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为什么用miniled(MiniLED大爆发获苹果和华为认可)
2022年,对于中国整个屏幕产业来说,是注定将被铭记的一年,因为三星将在今年正式退出LCD行业,这也意味着中韩关于LCD屏幕的争夺,落下帷幕。
中国“缺芯少屏”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国产屏幕巨变:MINI LED屏幕逆袭
实际上,早在2年前,三星就宣布,将完全退出LCD面板市场,后来由于LCD大火,三星才将这个计划搁浅。
有意思的是,人们对三星停产LCD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就是肯定中国LCD技术的,认为中国LCD产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在质量和价格上已经全面领先,三星没有任何的竞争力。
还有一种就是看低中国面板产业,他们认为三星停产LCD液晶面板,是为了将精力集中在OLED屏幕,一旦他们实现价格下降,中国LCD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甚至有投资者放出豪言:OLED价格下降之时,就是中国屏幕企业退市之日。
然而当普通人还在为中国屏幕行业担心时,一些国产厂家们对LCD信心十足,甚至将它玩出了花样,在几年的时间里,研制出Mini LED显示技术,并且将它推广到大屏电视上。
苹果的ipad、华为的电视机等国际大牌都搭载了Mini LED屏幕,而且是在高端领域上的布局。
这就很有意思了,以前大家都认为高端品牌将是OLED屏幕的天下,但是Mini LED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个共识,反而实现弯道超车。
那么问题来了:Mini LED到底是什么?它与LCD有什么关系?我们真的能实现弯道超车吗?
今天就来讲讲中国企业如何在LCD产业上“逆天改命"。
中国屏幕之殇:押错CRT,面板企业一蹶不振其实很多人担心中国屏幕走错路线,是有历史渊源的,中国企业曾全力押注CRT技术,结果一夜之间就被LCD取代,从此一蹶不振。
这件事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当时,中国彩色视机产量逐渐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生产大国,并且诞生了TCL、长虹、海信、创维等9大品牌,他们生产的彩电在欧洲、亚洲和美洲都很受欢迎。
尤其到了2002年左右,中国彩电行业开始进入巅峰期,不少企业对未来充满信心。
比如,TCL率先走出国门,开启国际并购的道路,海信立志出口额做到每年翻一倍,创维更是定下全球彩电第一的目标,可以说中国彩电企业的实力和信心都在不断地增强。
在这种氛围下,他们又将目标瞄向CRT屏幕,屏幕是中国彩电企业最大的一道门槛。
CRT显示器全称叫:阴极射线管,由电子枪和显示屏组成,通电时, 电子枪会发射出电子束,然后轰击在屏幕上,来显示图案。
在当时这是一项高科技产品、成本贵、技术门槛高,市场基本上都被欧美垄断。
垄断就意味着,我们要花高价去买,所以中国彩电企业都希望进军核心技术,拿下这块科技高地,于是一场CRT热就席卷了全国。
从2003年底开始,中国企业开始收购CRT相关生产线,河南安彩花了5000万美元,拿下美国康宁公司的9条玻壳线;彩虹集团花了6亿,收购日本日立超大屏幕CRT生产线、TCL也花巨额资金收购欧美老牌CRT彩电企业,布局国际化路线,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电视巨头也或多或少,布局了CRT生产线。
在国外企业全力发展LCD的时候,中国彩电企业几乎全面押注CRT技术,带来的也效果也非常明显,中国CRT显像管的份额越来越大,很快就成为全球的主要生产基地。
然而,正当他们准备在CRT上,重现彩电的辉煌时,CRT显示器却以光速的姿态迅速陨落,仅仅2-3年的时间,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LCD液晶显示器。
LCD的结构要简单的多,它只要在屏幕后面,搭载一个由光源和液晶层组成的背光摸,就可以做成一个屏幕,而且这些组件是扁平状,可以做到几厘米厚的平板显示器。
相比于CRT几十厘米的射线管,LCD屏幕做成的液晶电视,没有了大屁股,在美感和科技感上,完全是降维吊打CRT彩电。
在那个年代,谁家要是有一台液晶电视,那简直就是高端人士的代名词,所以CRT彩电,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成了被淘汰的技术。
这种情况和现在几乎完全一模一样,当国外全力发展OLED时,中国则加大LCD的布局,甚至接手了三星的产能。
所以很多人就担心中国押注的LCD会不会和当初CRT一样,快速的被OLED取代?
