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经典故事汇(把讲故事变成一种艺术)
今年是“上海故事汇”创办十周年,“上海故事汇”于2012年4月29日正式开讲,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共同策划创办,由《上海故事》杂志社承办。开讲十年,近悦远来,老少咸宜,听众累计达十万人次,曾荣获2012年度上海市群文活动优秀项目奖和2014年度上海市公共文化创新项目奖。
前不久,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了一期特别节目“庆祝上海故事汇开讲十周年”。那么,走过十周年的“上海故事汇”如何越办越好,积极应对转型,把讲故事变成艺术形式?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到国家一级文学编辑、上海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曲艺家、故事家葛明铭老师,请他就此话题进行分享。
Q 新闻晨报·周到:当初创办“上海故事汇”的初衷是什么?在10年前,这种文艺表演形式是不是算比较新颖的?
A 葛明铭:讲故事是人类最古老、原始的艺术表达和教化方式,听故事是先民们最简朴的文化享受,千百年来延绵不断,但基本局限于家庭和族群的范围。有组织地大规模进行故事编创、讲述、聆听,成为一个群众性文化活动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成为宣扬新风尚、新事物的一个群众文化载体,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讲故事的活动相对沉寂。
我1987年在电台创办《滑稽王小毛》节目以后,把许多故事作者吸收到广播小品的创作队伍中来,后来又创办了《双周故事会》,目标是打造成和《星期广播音乐会》《星期戏曲广播会》齐名的新的广播品牌,遗憾的是2012年我因为退休而不再参与节目制作。
而当时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建新馆之后则非常需要有一个群众性的文化品牌来吸引市民,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我运用了《双周故事会》的理念、模式和经验在市群艺馆、市民协、《上海故事》杂志的支持下,搭建成“上海故事汇”活动平台,于2012年4月29日正式开讲。
Q 新闻晨报·周到:“上海故事汇”每次90分钟,怎么串起这一个半小时的愉快时光?
A 葛明铭:我在电台工作时,第一职业是编辑,创办了《滑稽王小毛》后又干起了第二职业:主持人,我主持的《王小毛信箱》成为《滑稽王小毛》这一品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深知主持人对塑造文化品牌形象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上海故事汇”也釆用了主持人领衔的运作方式,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运作方式是十分成功的。
通常短篇故事的讲演时间是在15分钟左右,一场90分钟的故事会则需要6位故事家讲6个故事才能撑满。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经济成本以及故事作品的存量和增量能否支撑一年24场的演出。主持人领衔制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安排每场只讲三个故事,同时我设置了三个主持人栏目,和故事讲演间隔交叉。第一个是“时事脱口秀”、第二个叫“沪语微朗读”、第三个叫“猜猜上海话”,这三个栏目的时长,甚至超过了三个故事的时间,既撑滿了90分钟,甚至120分钟,又使整场故事会变得灵动、轻松、活泼起来,这三个栏目都能和观众交流互动,参与互动还有机会得奖,使故事汇的气氛一直保持热烈欢快。
当然,这样的安排对主持人要求很高,要有大量前期的案头准备工作和现场把控节奏、调节气氛、即兴发挥的功力,当然对于有二十五年主持人经历的我来说,还是能够应对的。
Q 新闻晨报·周到:我们看到“上海故事汇”云集了一批故事家,故事家究竟是干什么的?讲故事是不是一种曲艺表演形式?
A 葛明铭:很多人问“故事是属于什么样的文艺样式?”当先民们在山洞里围着火堆用简单的语言讲故事时,它只是一种原始的民间文化呈现,它甚至还完全谈不上是一样艺术,直到故事讲述者逐渐增加了语气、表情、动作,懂得使用人物刻画和悬念等,故事才有了艺术的萌芽,直至今天登上舞台的讲故事,运用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塑造,一人多角色,叙述和人物之间的“跳进跳出”等,已经基本上基备了中国曲艺表演的手段,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艺术种类,成为曲艺门类中的一个曲种。但是,和巳经职业化的其它曲艺曲种相比,至今还没有职业化的讲故事方式,在艺术表现上仍然有非常大的空间去探索和提升。而“上海故事汇”则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具有先锋意义的实践。
Q 新闻晨报·周到:2013年9月,你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曾表示“我想把它做成一个上海文化生活的品牌,让它的知名度更大,并且做得持久。”那么,像上海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讲故事是否仍然有听众?
A 葛明铭:十年前,我们刚开办“上海故事汇”时,确实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上海是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又是一个历史不算悠久的地方,民间文化的土壤并不深厚,你们的故事汇会有人来听吗?在你们之前也有过一些故事讲演活动,但往往既不固定也不能坚持长久,你们的故事活动能持续多久。当时有人做了最乐观的预测是“最多办三年”,而最悲观的预测是“只能办一年”。
现在十年过去,我们已经在市群艺馆开讲了223场,以及120多场本市和外省市的巡讲,观众人次达10万之多,有什么秘诀?就是四个字“新、近、亲、精”,新,故事题材新,故事表现形式新,故事讲演者不断有人辈出;近,故事内容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观众感觉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一样;亲,故事家和观众之间的关系亲密,象家人一样,没有距离感;精,故事家以自己精湛的讲演使观众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这个四字诀大概就是“上海故事汇”十年来经久不衰的宝典。
Q 新闻晨报·周到:这十年当中,故事表演形式有没有进行变化?“故事汇”后面有没有考虑做内容上的创新?
A 葛明铭:这十年中,我们已经对故事讲演作了很多创新和探索,今天的故事讲演已经从过去的田头,灶头,炕头中走出来,向过去致敬,向未来前行,我们从一人一口,发展出双人讲演,又从双人讲演发展出多人故事剧;我们从纯语言的故事,发展出多媒体音效故事,把画面、音乐、声效、舞台灯光和故事讲演结合,让故事可听可视,成为一门综合艺术。
另外,我们现在还引进一些戏曲、曲艺元素,邀请评话演员、滑稽演员、说唱演员、话剧演员来故事汇舞台上讲故事,让故事讲演风格精彩纷呈;当然在内容上,也有很多空间可以让我们去探索,比如城市老建筑的故事,城市地名背后的故事等,都可以做。总之,只要有利于“上海故事汇”讲得更精彩的设想和建议,我们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相信下一个十年的“上海故事汇”一定会行稳致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