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看过的高分电影主演(细数那些在银幕上)

在《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塔金总督是经典反派角色之一,他是帝国皇帝的忠诚爪牙,死星计划的主谋,可惜的是,饰演塔金总督的这位演员在1994年就离开了人世。然而在2017年上映的《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中,居然出现了这位已故演员的身影,这正是得益于幕后团队强大的CG特效技术。这位逝世超过20年的经典角色的"起死回生",令无数星战迷惊喜的大呼过瘾,也让这个角色成为迄今为止最为真实的CG人物角色。

利用银幕复活术令已故演员重现荧幕,显然不是《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的专利。早在1994年的电影《乌鸦》中,由于主角李小龙之子李国豪的意外离世,制作团队利用素材剪辑和替身表演,勉强完成了整部影片的制作,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制作背景,为这部影片增添了不少玄幻色彩,最后也拿到了较为可观的票房成绩,至少让片方赚回了本钱。

相比《乌鸦》,2015年上映的《速度与激情7》基于银幕复活术取得了更为出色的成绩。主演保罗·沃克的意外辞世给影片的拍摄进程蒙上了一层阴翳,但片方并没有因此修改剧本,而是利用强大的CG技术让保罗·沃克饰演的角色在电影中幸福的生活了下去,这一情节的设定让无数影迷泪奔,也成就了这部电影15亿的票房奇迹。观众的肯定,是对银幕复活术存在至今最好的嘉奖。

李国豪替身出演的剧照

对必须有李国豪正面特写的镜头,剧组采用的是电脑特效抠像的方式,将之前拍摄好的镜头中李国豪的影像抠出,与后续需要拍摄场景中的背景进行合成,细心的观众在此处可以看出影像存在抖动现象,这其实是后期合成的痕迹。如下图中所示,图左为早期拍摄的李国豪本人,图右为后期人物与背景合成的画面,两图分属两个场景,但人物影像一模一样。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高分电影主演(细数那些在银幕上)(1)

李国豪本人与抠像合成影像对比图

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仅是这样修修补补,就耗费资金800万美元,而且简单的三场戏用了五六百个小时才拍摄完成,好在影片最后赢得5000万票房,令片方不至血本无归。片中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穿帮镜头,让人不禁感叹传统银幕复活术背后的智慧。

2、奥黛丽·赫本

近年来,三维动画技术正在趋于成熟,制作软件的兼容性也越来越好,三维扫描技术的加入为银幕上角色的塑造开辟了全新的制作方法,它作为CG技术一次强有力的革新结点,为银幕复活术的实现提供了更坚实的技术后盾。它通过多台摄像机对人脸进行360度全方位扫描,在光学测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以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三至五秒内就可以得到角色人脸3D模型所需要的精准数字化信息。将信息导入三维制作软件中后,就可以对数字化的人物图像进行更精细的加工。

在CG大片竞相角逐奥斯卡奖项的背景下,其他影视行业也兴起了运用三维扫描技术的狂潮。相对电影来说,广告业更喜欢银幕复活术复活明星。2013年,一则"复活"了奥黛丽·赫本的Galaxy巧克力广告迅速走红,该广告由英国的Framestore特效公司负责制作,拍摄过程中选用了两个替身,一个替身拥有与赫本相似的18寸腰身,作为赫本的"肢体替身";另一个与赫本有相仿的面部小骨结构,作为"脸替"。在拍摄前期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对这名替身进行了大量的脸部扫描,以获取制作3D模型所需要的高分辨率纹理,这样的扫描过程包括一个FACS(脸部动作编码系统)流程,可以记录有可能发生的超过70种肌肉动作,如此才可达到复活术所需的面部精细程度。脸部扫描技术根据替身演员的数据为赫本的人物还原提供了一个大致模板。3D特效团队还要根据赫本的过往影像作品和照片素材建立出一个3D模型,还要对模型的每个角度进行细微调整,从而令面部与表情动作在动画制作过程中获得完美结合。

