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到底该从哪里来(在科技创新大潮中)
提起人工智能,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大家应该会说科幻电影,机器人,智能手机,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已是常态,不会智能手机,寸步难行…
人工智能与我们息息相关,人工智能产品随处可见,人工智能将会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包括交通、医疗、工作等诸多领域。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也需要重新思考存在的意义。
人工智能的出现,扩大了人们对自身认知的范围,人工智能也将成为人类未来生产力的主要手段,甚至可以突破人类认知的概念,因而,一个新的术语也开始流行起来,那就是“认知科学〞。
美国认知科学家,当代学者侯世达撰写的《概念与类比》一书,详细记录了他与“流动性类比研究小组”,多年来在认知科学领域,通过详实的实践工作,将认知科学的哲学意蕴,落实到计算机领域的创造性思维中,当意识和创造性都有程序的时候,那么,人工智能能不能产生自己的思维?
类比是人类思维和创造性的核心,类比即流动性概念间的转换,本书针对模拟创造与类比的计算机模型,进行了清晰的解读,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历史演进结构与多维集成模式,充斥着对人类多元思维模式深刻洞见。
本书通过许多的模拟分析,揭示出认知科学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尽管只在人为设定的微领域内运行,却是名副其实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当我们克服阅读专业书的“畏惧感”,走进书中的世界,进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们或许能够从书中的计算机模型,程序,智力,这些科学和美学问题中,找到一种奇妙的反差感,而对未来的认知科学产生敬畏之心。
目前,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的,都是重复性的枯燥性工作,从而使人类从枯燥的工作中逐渐地解脱出来。而随着机器人在各行各业逐渐地普及,许多重复性的体力劳动,会逐渐被取代。
事实上现实的智能离我们幻想的智能还是太远。侯世达在书中这样描述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反映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愿景,就是说人工智能,可以探索人类心智最深刻的奥秘,还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提炼为纯粹的抽象模式。
但是人工智能散发出的商业化的气息,也让人工智能逐渐沦为缺乏深意的时髦词儿,各种空洞的促销,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概念性产品,让大家对人工智能产品抱有非常大的幻想。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刚刚开始涉足,有许多不能够胜任的领域。
虽然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和影响,远超人类想象,甚至作用到人类无法涉及的领域。但是,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无法超越人类的。
因为人工智能是通过人类制造出来的,它始终被人类控制,它的局限性也在人。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性的物理过程,既没有社会性,也没有高级的情感和爱,更没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创造能力。
感性、思考和跨领域的能力,是人与人工智能的最大区别,人类需要深度思考的跨领域的内容,以目前的科技发展形势来看,人工智能脱离不了人类的控制,也超越不了人类。
但是,未来人工智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格局,也存在很多隐患。一旦机器人学会了独立思考,不受控于人,最终人类可能面临毁灭性的灾难。
如果无人武器、人工智能应用到战争中去,这将是人类最糟糕的事。如果采用的是大范围的杀伤性的武器,这种对人类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
任何高科技的发展,都会对人类生活带来的两面性影响,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有同样的体现。在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和财富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
如何运用好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如何化解隐患?也是人类迫切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你准备好了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读书不止##人工智能##你想不到的人工智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