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各地城隍(人神交流的神界)
古时候的人对神的崇拜,都具有一种实用性和功能性。比如祭拜龙王是为了求雨、祭拜观音是为了祈求平安、祭拜神农是为了能够五谷丰登、祭拜文曲星是为了金榜题名,类似这样专管职能的神,还有很多种。
不过以上这类神仙,并不是每座城市都为其设有庙宇。但是有一种庙,在古代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它就是城隍庙。“城隍”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神,熟悉的是,无论在影视剧,还是现实中,都能经常看到它、听到它;而陌生的则是,我们其实并不了解它的由来和存在的意义。
在古代神话中,仙界和人界一样,有皇帝、有官员、也有行政划分,那么在城中坐镇的神就是城隍。《礼记·郊特牲》中记载:“天子大蜡八”,这句话的意思是,周天子祭祀的神有八位,分别是: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和昆虫。
其中水庸就是城隍的前身,水庸中的水字,指的是河沟,庸字则指的是城。众所周知,古代的城墙外,都有一条护城河,而城隍的隍字,即是护城河的意思。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城隍就是由水庸神演变而来的。
城隍的形成和出现大约是在三国时期,根据明末清初的《春明梦余录》记载,中国古代的第一座城隍庙,出现在三国东吴的芜湖地区,因为可考的古籍有限,所以这种说法究竟是否真实,那就不得而知了。
城隍显灵的事件,则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公元555年,北齐清河王高岳派慕容俨镇守郢城(现湖北荆州),南梁大将侯瑱率领大军兵临城下。慕容俨防守严密,令侯瑱久攻不下,于是侯瑱就在通往郢城的河道中,投放了一种叫做“荻洪(由水草制成)”的障碍物。
荻洪不但阻塞了河道,而且还中断了郢城的粮草供给和外界的联系,慕容俨无计可施,只得把希望寄托于神灵身上。据说城中有座城隍庙,里面供奉的是一位城隍神,慕容俨便率领军士和百姓,连续祭拜城隍三天。
巧的是三天之后,狂风大雨突然骤起,河里巨浪滔天,将荻洪冲得无影无踪。狂风北起,梁军在南,北齐军队趁势发动反击,大败南梁。籍籍无名的城隍,因为帮助慕容俨破敌而声名鹊起,从此之后,城隍亦开启了它的“风光走红”之路。
进入唐宋时期,很多城池都开始大兴城隍庙,非但有官方为其书写祭文,就连民间的文人墨客也为城隍大书特书。城隍第一次有封号,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太祖朱温,敕封越州城隍神为崇福侯。
宋朝皇帝也都有为城隍加封爵位的记录,元朝皇帝更是直接在都城修建城隍庙,赐封为“神祐王”。在古代众多帝王中,要数朱元璋最为大方,明朝各个地方的城隍一律进封了爵位,其中京师的城隍爵位最尊贵,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
朱元璋
在唐朝之前,城隍一般为天神,唐朝之后便开始由人鬼来做,而且大多是生前为国为民做过大贡献的文臣武将。甚者还出现了城隍现身与当地官员交流、联系的事件,话说唐朝玄宗时期,有一个三尺来高的矮子,突然出现在滑州(现河南滑县)的城楼上,拜见刺史大人韦秀庄。
这个矮子自称是当地的城隍,他说滑州挡了黄河的道,河神要从城内穿流而过,城隍坚决不答应,于是准备与河神大战。他来见刺史的目的,就是希望刺史大人为其助战。五日之后,韦秀庄带领两千弓弩手在城楼埋伏,帮助城隍打败了河神,至此以后黄河水位下退,再没有威胁过滑州。
那么在古籍中,为什么会多次出现此类事件呢?这是因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借用神灵与百姓建立联系。统治阶层非常清楚,百姓们更喜欢,也更依赖于清官,可是天下间的清官寥寥无几,所以他们就希望用神灵来满足百姓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和慰籍,以达到让百姓安分守己的目的。
城隍神以前只负责城池的治安,自从它一跃成为封建王朝的官方神仙之后,无论是水旱灾害、生老病死,抑或是健康平安、升官发财,甚至连科举考试都归城隍负责,亦是古代职责最多的神。朱元璋曾经公开地说过:“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畏于神灵,即是畏于君主。
可是百姓也没有那么好糊弄,久而久之,人们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些被封了爵位的城隍受了百姓的祭品,却不为百姓办事,岂不是和当地的贪官污吏一样?因此,从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城隍的地位开始逐渐降低。
说来说去,终归只有一句话,城隍出现的第一天,就赋予了它一种政治使命。百姓是否信奉城隍,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当地的官员是否清廉,是否真心为百姓谋福。正因为城隍有如此复杂的特殊性,所以它也是古代最为特殊的一个神,是能够和百姓交流、联系的神界地方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