人体的皮肤纹理十分复杂,因此在进行模型的最终渲染时,制作团队选择一种全新的渲染工具——阿诺德(Arnold),它可以精确地模拟灯光的轨迹,并提供真实肌肤的柔软及透明质感,在此基础上还要借助此前对替身演员面部扫描的结果,利用纹理数据进行渲染处理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高分电影主演(细数那些在银幕上)(2)

左为赫本"身替",右为赫本"脸替"

可想而知,在这则"复活"奥黛丽·赫本的广告中,倘若只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和三维动画制作技术,需要将3D模型与实拍动作逐帧对应,同时配合面部表情的逐帧处理,除了渲染成果相对僵硬以外,这在工程量上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而正是得益于动作捕捉,尤其是面部表情捕捉技术的兴起,才实现了3D模型面部表情的更多细节,也让银幕复活术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接下来我们将以《速度与激情7》和《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为例对此进行技术总结。

3、保罗·沃克

面部表情捕捉技术是动作捕捉技术的一部分,它需要通过动作捕捉设备对表演者的面部表情数据进行识别和处理,然后将面部表情的数字化信息与3D模型进行捆绑,从而令三维角色产生与实拍相同的逼真表情。

2015年上映的《速度与激情7》在拍摄期间,主演保罗·沃克因车祸不幸丧生。为了实现保罗在影片中生命的延续,环球影业找了彼得·杰克逊的视觉特效公司维塔数码(Weta Digital)进行特效制作,并借助了四名替身,其中有两名是保罗的两个弟弟。二弟卡勒伯·沃克身形与其相似,包揽了剩余的动作戏;三弟科迪·沃克面貌与其相似,作为保罗的"脸部替身"。在拍摄前期,制作人员先收集了保罗过往拍摄过的所有影像资料,为他的肢体和面部表情集合了一个影像数据库,从而制作出保罗的3D模型。科迪·沃克作为面部替身,需要在脸上贴满表情捕捉荧光点,令这些面部的荧光点与3D模型的相对应部位进行匹配,然后利用光学式捕捉技术。演员表演时,利用了七架摄影机对其面部的荧光点进行监视(即摄影机追踪技术),计算机可以根据摄影机反馈的数据计算出演员五官各个部位在三维空间内的坐标信息,将这些信息导入进三维动画制作软件之后,就可以让保罗的3D模型做出与替身演员相同的表情。当然,对保罗面部表情"复刻"的相似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替身对保罗本人的行为学习。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就一直以"向保罗·沃克致敬的缅怀之作"作为噱头,最终取得了令人惊讶的15亿票房,无疑也是对银幕复活术一次强有力的肯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高分电影主演(细数那些在银幕上)(3)

作为"脸替"的科迪·沃克(上)、科迪(左)与保罗(右)对比照

4、塔金总督与莱娅公主

同样将面部表情捕捉技术作为复活术主心骨的还有2017年上映的《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这部电影中对演员彼得·库欣的复活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昂贵的CG人物重塑。工业光魔接下了此次特效任务的重担,同样是借助《本杰明·巴顿奇事》中脸部资料库的思路,通过提取演员过往影像资料中的面部特征建立了面部表情库,用于制作3D模型。与《速度与激情7》不同的是,本部电影中塔金总督的角色戏份十分吃重,且多有演员的面部特写,因此对替身演员表演和3D模型的要求更高更细致。剧组特地请来了身材相貌都非常接近彼得的英国演员Guy Henry作为替身演出,他反复观察塔金总督的角色演出,完全模仿彼得的表情和表演方式在蓝幕前表演。当他戴上动态捕捉系统后,表情和动作即可直接与三维制作软件中的3D模型相匹配。而后只需抠除替身演员的头部图像,换上制作好的彼得的头部3D模型即可达到最终效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高分电影主演(细数那些在银幕上)(4)

戴上动作捕捉系统的替身演员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高分电影主演(细数那些在银幕上)(5)

