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学生制服(图像史从和服到洋装)

日本古代学生制服(图像史从和服到洋装)(1)

曾有日本人这样形容学生制服的魅力:“任何人都有过学生时代,一旦逝去就永不复返。所以成年人才会羡慕学生这一身份,学生们也认识到自己正值青春年华。制服正是持有这一身份所必需的物件,也因此显得有魅力。”制服不仅是学生时代的象征,还包含了一种对于校园的归属感。这两个标记,也成为了学校制服的主要特色。

19世纪80-90年代,日本高等学府的女学生制服,经历了一次从“日式服装”到“洋装”再到“抵制洋装”的变迁。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又是什么?今天,小玉和你聊这个问题。

各类女子高校的“制服洋化”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提出了两个重大课题:制定宪法和修改条约。而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女士洋装风潮,与此密切相关。这一风潮,也席卷了日本各类女子高校。不过,对于“制服洋化”的态度,不同高校却不尽相同。

  • “师范类”学校

日本古代学生制服(图像史从和服到洋装)(2)

1886年7月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女子部毕业合影,洋装

日本古代学生制服(图像史从和服到洋装)(3)

1893年3月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合影,洋装

在“制服洋化”态度上,最为坚决和彻底的,应该算作日本的各大师范类院校与师范专业的女子部:1886年冬季开始,高等师范学校女子部出台了明文规定:“本校女生一律着洋服。禁止佩戴丝绸、蕾丝、金银或宝石类饰物。”到了第二年,女生都穿上了洋装制服,有些还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进行自制。而1888年开始,普通师范类学校的女子学部,也开始在政府下达的训令下,落实洋装制服问题,制服的费用由地方税收负担。这在当时一些非常传统的地区,女生们穿着区别于和服的洋装制服,常常引来围观者的戏谑眼光,甚至还会被骂“国贼”。可见,当时的制服洋化虽然在师范类学校普及力度很大,但个别地方也有着强烈反感。

日本古代学生制服(图像史从和服到洋装)(4)

1893年7月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合影,和服

制服洋化的风潮,在1893年迅速转衰,出现了明显的废止趋势:1891年,福岛县普通师范学校女子部率先开始全面取消洋服制度;到了1893年,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女子部的毕业生们,也集体换下了洋装毕业服改穿和服。当时还有女学生这样形容:“日本女子教育受到了西洋的强烈影响,正当有心之人担忧未来的日本国民精神之际…文部省的教育方针也焕然一新:彻底废除洋式、改为日式,将妇德涵养规定为女子教育的重心,师范教育也变得更为适合县内的实际情况,增进学生对地方产业的知识与兴趣,在宿舍内养蚕的时代到来了。”

  • 官立女子学校

日本古代学生制服(图像史从和服到洋装)(5)

1888年东京高等女校毕业合影,洋装与和服混搭

相对于师范类学校对于女生洋装制服的统一规定,以东京高等女校为代表的日本官立女校,对制服洋化的态度却非常暧昧:大概一半穿洋服,一半穿和服,也没有特殊着装规定。各个家庭的女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选择。那些出身中上层家庭的女孩子,她们愿意穿着穿着高价洋装。不过这也只是一少部分人才能具备的条件,用来体验欧美生活方式而已。由于本来在制服洋化大潮中也并没有干涉过多,因此在反对洋装制服浪潮来临的时候,东京女高这类官立女校,也就没有很明确的抵制行为。穿着洋化制服是家庭的个人行为,受到社会舆论和流行趋势的影响,比政策更大。

  • 基督教义女子学校

日本古代学生制服(图像史从和服到洋装)(6)

1887年新荣女子学校毕业合影,洋装和袴混搭

对于一些基督教义女校,日本的洋装风潮与其对这些女生来说是追赶潮流和时尚,不如说是一种迫于所需,这与她们的学校性质有关,也和她们的习惯有关——这些女孩认为日式盘发非常浪费时间,自己也并不熟悉,于是借着制服洋化正好束起发来。因此,19世纪80年代的基督教义女校流行气洋装以及和服与皮鞋、束发、帽子搭配在一起的服装款式。到了80年代末,出现了穿日式袴的女学生与穿洋制服的混搭。到了90年代,因为基督教义女校面临天皇制国家主义的潮流,导致了她们也陷入了被排斥的境地。于是学校为了防御和保护自己在舆论上不太过引人注目,便取消了对洋服的规定。

