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象征什么(晚潮武原的弄)
□吴松良
钱塘江出海口北岸,是千年古县海盐。海盐始建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二千多年过去,其县名沿用至今不变。海盐县城在武原镇。武原镇自唐开元五年(717)成为海盐县治所在地,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1996年国庆节的第二天,我从部队转业来到武原镇,从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当交通警察。那时,我除了在全镇仅有的四个交通岗亭高峰时段指挥疏导交通外,大部分时间开着摩托车或步行在小弄里转悠。
那时的武原镇弄多,且基本保持着古镇的原始模样,大营弄、二营弄、三营弄、戚家弄、董家弄、高家弄、徐家弄、姜尺弄、八尺弄、曲尺弄、大虹桥弄、小虹桥弄、崔衙弄,桃花弄、昭君弄,酱园弄、邮政弄等,据说总共有七十二条半弄。弄,在北京称胡同,就是小巷子的意思,弄里青砖黛瓦,木质的门窗,古朴斑驳。很多弄还是石板的路,我从这条弄转到那条弄,条条相通,有时候看着以为到了弄的尽头,哪知拐个弯,眼前又是一条弄。
我刚来到武原镇时住在梅园弄的广福桥头。那时,那里还是武原镇的中心,以广福桥为圆心,在不到二百来的范围内,有海盐最大的商场秦山大厦,有县机关大院,有小商品市场,有电影院、茶馆,人民医院就隔一条窄窄的梅圆弄。周末,我带儿子去泰山大厦玩,顺便给儿子买他喜欢的玩具。儿子九岁那年,喜欢上了“小霸王”游戏机,虽然价格不低,我还是咬咬牙买了。除了儿子打游外,我利用它学会了五笔打字法,意外之喜是“小霸王”这个附赠的功能让我受益匪浅,几年以后单位普及计算机考核,规定每个人都得学会打字,我凭着在“小霸王”上练成的打字技术,顺利通过。至今我写文章还是用的五笔打字。
在这些弄里走多了,我逐渐对这些弄产生了兴趣,慢慢地我知道,这一条条弄都有自己的故事,弄里老墙上斑绿的色彩都是虚幻化的文字。
戚家弄与大营弄、二营弄、三营弄与明朝抗倭有关。据说抗倭名将戚继光曾住过戚家弄,大营弄、二营弄、三营弄因当年驻扎过军营而得名。当年东南沿海倭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深受侵扰苦不堪言。然而,武原镇军民共同筑城墙垒起抗倭的铜墙铁壁,倭寇几次围攻武原镇而不破,围攻时间最长一次达七天七夜。酱园弄因清朝咸丰年间徐氏在此开设北万丰酱园,制烧酒、黄酒、酱油而得名。后来徐氏酱园业务扩展到了相邻的平湖、上海等地,有史料说那时海盐帮酱园占了上海半壁江山。
杨家弄全长不足百米,最窄处不到一米半。这条小弄,曾经走出过明朝出任朝鲜正使的张宁,其时朝鲜局势恶化,张宁以据力争,中朝避免了一场血刃之战。泠印社社员、擅长画鱼与篆刻的任小田终老在杨家弄。
杨家弄末端八十四号,是一栋典型的徽派建筑,朝东二楼的墙上有木质的窗户,著名作家余华小时候就在这里生活。每次路过这里,我总要抬头仰视一下那个紧闭着的、被岁月涂上灰褐色的窗门,仿佛能看到童年余华的身影。余华说:“我的父母上班去后,就把我和哥哥锁在屋中,我们就经常扑在窗口,看着外面的景色。”再往前走,距杨家弄口不远,便是余华工作过的牙联诊所,当年余华在诊所二楼的窗口望着下面来来往往往的人群,暗暗下定走文学创作之路,他果然成功了,成功永远属于有心人。是的,人应该有所追求,我今天仍然能坚持读书、写作,没有其它功利,只为爱好,只为自己的业余生活过得更充实。 住在虹桥弄的胡震亨官至知州,他不恋仕途,辞职回家读书做文章,编纂的《唐音统签》是中国古代私人纂辑的一部最大的唐五代诗歌总集,成为后来《全唐诗》900卷编纂的底本之一。
武原镇仍然保持古时的水系,城中河贯彻东西,古护城河至今保存完好,河上横跨着一座座桥梁。桥与弄相连,桥将弄贯通。这些桥虽几次重建,但都保留着原始的古老桥名,东门吊桥、西门吊桥、南门桥、北门桥、大虹桥、小虹桥,大栅桥、小栅桥,新桥、广福桥。2013年,我通过走访并查找史料,把这些桥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收进了我以海盐古桥为主题的《跨越》一书。
我和岁月一起在这些弄里转悠、漫步,目堵着一条条弄的变迁。
如今,一些弄在旧城改造中消失,一些弄保留了下来。而保留下来的弄也有了新模样。
2005年大营弄改造,连同周围的其它小弄一起改造为武原镇文化中心:张元济图书馆、张乐平纪念馆、海盐县博物馆、新华书店比邻相望,中间是文化广场。博物馆刚开放时,我时常去光顾,后来,我萌生了把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写出来的想法。我采访了当时还健在的当年发掘、收集那些文物的老先生,去文物出土遗址点踏勘,坐在张元济图书馆查资料……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天完成了《穿越》一书。有外地的文友来海盐,我都要带他们去博物馆走一走,让他们感受海盐悠久的历史文化。大营弄的另一部分改成仿古的商业街。古色古香的建筑,老石板铺的路,每当传统节日,我都要去那里走一走,回想我刚来到武原时的味道。董家弄已改建成步行商业街,两边店铺林立,去那里走一走,吃、穿、用、玩应有尽有。
随着城区的扩展,一些弄不断向两端延伸,长度已经是我来时的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一些弄也改了名字,百尺弄改为百尺路、新桥弄改为新桥路,这两条弄随着城镇建设几次改造几次拓展,现在已经成为六车道外加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大街,成了武原镇南北的主要通道。
有朋友问我,武原镇的中心在那里,我一时语塞,因为这几年武原镇变化很快,当初我从广福桥头搬到现在住的新房子里,四周还是种满庄稼的农田和民房,而现在四周已是高楼林立,大剧院、体育馆像两个时代的小巨人隔路相望,武原镇的东南西北中都建起了新的居民小区,配套有大的商场、学校和医院。
我为自己生活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武原小镇感到自豪,也为小镇快速发展的步伐而欣慰。如今我已退休赋闲在家,除了给儿孙们买菜煮饭外,另一个乐趣就是翻看有关小镇弄里的历史故事,写一些小文章登在当地的报纸上。武原这座小城,让我的生活过得既恬静又充实,它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可分离。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