LCD与OLED的较量:谁取代谁?如果在2年前,市场上则更看重OLED
因为OLED相比于LCD,的确有很大的优势。
LCD屏幕原理,是光线透过液晶层和彩色滤光片,来显示图案的,液晶层本身是不发光的,它是由背光板提供光线,然后通过液晶模组来控制光线强弱。
由于这个背光板的存在,LCD显示器的厚度和弯曲度没办法减少。
OELD屏幕相比LCD结构就简单很多,它是由发光二极管和电路组成,二极管的主要材料是有机物,它通电后可以自主发光,所以不需要背光板,可以做的更轻薄一点。
有机二极管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点阵控光,让该亮的地方亮,该暗的地方暗,这样的精准控光好处非常明显,屏幕的画质就不会受到背光源的干扰,看起来更加细腻。
而且没有很硬的发光源,OLED屏幕就可以折叠,做成曲面屏,这就是市场普遍看好OLED的原因。
当然OLED也有很大的问题,比如有机物通电久了就容易老化,进而影响屏幕的寿命、三原色发光效率不同,也会产生烧屏等问题。
只是相比于这些缺点,屏幕更薄、画质更好,弯曲屏幕等优点,显然更符合现代的审美。它的这些短板可以通过某些手段来弥补,比如在手机上,就可以利用屏保的技术,来解决烧屏等问题。
所以OLED相对于LCD,确实更加有优势。
如果能成功解决成本和寿命问题,那么中国LCD面板将再次被降维打击,从而失去屏幕的话语权,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
也因此有机构专家做出大胆的预测“最多5到10年,LCD液晶面板显示技术就将被市场淘汰。”
在市场普遍看好OLED的时候,中国LCD企业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那就是Mini LED屏幕。
Mini LED虽然名称和LCD有所不同,但是结构和技术上,它其实基于是LCD背光技术,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把背光板上的灯珠微小化,将它缩小到微米级级别(50-200 μm),然后再由芯片来控制这些灯珠开关和明暗。
有了这项技术,Mini LED可以同时具备LCD和OLED的优势,保持LCD亮度高,寿命长的优点,还可以像OLED那样,做到精准控制区域的明暗,从而提高对比度和亮度。
而且在同尺寸的情况下,基于LCD背光技术的Mini LED,工艺和产业链更加成熟,性价比自然也比OLED高的多。
可以说Mini LED的诞生打破了OLED垄断高端屏幕的场景。
OLED屏幕更加轻薄,容易弯曲,虽然寿命较短,但是做成手机的话,可以2-3年换一次,但是在电脑/电视等大屏幕上,人们往往一用就是大几年,甚至十几年,OLED寿命就无法满足,反而Mini LED在核心参数上则更有优势,可以满足人们对画质的追求。
所以苹果、华为、小米等公司在手机采用OLED的同时,在电视等高端大屏上,也开始布局Mini LED。
这也意味着,中国主导LCD产业将不会再被OLED所替代,而是两者共存,中国被屏幕卡脖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更令我们欣慰的是,在国外押注OLED,试图替代LCD时,我们国产企业也在积极探索Mini LED技术,在芯片、背光模组、封装等上下游完成布局。
其中京东方Mini LED已经实现量产,创维也投资35亿,将于明年量产,但布局最早还要属于TCL,他们在2017年,就开始对Mini LED全产业链进行布局;2018年就造出全球首台Mini LED电视机;2019年实现量产
如果说LCD时代,我们仅仅是追赶,那么Mini LED时代,中国众多面板企业,已经实现了行业的领先。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Mini LED会突然诞生,力挽狂澜呢?
这里就不得不说Mini LED的领军企业:TCL华星光电。
中国面板双雄:华星光电的崛起
TCL和京东方被人称作中国面板双雄,人们谈论屏幕的时候,听到更多的都是京东方的传奇故事,但是TCL华星光电在LCD上的实力,其实一点不逊色于京东方,Mini LED就是它的成果之一。
而它的故事也值得我们所有国人铭记。
TCL华星光电诞生于2009年,它前身是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由TCL和深圳政府共同投资成立,他们从建立之初,目标都非常明确,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LCD液晶面板的国产化替代。
他们花了200多亿建设的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然后满世界的寻找人才,硬是从日韩等地方,找了100多名资深液晶面板人才,然后再利用这些人才,搭建国内的工程师团队。
华星光电,靠着这些底子,硬是一点点做起来了,在第三年就实现了盈利,而且每年以线性的速度增长。
到了2017年,华星光电液晶电视面板出货就占据全球第五,而这一年中国LCD液晶面板出货量也正式超过了韩国,成为全球第一。
2019年时,华星光电正式改名TCL华星光电,归属于TCL科技板块,此时的它已经跻身全球显示行业的前列,与京东方并称为中国面板双雄。
2021年时,TCL科技收购了苏州三星的生产线,这也意味着中国在液晶面板上完成了直道超车。
如果单看TCL华星光电,你会觉得中国在LCD上的突破好像如履平地一样简单,其实不然,它的成功是建立在TCL多年对屏幕的不断研发上。
这段历史被人津津乐道,是中国科技涅槃重生的经典案例,远比华星光电崛起更加跌宕曲折。
中国科技涅槃重生的经典:TCL的重生TCL早年是广东一家磁带厂,厂子不大,但是它的发展堪称神速,在技术领域,是妥妥的学霸。
