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使阅读教学散发出浓浓的)

课改时至今日,正向纵深发展,然而在注重“语言运用”,关注“表达方法”的今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滑进“就语言而论语言”的工具性泥潭,并套上机械训练的架子,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五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五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使阅读教学散发出浓浓的)

五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

课改时至今日,正向纵深发展,然而在注重“语言运用”,关注“表达方法”的今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滑进“就语言而论语言”的工具性泥潭,并套上机械训练的架子。

学一篇课文,当然要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但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讲,其着眼点应当放在领悟语言表达形式上。“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没有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品味、领悟,这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由于对语言运用的理解偏差,在引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形式上,存在着以下几种误解:

1.得意忘言

语文教学中常常只关注文本内容,忽视对语言表达形式的领悟。我们知道:阅读教学要遵从“语言—内容—语言”的原则,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不光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理解内容,同时还要让学生领悟思想内容是怎样借助语言表达出来的。“理解内容”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领悟表达方法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

2.机械训练

把原本有特色的“表达方式”视为语文知识,枯燥地进行条分缕析、抽丝去茧,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知识训练课,让抽象的理性认识取代了生动具体的感性体悟,味同嚼蜡。《语文课程标准》在有关阅读教学的要求上,用的是“感受”“体会”“揣摩”“领悟”等词语,强调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表达方法”,注重的是学生领悟的过程。

3.无目的地为读而“读”

领悟表达方法的主要途径是多读,而且在语文课上要有琅琅的读书声,多读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但是在一些课上,一味地让学生傻读、死读,这样低效的读是不会悟出语句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是不会悟出文章这样写好在哪里,更不会领悟出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的!

我们知道:汉语言是表意文字,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形象性,“形意结合”是汉字的一大特点。形象是“言”与“意”的中介,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忽视对语言形象的还原、创设和激活,那么学生学的语言便是僵化的、干瘪的、枯燥的;那么学生的理解就是抽去形象信息的、缺乏生命体验与心灵沟通的理解。

因此,除了“读”这种基本途径以外,唤起和想象语言文字的形象、体会语言文字的情感是领悟语言表达形式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形象的激活中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语言的准确、生动、含蓄等),领悟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领悟文章的结构,领悟文章的意境,这样才能把“表达方法”这一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言语读写技能。

一、在品词中咀嚼

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其实,每一个汉字都有浸润着丰富的表象,承载着文化的内涵。教学中不应是理性、枯燥地去分析词条的意思,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词的细微差别,体味作者用词的讲究,推敲字词的精妙,感知词语的鲜明形象,这样才能达到“字词是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感”的目的。

一位老师在上老舍先生的《猫》一课时,对“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这句中对“蹭”一词的咀嚼玩味,开掘了词语丰富的内涵。

师:能说说“蹭”在文章中的意思吗?

生:是“摩擦”的意思。

师:那老舍先生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蹭”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体会其中的不同。

生1:我觉得要用“摩擦”的话,句子中的猫就没有可爱的那种感觉了。

生2:我也有这种感觉,就是猫好像不再温柔可亲了。

生3:我觉得“蹭”是一种轻轻的“摩擦”。因为如果擦得很重的话,老舍爷爷会不舒服的。

生4:我觉得“蹭”是一种温柔的“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猫蹭主人的腿,那是在向主人表示亲热呢。

师:大家看,猫这样轻轻地、温柔地、撒娇地蹭着老舍爷爷的腿,蹭出了什么呢?

生5:蹭出了可爱。猫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生6:蹭出了友谊。

生7:蹭出了顽皮。

生8:蹭出了它的天真活泼。

师:说得多精彩啊!同学们,一个“蹭”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画面。

一个简简单单的“蹭”字,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描写,在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领会下,竟然挖掘出如此丰富的内涵。本是一个平面的汉字,在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充满诗意的感悟下,它的内涵一下子就丰满起来了。

二、在赏句中涵泳

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指出:从表面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但实质上它是一种心灵的感觉。语感正是在言语的直接感染下,在内心呈现出一个感性的具体生活情景,在人的思维作用下,产生了美感效应。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两位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教法:第一个老师是这么上的:通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朱自清对时间流逝的伤痛?在一个大问题背景下品词析句,深挖细掘,最终学生的收获是:明白了“时光一去不复返,要爱惜时间”的大道理。这样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把学生放在一个纯读者的角度去枯燥地发现、提炼文中的教育意义,而对本文优美雅致的语言特色视而不见。

第二位老师认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不应仅仅是让学生懂得爱惜时间的道理,更应让学生体会到朱自清通过对“燕子”“杨柳”“水滴”“大海”“轻烟”等具体生活事物的比较来表达“自己没有珍惜时间的着急与无奈”这一语言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沉入语句的感性世界”,在体验、比较中品尝语言表达,真正为学生语言的发展埋下“语言的种子”。具体设计如下:

