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危险(危险百科寂寞)
亚历山大·马尔吉埃【德】
我们虽然不能在每件事情上都去请教歌德,但在这里却必须这样做:“谁要是沉湎于寂寞,啊,他很快就会孤单;一个人活着,一个人爱着,最后陷入痛苦的深渊。”这句语录来自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它非常清晰地道出了寂寞和孤单之间的区别:寂寞者“沉湎”于自我编织的命运,结果就是最终变成了孤家寡人。按照这位枢密顾问的创作思路,寂寞是一种感觉状态,而孤单却是一个客观现实。几乎与此相同,只不过不那么具有诗意,200年后美国的心理学家约翰·T.卡丘波(John T. Capioppo)是这样说的:“寂寞来自内心,只要我们的大脑可以自主选择,我们就会感到寂寞。”这就意味着,与孤单不同,对寂寞的程度并不存在可衡量的标准。研究者只能根据讲述,确定一个人是否感到寂寞。说准确些,即在期待与现实之间是否存在感觉差异。如果情况是这样,那就可能出现各种健康问题。简而言之:寂寞会使人生病。只是现在还不清楚其原因是什么。奥地利医学社会学家、《寂寞的风险要素》一书的作者安塞尔姆·埃德(Anselm Ed-er)认为,虽然还没有找到像病毒和传染那样的因果机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主观感觉的寂寞,有可能增强其他要素的某些致病效应。
很多研究成果确实表明,寂寞对肌体具有负面影响。一份2010年由芝加哥科学家发表的长期调查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与社交较好的人群相比,寂寞人群的血压明显偏高,而且不分性别、年龄和一般健康状况。这个结论,实际和其他一些 相关调查的实际结果是一致的: 感觉寂寞的心梗患者,更容易发生二次中风;心梗患者如果缺乏感情支撑,其死亡率高三倍;寂寞的人会早亡,而且患心脏病的几率高出一倍。“寂寞的心”这个概念,在这里恰好获得了一个可怕的含义。寂寞感很有可能产生紧张心理,就像与人交谈会减轻紧张心理一样。紧张心理不仅会使血压增高,而且还会影响免疫力,所以癌症患者通过伙伴和朋友的社会支援能够延长存活时间,绝不是偶然的。
还有什么吗?当然。对5000名丹麦白领的调查表明,较少社会支撑的男性,患慢性脊椎和颈脊疼痛的风险高150%。另一个较明显的结论是,寂寞人群尤其容易患抑郁症——这里的因果关系完全可以是相互的:我们只需要想一想里尔克的《布里格随笔》中的主人公布里格就够了,他隐姓埋名以巴黎人莫洛赫身份出现之前,也就是在与寂寞纠结之前,就已经患上了抑郁症。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人因此而过早提出了尚无答案的问题,例如是否越来越多的城市化发展,或者是否我们城市人际关系的淡漠,助长了寂寞感的增加。斯文.希伦坎普(Sven Hllnkamp)在《时代》周报上指出:“是寂寞者自己在大都市寻找他们的寂寞影像,而不是城市让他们寂寞”。至少研究成果表明,城市居民平均占有的网络联系要好于村庄。我们指的是真正的网络联系,而不是因特网上的虚拟“友谊”,因为因特网决不是克服寂寞的手段。
连电脑这个所谓的万能工具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至少在网络相识还处于不负任何责任的游戏阶段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寂寞问题呢?我们知道,即使在一个集体中, 也仍然会有寂寞感,每一个曾经在休假期间被人邀请与其他游友一起玩一个快乐的游戏,或者出于好奇参与一个摇滚舞会的人,都能证明这一点。一个寂寞者千方百计去寻找外界接触之前,最好还是先冷静地思考一下自己的状况,并“与寂寞和解”,社会学家安塞尔姆·埃德如是说。寂寞并不一定是缺陷,尽管舆论界都持相反的观点。这种感觉状态,也有积极的一面,例如可以内省,这是很多夫妻、身为家庭户主的父亲们和承受紧张压力的母亲们只能梦想的事情。宁可在寂寞中得到满足,也不要陷入集体的烦躁——有了这种健康的心态,其他病症就不会出现了。
但是,孤单却会遇到很多难处,不论是否有寂寞感。在两人世界中,社会性制约要大些,特别可以使某些男性生活得更健康(如少喝酒)。戏剧家弗朗茨·克萨维尔·克勒茨(FranzXaverKroetz)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兴奋地谈到他的婚姻对他的肝脏产生了多么积极的影响。安塞尔姆·埃德也曾说,和另外一个人生活在一起, 即使双方无话可说,也会带来好处:只要意识到另一个人的存在就足够了,想到生病时会有人去叫救护车,在心理上就可起到稳定的作用,从而减少紧张压力。人们是否只是出于这个理由结成生活同盟,当然还是见仁见智。但婚姻毕竟是很多危险的避难港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