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中有趣的故事(三言二拍里一则荒唐故事)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月落星沉
在《三言二拍》小说中,“二拍”之首《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二卷,讲了一个有趣的荒唐故事。唐僖宗年间,江陵一个叫郭七郎的当地恶霸,有一次去京城长安收账,收了一大笔钱后他就有点飘,动了“花钱买官做”的歪主意。他一门心思认为,只要当了官,随便捞一捞就能千万百万、富甲一方,于是带着这个坚定的想法去尝试。
没想到这一买还真买到了,七郎摇身一变成了郭大刺史。但不料人算不如天算——他上任不久,先是赶上黄巢起义,江陵老家的财产被洗劫一空;然后他想着去刺史任上捞一把,却落得官职凭证丢失的下场,花钱买官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为了生存,只能在路上当了个艄公,苦哈哈撑船度日,成了当地笑话。
乍一看,这就是一个明朝小说家写的“唐朝买官”故事,实际上深究这个故事,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细节——郭大刺史去上任的遥远路程的“交通”问题,所透露出来的本质,是个关乎唐代国运的大事儿。
一、“江淮漕运”的重要作用
郭大刺史的家乡在江陵,他上任的地方也就是广西横州。或许很多读者细心阅读会疑惑:从长安到广西横州路途遥远,这郭大刺史怎么去上任啊,就算今天有高铁这样现代化的便利交通方式,这段也是不算近的行程。而唐朝年间的郭大刺史,又该怎么去呢?
这事儿是值得深究的。故事中描述郭七郎上任出发的行程,是先“无船上马,有路登舟”,然后是“一路行去,过了长沙,入湘江,次永州”。也就是从长安出发,坐船走,先回了江陵老家;然后又从江陵老家出发,还是坐船,一路进入湖南境内。虽然表面看似两地距离遥远,但通过水路,也就大大缩短行程时间。实际上,唐朝时期贯穿南北的这条“水路”,是唐代交通的真实写照,也和当时至关重要的“江淮漕运”有着密切联系。
自从隋炀帝以来,大运河的开凿成为朝代重点工程。唐朝也对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并凭着实力不断完善“水运交通网”。其中连接长安洛阳与江淮大地的“江淮漕运”,更是唐代运输网里的重中之重。
在唐朝前期,江淮漕运对于国计民生都有着重要意义。比如在武则天时代,漕运粮食被“勒送幽州,纳充军粮”,已经可以支援到东北战事。开元十五年秋,河北闹饥荒,江淮漕运北上运输的百万石粮食都用来赈灾,完全可以用来解决饥荒问题。
而到了盛唐年间,经过唐王朝的多次拓通和改革,曾开创天宝三年运粮400万石的唐代最高纪录,改革效果非常明显。这也就意味着,江淮漕运的运输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当然,在繁荣的盛唐时期,经济富足,不缺粮食,“江淮漕运”这条水运线路大多用来运输供宫廷消费的奢侈品。但到了中晚唐,随着北方经济各方面呈现衰颓趋势,南北方经济发展出现失衡,“江淮漕运”进一步发挥了它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盛唐时的交通枢纽,成功升级成了唐朝国运的“生命通道”。
二、交通枢纽升级成“生命通道”
中晚唐时期,大唐朝的繁荣开始走“下坡路”,经济发展相较于鼎盛时期而言,也呈现逐渐衰落的态势。尤其是到了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一声炮响,直接加速导致强盛的大唐分崩离析,内乱和战争导致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范围陷入战争灾区,北方粮食经济日益恶化,这就更加强化了南方粮食与经济发展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战争需要钱和粮食、军需品等,北方无法有效足量供给,更导致大唐高度依赖南方北上运输。
“屋漏偏逢连夜雨”,更巧的是,唐朝内部出现动乱,边界夷族也在蠢蠢欲动。长时间内,西北面临吐蕃回鹘威胁,常年囤积重兵,曾经“天下富出陇右”的河西走廊也丢了个精光。这无疑相当于断了“陆上丝绸之路”。此外,为护长安京都安全,周边从此还要囤积大量重兵,一下子多了许多张嘴要吃饭,北方粮食供应严重不足。面临这样严峻的问题,江淮漕运就大大派上用场,“南粮北调”从此兴起,一延续就是很多年,直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才下令停止漕运。
如此一来,江淮漕运随着其重要性被发掘,地位于国计民生方面也是一路扶摇直上。假如哪一年出点乱子,定都在北方的大唐就要喝西北风。尤其是赶上抗击吐蕃平定藩镇这类大事,都要靠江淮漕运来补血。所以到了中晚唐时代,唐王朝也挖空心思,努力增强江淮漕运的运输能力,甚至为了确保漕运顺利,还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进行了一系列事关漕运的政策改革。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刘晏的改革。在唐代宗广德二年,刘宴主持漕运工作。面临“安史之乱”余孽在北方地区割据称雄、西北财赋被边军消耗殆尽等一系列混乱局面,刘宴非常精准地意识到,时刻保障漕运的畅通,才是挽救唐王朝命运的关键所在。于是,在他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兼京兆尹并充度支、转运、盐铁、铸钱等使后,开始专门针对恢复南北运河交通、漕运制度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亲自调动组织人工修缮运河的关键段落——汴渠,以确保漕运畅通。之后又“以盐利为漕佣”,雇人运输漕粮,并调动官吏做好监督工作。此外,他还改进了裴耀卿的“分段运输法”,实行“分段组纲”,也就是根据不同河流的水力,进一步完善漕运。同时,他还对漕运船只进行编制,“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做好明确规定。此外,对运输工具也做了改良,根据不同运段的实际情况制作不同的漕船,并结合训练各具特色的船工水手。为了及时掌握各地经济信息,还特设“巡奏院”,由专门官员负责,信息细节都能掌握。最后,他还创立了漕运奖励制度,“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在漕运整体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改革完成后,当刘宴亲自押送第一批漕船抵达关中时,唐代宗派人在东渭桥欢庆迎接,这待遇跟萧何的级别都有一拼。
改革后的漕运制度是非常成功的,甚至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得到持续应用。唐德宗年间奉天之乱后,关中平原严重缺粮。也是多亏南方的钱粮经“江淮漕运”顺利抵达,才让唐王朝度过危机。可以说,大唐安史之乱后面的一百多年,完全是依靠“江淮漕运”这条交通网才得以支撑。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这么牛的交通网,为什么大唐还是亡国了呢?这就要问问顺着这条交通网上任的“郭大刺史”了。虽然说,这个故事是明朝人写的,但“花钱买官”这个事情,在晚唐不稀罕;在武则天时代后期,韦后与安乐公主等人助推“卖官鬻爵”已然出现苗头,到了后期更是又上一个高度。最终唐末出名的一次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可以说就是在腐败混乱官僚统治下民怨载道的真实反映。
在黄巢起义的终结里,发达的江淮漕运也没能幸免,随着唐朝国运一起腐化下去。由此可见,纵然再好的交通运输,再好的物流设计,也抵不过朝堂腐败的破坏力。“贪腐亡国”的真理,无疑在唐朝这条“生命通道”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资治通鉴》里一句“王业于是荡然”,道不尽的是大唐因腐败由盛转衰的深思与哀叹。
参考资料:《淮河水利简史》、高荣盛《唐代江淮漕运的历史考察》、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陈峰《试论唐宋时期漕运的沿革与变迁》、彭云鹤《明清漕运史》
拓展阅读:
《唐明皇》中香艳桥段源自一项“大唐硬汉运动”,今风靡欧美
蝗灾肆虐,天怒人怨,姚崇计上心头:有功归于上,有过归于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