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万福山路:桂林的虎板路

桂林的万福山路:桂林的虎板路(1)

图①:桂林艺术家创作的版画《虎虎生威》。 作者:骆亚男 周重光

  “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威风凛凛的虎年,昂首阔步来了。

  虎起源于中国。在民间信仰中,它是“百兽之王”,是权力、制度、正义、力量的化身,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在长达200万年的漫长岁月中,衍生出了许许多多人与虎的故事。  在虎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来扯一扯有关“虎”的桂林板路。在此也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中,虎虎生威、如虎添翼、生龙活虎、福虎生旺!

  姓名中的虎  全市1627人名字中带“虎”,萌萌的“小虎”最受欢迎

  “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东汉,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一书中,这样记载民间对“虎”的认知。  威风凛凛的虎,被民间赋予了勇敢、无畏、强壮、权利、荣耀等意义,还和“福”谐音,因此被广泛用于人名。

  在我市,名字中带“虎”的还真不少。记者从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了解到,到2021年,全市有1627人名字中带“虎”字。

  在1627人中,最受欢迎的名字是听上去很可爱的“小虎”,有112人叫这个名字;其次受欢迎的是“文虎”,有61人;叫“飞虎”和“虎生”的分别有34人和32人。

  生于1987年的成虎城,很为自己名字中带“虎”感到骄傲。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名字寄托了父辈的期望。由于父亲崇敬爱国将领杨虎城,便给自己的孩子取了同样的名字,希望后辈以杨虎城将军为榜样,深明大义,勇敢果断。同时,也希望后辈虎虎生威,生生不息。

  在我市,还曾有过3位姓虎的居民。虎作为姓氏时候读音“hu”(第二声)或“mao”(同“猫”)。由于稀少,在如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我市的3位虎姓居民均为从外地迁入,分别来自新疆、甘肃、河南。遗憾的是,他们现均已从我市迁出。

  地名里的虎  全市200余处地名带“虎”,典故有不少

  老虎头村、龙虎山、虎岩山、猛虎跳涧、白虎山、猛虎坳……光看这些地名,就能够感受到一股“猛虎下山”的气势。

  在我市,目前能够掌握到的地名中,有200余处与“虎”有关。在桂林市内就有不少,如七星公园普陀山西南山腰的老虎岩。抗战时期,这里曾经被用作战斗掩体,如虎般的气吞山河的气势激励了抗战将士的斗志。又如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雄森熊虎山庄”;位于临桂区的虎山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立于2002年,本着“虎出太平年”的祈愿而命名;还有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及飞虎路,等等。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虎与人共生,时有冲突,因此也派生出了许多关于人与虎的传说。尤其在乡野之地,凶猛、霸气又有些神秘的虎更是成为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好谈资。谁要亲眼看到过老虎,绘声绘色地讲起这段经历,不出意外能收获许多崇拜的目光。

  在阳朔县,有一处村庄叫杀虎嵅。“嵅”读音为“dǎn”,专指山间的荒地。相传,旧时因为山林荒地太多,有虎前来栖息居住,但时常骚扰百姓家禽,令人闻风丧胆。有一位壮士自告奋勇上山杀虎,于是该村便以此命名。

  在我市,叫白虎、老虎冲、白虎山的有不少。这些地方不一定是老虎出没地,更多是因为山形酷似老虎,岩石呈白色而得名。在象山区二塘乡附近,也有一处白虎山。在民间文化中,“白虎”被视为凶星,白虎临城联想不甚吉利,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白虎山附近的村民们曾合计将“白虎山”改名为“白头山”,但因形状与虎太相似,众口之下,该山改名失败,仍旧是维持了原名。

  地名不仅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地理地貌、风俗人情,还见证了家族的迁徙历程。在全州县,有一个地方叫虎岩岭。相传,曾经有老虎住在山中的岩洞里,因而村民都叫它虎岩岭。虎岩岭的初代村民,基本上都是清末从湖南道县迁移至此,以刘、邓二姓居多。全州县有一处虎山脚村,位于咸水乡,全村居民均姓朱,没有杂姓。据村民介绍,他们是清道光年间从上朱家村迁居到虎形山脚下,因此村庄也得名虎山脚村。

