

但这种行为,这也变成了一种自证预言,告诉我们自己怎样都会被抛弃。

太宰治笔下《人间失格》的主角叶藏也是如此,童年作为家族里最不受待见的孩子,他出于被抛弃的恐惧,始终戴着假笑面具故作滑稽逗人开心。

面具后的他,变得无法和人建立真正的联结,即便这保护了他不在关系中受伤害。

久而久之,这副面具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他再也不真面目示人,也再也不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被人爱的。

最后,他拒绝进入任何关系,也再不相信有人会自始自终爱着自己。

我爱过的那个人让我觉得恶心(黑名单上全是我爱的人)(5)

网络

3、认知失调

有时候,我们破坏自己的感情,是因为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指,互相矛盾的信念,价值或是态度在我们心中同时存在,而引起我们种种的心理不适。

有时我们想要被爱,但是却又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失调。

一旦感受到想法和行为上的不协调,人们便会采取一系列行为来减少自己的不适感。这也包括感情中的自我破坏行为。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就是如此,他对雷吉娜一见钟情,不顾一切与她订婚。

但他又觉得结婚和哲学事业并不相容,俗世之爱同样也有悖于上帝之爱。

于是,他做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举动来破坏他们之间的感情——平日深居简出,和雷吉娜解除婚约,和他人公然调情等等。

最后雷吉娜心灰意冷,痛斥他的始乱终弃,而他本人也痛苦不堪。

研究发现,认知失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低自尊,低价值感,教养模式等等。

我爱过的那个人让我觉得恶心(黑名单上全是我爱的人)(6)

Pexels

譬如,克尔凯郭尔就是出身禁欲主义的清教家庭,处在长期威权家长教育之下。

同样地,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白痴》中,纳斯塔霞也深受认知失调之苦。

她年幼时因为聪慧美丽,被地主托茨基买下,找人教授她种种真善美的知识。

然而,恰恰因为她受了教化以后,她才意识到自己如此可悲——她不过是个玩物。

托茨基在她成年后,打算把她卖给罗果仁,她再一次认识到自己是如此低贱。

公爵的出现,对她来说,恐怕是她身处的污浊世界里的唯一光芒。公爵在旁人眼里天真到痴傻,但他却有着善良和美好的心。

她与公爵互相喜欢,但当公爵向她提议结婚,那一刻她却疯了,她连夜逃走,找到罗果仁,做了她的情妇。

对她来说,高尚的爱情是可怖的,罗果仁那样的卑劣小人,才像是她配得的。

无独有偶,美国作家安兰德的作品《源泉》中多米尼克爱着洛克,但她同样觉得自己配不上洛克,在她心中,洛克已俨然成为一种理想主义的化身。而她自己,只是一个朝圣者。

我爱过的那个人让我觉得恶心(黑名单上全是我爱的人)(7)

Pexels

她觉得要让洛克成为理想,就不能让洛克被玷污。她必须把自己与洛克的感情掐死。

于是,多米尼克选择在和洛克表白的当天嫁给市侩小人吉丁,后又自愿被卖给堪称庸俗之首的广告巨头华纳德。

她从头到位被低价值感支配者,洛克固然是白月光,但她同样是启明星。对自我的贬损让她走上毁灭爱情的道路。

不协调的认知,往往是导致一个人畏惧美好事物,走向自我破坏道路的罪魁祸首。

怎么揭开循环?

亲密关系中的自我破坏行为,是极为痛苦的。

很多时候,当事人本事并不是故意想让关系毁灭,却仿佛身不由己般,做出了一系列极端举动。

所幸,这个循环是可以被打破的。

你可以试着做到以下几点——

1、从过去创伤中找到诱因

要解决问题,关键还是要找出诱因。这就需要个体的能动性。

首先,你可以试着提升自我觉察的意识。

比如说,你可以定期写日记,记录你的行为和思维模式,看看你是否能识别它们来自哪里。

你也可以一天中暂停几次,检查一下自己的思绪。

当你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就可以更有意识地去思考哪些地方需要做出改变。

其次,你也可以客观地审视一下原生家庭。

你可以试着想想,自己是否有曾经被忽视的经历?是否有被情感虐待的感受?或者,是否有一种归属感的缺失,或是长期难以摆脱的空虚感?

有时,也不妨和朋友谈论一下,朋友旁观者的角度,或许可以给到你更多启发。

我爱过的那个人让我觉得恶心(黑名单上全是我爱的人)(8)

Pexels

2、纠正不良或扭曲信念

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不配得感或是不值得爱感。

比如说,当你被他人肯定时,你下意识的第一反应是他们搞错了,或者是觉得自己远远不及他们对你的赞美。

又比如,当有人说喜欢你时,你的第一反应是怀疑别人是不是另有所图,而不是觉得自己理应被喜爱。

如果你不幸中枪,很有可能你的自我破坏行为是由这些不良认知带来的。

认知行为疗法告诉我们,如果需要改变一个行为,可以从带来行为的认知着手。

你可以试着把自己的这些认知记录下来。然后,试着逐条反驳。

要知道,你配得上别人对你的肯定,因为你确实为之付出了努力。

我爱过的那个人让我觉得恶心(黑名单上全是我爱的人)(9)

Pexels

要知道,你是值得被爱的,你有很多美好的品质,就比如谦卑,友善。

3、从自我保护(self-preservation)转向自我疗愈(self-healing)的模式

促使人在亲密关系中做出自我破坏行为的,常常是一种自我保护。

”既然你很有可能抛弃我,那我不如先把这段感情毁掉,那我也不可能被抛弃了。“

自我保护对个体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利的,但过度的自我保护很有可能对关系产生不利。

下次,倘若你和对方相互喜欢,你可以试着不去逃避,而是勇敢地去表达自己,去和对方沟通。

你可以告诉对方,你很焦虑,很不安。你其实很害怕被抛弃。

你也可以和对方说,尽管自己对关系有些恐惧,但是希望两人一起来克服。

这个过程未必总是一帆风顺的。

但是,积极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修复力(reselience)。修复力是说,就算受到了创伤,个体也有能力从创伤走出来。

就算受挫,世界也不会因此毁灭,你也依旧可以走出来。

如果你不再因为害怕牢牢包裹着自己,而是做到了勇敢去表达,碰壁后重整士气,修复自己。

这就从自我保护的模式转到了自我疗愈的模式。

作者:扶荑

图源:Pexels

首发:壹点灵心理(yidianling0)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