CG版塔金总督与真人的对比图

对于类似《速度与激情》以及《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来说,一个系列的影片可能贯穿了观众生命中的几年甚至几十年,积累了无数铁粉。在铁粉心中,原剧作中一个重要角色的变动带来的心理冲击是非常大的,这种时刻令逝世演员在银幕上复活就成为了观众心中的暖心之举。在《侠盗一号》影片的末尾,利用同样的银幕复活术,实现了和40年前的《星球大战4:新希望》里一模一样的年轻莱娅公主的"复活"。这一场面令无数星战迷泪奔和震惊,对于他们来说,银幕复活术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和情怀上的抚慰已经远远超过对剧情推动的需要。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高分电影主演(细数那些在银幕上)(6)

《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莱娅公主剧照

尽管就目前来说,"复活"一个电影角色或者一位电影明星在技术上已经日臻成熟,但这一做法依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其一,昂贵的电影技术成本。支撑起银幕复活术的CG技术究竟需要多高的成本?早在2000年的《角斗士》中,还原影片中奴隶主这个角色时,短短两分钟的复活影像,就耗费了高达320万美元的成本。而且在这部影片的银幕复活过程中,为降低难度,被复活影像"换头"的替身要么身处阴影,要么出现在远景中。而在《速度与激情7》中,复活保罗·沃克的成本最后被追加到5000万美元。倘若没有把握拿到优异的票房成绩,这样的冒险很容易血本无归。动作捕捉技术的专业设备造价不菲,而且相比3D扫描,更耗费财力的是后期三维模型制作,制作过程中需要十分强大的设备来运行制作软件,渲染过程中,先进的渲染设备更是直接影响最终成果,再加上专业的人才资源成本,银幕复活术基本是小成本电影无力企及的技术。

其二,背离艺术创作初衷的风险。采用银幕复活术进行角色复活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不得已的举措,有一些导演宁可更改剧本也不愿意尝试CG的技术创造。在《饥饿游戏3:嘲笑鸟》的摄制阶段,演员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意外身亡,导演弗朗西斯·劳伦斯选择了大改剧本,而不是用先进的银幕复活术进行提升改造,他给出的理由是"用什么技术都不可能再现他的演技,那会是场灾难"。的确,随着银幕复活术的一步步发展,我们不得不担心这样一种情况,未来的电影银幕是否会被那些优秀的"已故明星"所占据?如此以来,长江后浪难以推动前浪,电影行业是否还会有动力培养新人?毕竟,计算机语言中0和1的组合无法模拟细腻的情感和人性思维。倘若失去了人性的表达,充斥着CG角色的电影岂不是背离了影视作品艺术表达的初衷?

其三、技术瓶颈与美学障碍。从技术层面考虑,制作一张人脸要比制作一张精致的怪兽脸更为复杂,原因在于人类细腻的毛发、毛孔、血色、皮肤纹理等渲染起来有相当高的难度;而且,人类对于同类的认知程度远远高于对其他物种的,一个表情牵动肌肉的小错误、一次不自然的眨眼、一次不流畅的头发晃动都可能被观众辨别出CG痕迹。除此之外,对已故演员的重塑难度又加大一层,尽管影片拍摄过程中已经尽量选取与原演员身形面貌相近的替身演员,但已经看过原演员表演的观众将二者进行仔细对比还是可以看出细微差别,这样的瑕疵在现如今的技术水平下还是无法做到完美规避。

在替身的选取方面也有着难以攻克的缺陷,需要选取与已故演员身形相近的演员,并且该替身演员还要善于模仿原演员的表情和表演方式,无疑也会抑制替身演员本身的自然发挥,这又缩小了演员的阵容,一旦制作稍微复杂一点,综合多方因素很难做到毫无破绽。相比动作戏,在情感戏的表达情景中,3D模型无法做到真人演员的细腻和真实。或许有一天CG技术可以创造出完美无瑕的人物影像,但这一点也同样令人恐惧。

对于一部优秀的电影而言,技术是成功的关键,但故事和人物表达才是核心。相信在今后的影视创作中,银幕复活术会更好的站在一个锦上添花的位置上,服务于一部影片的整体艺术效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