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邹忌真的是良相吗(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那不是2米66去了?

读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同学,还记得其中有一句形容邹忌美貌和身材的话是"邹忌修八尺有余"么?按照现今的尺度来算,一尺是33.33cm,八尺就是2.66m,就这身高还有余,王祖蓝已经哭晕在厕所。

历史上的邹忌真的是良相吗(邹忌修八尺有余)(1)

截止2018年7月,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高的人是罗伯特·潘兴·瓦德罗(1918-1940,已故),身高2.72m,这么说来邹忌相比较起来也不遑多让?非也非也,且听我慢慢道来。

1、 "给,这是你的尺"

"不,这不是我的,这是你的尺"

首先,尺是一种长度单位,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久远了。山东东汉武梁祠石室留有"伏羲氏手执矩,女娲氏手执规"的塑像,其中伏羲老太爷手里拿的矩,就是最早尺的雏形。在用身外之物测量长度之前,淳朴可爱的古代人民更加习惯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尺子来用,毕竟就地取材用起来方便。《大戴礼•王言》中说:"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意思就是用手指、手肘、手臂的长度来作为寸、尺、寻的计量单位。

历史上的邹忌真的是良相吗(邹忌修八尺有余)(2)

不过究竟用谁的手、什么角度张开,就真是众说纷纭。以尺为例,有的人认为古人以一拃(zhǎ)为一尺,所谓一拃就是伸开右手,张开拇指与食指后其间的距离。也有的人说伸出右手,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弯曲,张开拇指和小指,其间的距离为一拃,一拃为一尺。

根据现存文物和考古学家们的测算,同样是尺,不同年代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

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北朝,一尺约25.8cm,这个朝代国家多的数不过来,只能取个平均数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一尺合今31.1cm

历史上的邹忌真的是良相吗(邹忌修八尺有余)(3)

战国时,一尺是现在的22.12cm左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身长八尺也就是178cm,这个身高放在古代,实打实的美男子呢。

不止不同年代尺的长度不一,就算同个年代,不同地区、国家的长度也不一样。像大帅哥邹忌所在的战国时代,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七个主要诸侯国,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战国七雄,再加上其他小国诸如中山国、宋国等,那就更多了。按照这种混乱的长度单位,我们想象一下,古时候的小明和小红相亲之前互通信息、想造个混血娃,按照当地度量单位都说是身高六尺,结果洞房花烛夜第一次见面足足差了20cm,那不是很尴尬?率先意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性的国家领导人是我们的霸道总裁嬴政大帝,没错,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就是嬴政大帝和他统一度量衡的故事。

2、 谁来翻译翻译,什么叫做TM的尺?

计量长短的用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统称之为度量衡。统一度量衡到底有多重要?嬴政大帝上台后第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颁布了法令统一度量衡。

历史上的邹忌真的是良相吗(邹忌修八尺有余)(4)

当然统一度量衡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大家相亲择婿有统一的身高标准,而是为了测量田地长宽,好确定纳税比例。而直到嬴政大帝谢幕下台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10年,足足过了11年,才临了统一了全国货币。统一度量衡比统一货币的优先级更高,你说度量衡重要不重要。

撇开"量"和"衡",我们来说说"度",那么嬴政大帝法令中的尺到底是多少厘米、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要知道,我们并没有挖掘到秦朝尺子的文物。不过,我们有另外一个文物可以作为参考、来间接计算。那就是"商鞅方升"。商鞅方升是秦孝公十八年(前 344)颁发的标准量器,秦孝公是嬴政大帝的五世祖,估计为了纪念太上爷爷(我瞎猜的),就沿用了商鞅方升,并且在商鞅方升底部加刻了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继续做标准器使用。商鞅方升的边上有一段铭文"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即以 161/5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近年来经反复实测,得出此升容积为 202.15 立方厘米,将 161/5立方寸和 202.15 立方厘米进行换算,得出 1 立方寸=12.478 立方厘米,进而算出 1 尺=23.1 厘米,这个数值,既是商鞅时的度值,也是秦统一后的度值。看,学好数理化,果然走遍天下都不怕。