板块一:有人说朱自清的文字是富有情感的,是有温度的。读这样的一篇美文,你感觉到弥漫在文字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板块二: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种情绪表现得如此细腻呢?请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用哪些生活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

例举三处: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由熟识的燕子、杨柳、桃花引发联想,想到自己的青春却不能像这些自然现象那样去了再回。于是一连串追问,表达出作者心里的惋惜。)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针尖上一滴水”和“大海”,这两个鲜明的对比,把两者的差距形容透了。读着,不能不给人以“生命易失”之感,稍一疏忽,生命便要消失在时间的长流里。)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轻烟”与“薄雾”空虚飘忽,流露出作者对过去时光的不堪回首……)

板块三:作者对时间的描写真可谓是别出心裁,就像我们在上面读书心得交流中的三个重点句,你也能模仿着写出几句话来吗?练笔交流,师生评议。“字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第二位老师教学时紧扣重点语句进行赏析涵泳,通过对一些生活情景的体会,唤醒学生的语言生活,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这样的表述对于表达情绪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获得了对语言的审美感、意蕴感。这样,文章的语言表达对学生来说,不只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感染;不只是一种教师的分析,而是学生的自主领悟。

三、在悟段中想象

阅读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我们期望这样一种教学境界:当学生在看到一段语言文字的时候,他的头脑里能再现出丰富的图像;当学生眼前出现某一段丰富的图像时,他头脑当中能显现出相应的文字。而想象,就是丰富语言图像、再现作品内容的重要途径;通过想象,可以听到语言的声音,辨别语言的色彩,触摸语言的温度,掂量语言的分量。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二泉映月》中的一个语段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做法: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同学们,阿炳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心灵走进阿炳的那个时代,走进阿炳的生活。也许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因为他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也许他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写下来。

生1: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纷飞中,拿着胡琴在街上卖艺,当他不小心撞到小摊时,即使他说了“对不起”,摊主也不肯放过他,把他一天辛苦赚来的钱全部都拿走了。

生2: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虽然说了“对不起”,可还是被人毒打了一顿。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帮助他,只是在一旁讥笑他。

师: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起读——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王崧舟老师让学生围绕“坎坷”来想象画面,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变成丰富的图像,从而真切感受阿炳的坎坷生活,这时学生头脑中产生的图像是有生命的。然后再让孩子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用朗读展示对语言的领会。可谓:即获得了语言,又得到了精神的滋养。

四、在谋篇中比较

“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如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是需要在小学高年级初步领悟的。

如:《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在“情景交融”的写法上很有特点。整篇文章有多处写到“月光”,在月光下父子俩因捕捞鲈鱼的时间未到而要不要放掉鱼的一番对话尤为感人。根据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我在教学设计上大胆突破,从寻找“如水的月光”入手,体会在月光下钓鱼的过程中作者前后不同的心情,然后借月光写孩子放鱼时的心情。我的做法如下:

1.(出示)“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请你在文中找到描写月光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读出美丽的感觉来。

2.在这样的夜晚,留给作者永久回忆的仅仅是美丽的月光吗?透过这月光,你感受到了什么?读课文,去寻找这月光下的心情。

(板书:高兴、得意、激动、惊喜、喜出望外……委屈、难受、恋恋不舍、沮丧、遗憾……)

3.同样是月光,为何“我”的心情却不一样呢?品味“我”钓到鱼的快乐和放掉鱼的无奈。

4.在皎洁的月光下,只有父亲与孩子的情感在流淌着。在父亲不容争辩的目光下,(出示)“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此时此刻,你明白孩子的心情了吗?

5.是啊,所以这一切,只有皎洁的月光见证了。你能像作者一样,借助月光来表达孩子此时的心情吗?

写话: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此时,月光似乎_________。

6.同学们,你们把这样意味深长的目光,这样复杂的心情,都融入在了一段悠悠的月光中,这就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但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找到最恰当的切入点。切入点怎么找?这就要教师去思考:应该提出什么“主问题”来拉动语言材料?从哪个地方切入可以触动学生的情思?本课设计从“月光”切入,凭借“月光”这种语言现象,以“寻找月光—体会月光下的心情—借月光抒发心情”的流程巧妙设置问题,提出任务,进而对整篇文章进行感悟,水到渠成地领会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课堂充满了“语文味儿”。

一般来讲,文章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标题、文眼、警句、重点段、过渡段,文章的思路、线索,所记述的事物的特点、事件发展的高潮、人物言行的闪光点等精彩部分,以及教材的突出特点,都是激活语言形象的关键所在,这都是引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形式的着力点。

来源:语文报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