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立秋前一日览镜唐)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 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立秋前一日览镜唐)(1)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格式】五言绝句

【名句】

【基调】借景抒情(悲)

【年龄】不详

【译文】

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仕途生涯都反映在这镜中。明天又是一个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只有花白如雪的两鬓,依旧要面对秋风。

【注释】

销:消除。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失意的即兴之作,既是悲秋,更是悲己。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诗的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用“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

“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更让人悲哀的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生涯在镜中”便是如此之感。但是如果能够“万事销身外”,也就是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也不乏是一种解脱。“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诗人在镜中看见自己花白如雪的两鬓,没有李白“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惊讶,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的意味。往事已成风,一切无法改变,那就让它留在镜中;而镜外的自己还要继续面对明天,那明天又该何去何从,却似乎有些茫然不是所错!何况时光无情,次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这种无望感,使诗人悲哀而淡漠,冷静而清醒,无限苦涩溢于言表。

附:李益简介

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立秋前一日览镜唐)(2)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李益是中唐时期有名的边塞诗人,与李贺齐名。他写的《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被当时广为传唱。但他的边塞诗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没有盛唐时期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江南曲》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前者写一思妇因丈夫是瞿塘商贾,“重利轻别离”,思妇心理描写的非常传神;后者写受降城上的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悠扬激起乡思悠长,读来令人同情感伤。李益擅长七言绝句,如《写情》、《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律体亦有名篇,如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代传诵的名句,如七律《同崔邠登鹳雀楼》、《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又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等均属佳作。

【负心人李益】

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记载了李益负心薄幸,辜负妓女霍小玉的故事。霍小玉原是一名娼妓,十六岁时遇到二十二岁的李益,于是她和李益约定:“妾始年十八,君才二十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霍小玉希望和李益一起相爱八年,之后任由李益选取名门闺秀为妻,自己出家为尼。但是,李益自授官郑县(今陕西华县)主簿之后,立即与高门卢氏女子成婚,并且躲避霍小玉不肯相见。霍小玉相思成疾而死。因此李益被贴上了“负心郎”的标签。

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同崔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汴河曲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行舟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写情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宿石邑山中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