经过了漫漫上千年的发展,尺子逐渐有了不同的分类,按照形状划分有直尺、曲尺、三角尺等,按照材质划分有木尺、钢尺、塑料尺等,按照用途划分有明朝朱载堉《乐律全书·律学新说》记载的营造尺、裁衣尺和量地尺等,尺子的种类是多了,刻度却并没能统一起来。一直到了20世纪,终于在1955年10月12日,由美国、联邦德国等24个国家在巴黎成立了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Metrologie Legale-OIML),并签署了《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公约》,专门从事国际法制计量工作,这才有了现今英制和公制两种长度单位并存的局面,中国地区所用的尺更流通于国内地区,1尺=33.33cm。我们上学时候常用的那种小直尺,两侧一侧是公制最小单位是mm、一侧最小单位是英寸,换算关系是1英寸=2.54cm。

3、 大胆狂徒,吃我一尺!

除了用来作为长度测量工具的尺子外,还有其他有意思的"尺"。

比如说戒尺,丁福保老先生1922年所著《佛学大辞典》中对戒尺的描述是"两小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而稍大,把上者向下击之使鸣,专于受戒用之,故云戒尺",本来是一种法器,不过不知怎地就变成了读书先生拿来教训熊孩子的教鞭,难道是因为"读书不用功,长大去敲钟"?别看打在手心里火辣辣的疼,不少大文学家对这个滋味可是回味不已,比如鲁迅就很怀念寿镜吾老先生在三味书屋用戒尺打他手心的往事,郭沫若也经常怀念钻狗洞偷桃被老师用戒尺打掌心、经常午夜梦回"我要打十个"。

在红极一时的我吃西红柿小说《星辰变》,还有天蚕土豆小说《斗破苍穹》中,以及《一人之下》中,都提到一种兵器叫做"量天尺",单看名字、丈量天的长度的尺,那还不得牛x到银河系去了?根据这些小说的描述,量天尺耍起来"又如泰山压顶又如柳絮纷飞",果然是老少皆宜、糙汉子萌妹子都能用得了的大众兵器。据百度百科资料,量天尺外形类似于"剑",有柄,可手持,"剑身"部份类似于"铁尺",无锋无刃,在小说中多为古时捕快使用,由于捕快的职业要求是捉拿人犯而不能将之杀死,换句话说,是老实人用的兵器。

历史上的邹忌真的是良相吗(邹忌修八尺有余)(5)

4、 不要停,就这样一直尺下去

尺是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和"长度"密切相关的一个词语是"尺度",根据测量精度需要,匹配不同尺度的测量方法和长度单位。在国际标准的25级长度单位中,宏观层面,我们所熟知的光年只能排第四,最高级别是尧米Ym,1Ym=1×10^24m,而光年是1Ly=9.46×10^15m;微观层面,我们所熟知的纳米排倒数第七,最小的长度单位是幺米,1ym=1×10^(-24)m,是的,尧米和幺米的单位就只差了Y和y的大小写,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就是这么神奇。这种尺度的长度测量方法,早已经不是我们狭义概念上的"尺"所能应对的,而是有更多繁琐到变态的测量方法。

这么多层级的长度单位,当然是为了匹配需要而存在的。只要人类还存在、只要科学技术一直发展下去,广义概念上的"尺",就会一直存在下去。相较于只有科学家怪咖才会使用到的那么多奇奇怪怪的"尺",我们普通老百姓也有我们自己的玩法,比如手机上的各种尺类APP应用,得益于GPS定位精确程度的不断提升,已经可以做到不用带尺子就能测量长度,部分应用的精确程度甚至可以做到10cm以内。随着智能硬件精度的不断提升,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和尺有关的玩法,就让我们一起骑驴看唱本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