“制服洋化”一波三折背后的原因

可以说,在19世纪80-90年代,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女生制服洋化席卷了日本各大高校,又迅速走向消亡。小小的制服更迭背后,有怎样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

  • 女生制服洋化,是日本“现代化”工具

日本古代学生制服(图像史从和服到洋装)(7)

之前小玉和大家提到了,制定宪法和修改条约影响了日本女士洋装的出现与流行。到了80年代,“欧化政策”全面在日本推广,学生制服属于社交礼仪和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展示了日本的西化程度,更是彰显现代化文明形象的窗口。最早的洋装推行,是从宫廷和上层开始的。日本的皇后在1886年第一次穿上洋服,这等风潮也开始向下兼容,各高校的女生们便开始纷纷效仿。

  • 各校之间对制服洋化态度不同,源于培养目标的差异

日本古代学生制服(图像史从和服到洋装)(8)

五国人民宴会图

在制服洋化进程中,可以明显看到,师范类学校与东京女高这等日本官立女校政策和态度区别很大,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两所高校的机构性质,它们培养的女生出身和目标不同:

师范学校旨在培养和向社会输出女教师,以换取毕业后的工作。这期间学校会为她们支付学费和提供衣食。也就是说,在师范院校,学生制服属于学校管理的范畴。此外,女教师是为数不多的妇女公共职业之一,在校期间的学生制服和工作后的制服,属于国家公共领域的服装,自然要严格根据国家政策倾向制定。在日本的现代化期间,统一规定身着洋服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但东京女高的培养要求则完全相反,她们出身通常为中上层,在未来家庭中会担当妻子或母亲的角色。因此包括制服在内的费用,需要学生本人的家庭自行承担。要求高等女子学校学生实现女性角色的家庭属于各自的私人领域,因此学生是否穿戴与公共领域相关的洋服,也就不能做统一规范了。

  • 抵制洋服,与欧化政策和男性批判有关

日本古代学生制服(图像史从和服到洋装)(9)

在鹿鸣馆跳交际舞的明治时代的高官及亲眷

洋服的兴起,与日本的欧化政策密切相关,当时日本决定仿照西方的办法来办事,于是“鹿鸣馆”成了一个标志性地点。在70、80年代,这里夜夜笙歌,大臣们穿着燕尾服,与他们的妻子一起在派对中跳着交际舞、吃着牛排喝着啤酒,一副西洋人的做派。传统生活方式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导致了全新服装文化的诞生,但是,大约在二十年后,鹿鸣馆时代被称为极端欧化主义的反动时期,人们又开始提倡国粹,社会潮流转向复古,于是服饰界和教育界的洋服热开始逐渐衰落。

除了政策的影响,社会对女性洋装和女生制服也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源于社会上男性持有的女性观:女生洋装制服带有启蒙性质,在男尊女卑的日本传统社会里,女性的“怪风异俗”往往被男尊女卑的阶级视为对正当社会秩序的根本批判,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19世纪90年代初教育政策的变化,加强和促进了这些社会意识。“本校女子教育起源于风俗教化,严格贯彻教育敕诏之宗旨。为取得实效,本校将信乾坤德、秉阴阳行,遵循女子本性。”因此对制服洋化的抵制,也释放了日本要回归传统女德的信号。这是一个文化冲突变动中,必然会产生的激进与保守交替状态,洋服正是一个显性表现。

结语

日本古代学生制服(图像史从和服到洋装)(10)

林语堂先生曾说:“男士的演讲应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当然这是针对那些漫无边际、不及其意的演讲而说的,如果单指女人的穿戴而言,就有失偏颇。”女性的穿戴,不要说裙子长短,就是穿什么、怎么穿、什么时候穿,都讲究得很。

学生制服,表现了国家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影响。在19世纪80-90年代,这种制服洋化正是日本“从上而下”现代化的外在表现。所以,一件衣服,从来不止好不好看那么简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