  在平乐县二塘镇乐塘村,有一山名为白虎。白虎山脚下,有个水坝,因而附近的村庄得名“白虎坝村”。相传,该村建于清代道光元年,也就是距今已200年的1821年,最先由陈氏家族在定居。

  在草坪回族乡浪洲村附近,挨着桂江有一座庙,当地人叫它老虎庙。相传过去有一只老虎,常常来村中骚扰百姓,还吃掉村民养的猪。村民忍无可忍,结伴赶虎,没想到老虎纵身一跃,隐匿在了一个山洞中。村民们来回寻找,未见虎之踪影,但见山洞中一块石头颇似老虎,遂打掉石头,取“以绝虎患”的兆头。然后又发现还有一块石头酷似龙头,村民们便在此修建一处庙宇,取名为“龙虎庙”。

  恭城保留了许多与“虎”有关的地名,像大家比较熟悉的龙虎乡、龙虎村,侧面反映了过去恭城一带林木繁茂,常有老虎出没的历史。其中一个地名很有意思,叫做“老虎等”,位于恭城老大田坊村旁。过去这里常有老虎出没。村民们放牛时,得冒着与虎撞个正着的风险。为了躲避老虎,村民常常在此山腰等候,因此山名就叫“老虎等”。而如今,这里的村民们生活蒸蒸日上,不必再苦苦以放牛为生,更别提会遇上凶猛的老虎了。

  位于越城岭山脉腹地的资源县,山高路远,山形陡峭,远远望去,一山接着一山。在靠近资源县闫家村有一个地方叫做“老虎汗山”,村民们说这里的山山势太高,就连老虎爬上去都要出汗,因此给它取名为“老虎汗山”,也是非常形象了。

桂林的万福山路:桂林的虎板路(2)

图②:梁漱溟用过的虎钮印章,现藏于桂林博物馆。 桂林博物馆供图

 文物上的虎文人志士、少数民族都爱“虎”符号

  在1万2500多年前,受全球性新仙女木期气候影响,桂林的气候温凉宜人,草木茂盛、水源丰沛。某一天,一群柳江人的后裔迁徙到桂林,便在甑皮岩定居了下来,成为了初代“桂林人”。

  在采集果子、捞鱼、“嗦螺蛳”、制造陶器和石器等生产工具之余,我们的祖先还时时面临着要与大型猛兽搏斗的生存挑战。在甑皮岩的文化遗存中,出土了虎、熊、豹子、亚洲象等大型猛兽的遗骸。侧面说明了早在1万2000年前,咱们桂林人就靠着原始笨重的石块、棍棒、石矛和合作策略,战胜过猛虎。

  而在桂林博物馆,关于“虎”的馆藏文物多达24件。其中,5件为书画类,11件为杂项类,8件为民俗类。在这些与虎有关的文物中,有清代、民国文人留下的画虎真迹,有宋代的龙虎纹玉佩、清代的虎纹玉剑格,还有清代苗族、侗族十二生肖錾花首饰等。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少数民族同胞,无一例外地以艺术的手法表达了对“虎”这个文化符号的尊敬与喜爱。

  在这24件文物中,有一件文物来自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有着“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美誉的梁漱溟。这是一枚高10厘米的虎钮印章。梁漱溟祖籍桂林,曾担任中国文化书院第一任院务委员会主席。在他晚年时,中国文化书院赠予他一枚虎钮印章。1989年,其子梁培宽赠予桂林博物馆。斯人已远去,印章归桑梓,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桂林博物馆还藏有一幅特别的猛虎卷轴,其作者名不见经传,生卒年也不详。但其画的虎却别有一番意趣:一猛虎立于山岗之上,虎尾高高翘起,眼睛朝下凝视,仿佛正要朝下方的猎物扑去。仔细端详,卷轴上刚劲有力的猛虎与嶙峋的山石竟是作者用手指蘸墨画成。指画讲究心手合一,同时有着其他艺术创作形式所没有的粗狂、古拙的艺术风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