1985年时,TCL刚刚涉足通讯行业,次年就捣鼓出中国第一台免提按键电话,3年后,凭借电话机的技术优势,销量很快就在国内登顶。
1990年后,TCL瞄准大屏彩电,在2年后,就推出中国第一台28寸大屏幕彩电,打破外企垄断,这就是赫赫有名的TCL王牌彩电。TCL也凭借王牌彩电的声誉,逐渐成为中国彩电的龙头企业。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彩电就加快了出国的速度,而TCL更是开启了国际并购的道路,在收购老牌巨头德国施耐德后,TCL将目光瞄准法国汤姆逊,汤姆逊是彩电鼻祖,体量比TCL大的多。但是TCL依然坚定的推进这项收购,目的就是瞄准汤姆逊的CRT专利和技术。
CRT是彩电的核心技术,在引进CRT产业时,中国企业其实也考虑过路线的问题。
当时屏幕在技术路线上,呈现多样化,既有CRT屏幕超薄化的传统路径,又有等离子和LCD的新型技术。
而LCD的成本和质量都不过关,所以当日韩全面布局新技术时,中国企业错误估计了LCD的成长速度,认为CRT电视还至少还能辉煌十年。
这个估算并非是中企盲目乐观,因为当时美国权威预测机构斯坦福也给出的同样的数据,他们认为CRT显示器每年下降的幅度不会超过5%,即使到了2008年,CRT电视的销量也将占73.5%。
这意味着CRT的生命力起码有10年以上。
最终在2004年,TCL顺利拿下汤姆逊,成功挤进全球彩电前三。
当时的TCL如日中天,创始人李东升被《财富》杂志评为“2004年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领袖”。
后来的事,前面也说过了,仅仅2年时间,LCD液晶就迅速取代了CRT。
中国CRT产业哀鸿遍野,衰败的速度相当快,2005年时,中国还有“八大彩管厂”闻名全球,而2007年后他们就相继破产了。
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企业在电视屏幕上,彻底失去话语权,液晶技术被日韩垄断,中国彩电企业想要购买液晶屏幕,只能等待他们的产能分配,那时,中国每年要花上千亿来进口液晶面板。
当时一台液晶彩电成本70%是屏幕,还有15%是其他核心模组,中国虽然是液晶彩电最大生产国,但是只能组装代工,在剩下的15%寻找机会。
结果可想而知,我们的电视企业的利润被压缩得非常严重,不到1%,几乎整体处于亏损的边缘。
TCL也不例外,花巨资买来的CRT技术和专利沦为落后产能,不可避免的走向低谷。
连续多年出现业绩亏损后,2006年李东升在公司的内部发表了一篇文章,名叫《鹰的重生》,大致意思是鹰的生命周期有70岁,但是它在40岁的时候,它的喙和脚都开始老化,无法抓捕食物,翅膀逐渐沉重,无法飞行。
此时的鹰面临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蜕变。
如果选择重生,就要经历一段痛苦的蜕变期,在长达150天的时间里,鹰的喙要不断敲打岩壁,直到完全脱落,再用新长出来的喙将老化的脚趾甲一根根拔掉,羽毛则用爪子一根根扯掉。
等鹰的羽毛重新长出来的时候,才能重新获得30年的生命。
这个故事很励志,但是真的在TCL上应验了。
TCL的涅槃:向困难冲锋
他们总结失败经验,认为走国际化没有错,向核心技术发展更没有错,只是方向错了,于是他们及时调整方向,向LCD液晶发起冲击。
但是相比于CRT而言,LCD液晶的科技含量更高,中国企业到处求购,也没办法买到先进的生产线。
于是TCL果断决定自己来建设,他们一边积累LCD的技术,一边寻找机会。
2006年,TCL联合创维、康佳等彩电巨头,在深圳发起聚龙计划,希望通过千亿的投资,整合国内外资源,打造国产液晶面板产业链,然而这个宏伟的计划,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成功。
聚龙计划后,TCL并没有丧失信心,反而决定加大筹码。
2009年,TCL在深圳国资委的帮助下,上马了TCL华星光电,为中国“缺芯少屏”的局面继续奋斗。
TCL在此后的10年里,逐渐沉浸下来,我们很少看到它的重大新闻,它真的就像鹰一样,正在一点点的涅槃。
在2017年,TCL就注意到Mini LED,由于吃过LCD技术落后的亏,他们很早就布局这项技术,为了攻克这项技术,TCL从基础开始研究,一步步掌握上下游的核心技术,到现在,TCL已经拥有接近500项的技术专利,甚至在Mini LED的基础上,提出更新一代的QD-Mini LED概念。
2019年,TCL推出全球首台Mini LED电视,然后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拿下全球90%的销售份额。
2021年,借助技术的积累,TCL电视业务重返国内第一,而排在它身后的有老牌电视巨头,也有新兴的互联网科技企业。
TCL实现了当初的诺言,鹰再次重生的故事也足够让人感动,而它引领的QD-Mini LED,也帮助中国LCD产业完成了一次涅槃,或许这一次,我们再也不会重蹈CRT的覆辙。
如今TCL故事听起来结局很美好,但是如果没有当初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没有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没有向新技术不断冲击的努力,我们就看不到一个行业标杆了。
这种精神,我们同样可以在华为、京东方等优秀的国产企业上看到,他们都同TCL一样,在国家技术落后时候,没有气馁,而是奋起直追,带领我们走出困境。
我们也衷心希望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到那时,再多的困难,再多的卡脖子技术,又有何惧?#TCL电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