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苍生问鬼神借古讽今(千里修书只为墙)
文:李平发 读史专栏作家
宰相父子为官之道
清朝康熙年间,张英是个大学士,有一天张英收到一封家书,信中说老家的人因为三尺宅基地,和邻居起了纷争,要张英利用影响力,疏通关系、赢得这场官司。张英阅读完信件后,坦然一笑,提笔写了回信并附诗一首 ——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人看完张英回信后,不仅不与邻居争地基了,还主动让出了三尺宅基地。邻居看见后也主动让出了三尺地基,这样一来,就有了之后的六尺巷美谈。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而这一切得益于《父子宰相家训》的教育和引导。
清朝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后来又撰著了《聪训斋语》、《澄怀园语》合集,全面总结回顾了先辈们立身立言、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经验教训、参以官宦仕途、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综合古圣时闲的言行事例,以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的些许小事,言间意赅,深入浅出地律身训导其后人‘积德者不倾、清廉者不靡”,俭以养德、仁廉布德、积德行善、益人后德。
俭以养德、德始于俭。张英、张廷玉父子主张持家以俭,从自己做起,长期坚持身体力行,以自己一言一行影响、指导家人和身边最亲近的人。张英致仕归里之后,仍俭于饮食、俭于交游、誓不着缎、不食人参。不管是暂住乡里,还是久居京城,他都要求家人把一年的动支费用,细心筹划、按需支出;要求把每月要用的银两分为一股,每年十二股,每月底要总结支出和剩余情况,如有超出,则下月起要细心规划,如有节余,则存下来用于贫寒之需,或做一到两件好事,扶贫济困。张廷玉则‘所有者皆粗朴野,聊以充数而已”,以致王公同僚‘多以俭啬相讥嘲”。
仁廉布德。张英和张廷玉以勤政仁廉为做官第一要务,德彰显于仁廉。许多清正廉明的地方官员,因为有张英的保护和举荐,不但免遭了不测之祸,而且有些人还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他要求入流子弟做到‘使我为州县官,决不用官银媚上官”。张廷玉认为 : 履职应公正自守,不要计划个人毁誉得失,不能枉法徇私,宁受人毁,不可受人之誉。他强调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他要子孙后代做官‘拼命强忍,不受非份之财”。
积善成德。张英、张廷玉谆谆告诫子孙 : 人必厚重沉静,而后为载福之气。积德行善,不与人争夺,就不会倾覆危亡,丧身败家。行善淑世,正如地里被种了庄稼,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容生恶,滴水成河、粒米成箩、勿轻已灵,勿以善小而不为。
益人厚德。张英、张廷玉注重引导、言传身教,做人以谦让、益人为本,‘厚重谦和、与人相交”,一言一事要考虑‘皆须有益于人。”张英晚年在龙眠山构筑‘双溪草堂”,与乡民相处,从不以宰相自居。而以山间老人与百姓交往时,他常说 : 如果人能处心积虑,一言一行皆思益人,而痛戒损人,则人望之于如鸾凤、宅之于参岺。他训诫子孙要明白‘满招损、谦受益,”之义,并说 : 天地不能常盈,而况于人乎?在为人处世方面,张廷玉要求一言一行常思有益于人,惟恐有损于人,他力主厚道为人,处事要内宽外严,不可苛求,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训示子孙敬人、爱人、益人。自然会德不孤、必有邻。
宰相父子如此积德行善,三世得谥,六代翰林,自祖至曾玄十二人先后跻鼎贵,玉堂普里,世系婵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并非偶然了,至今仍不乏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