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与少年民宿(开到荼靡花事了)
清平乐剧照,你们爱嗑的CP
提到宋朝,你会想到什么呢?是今年热播的良心古装剧《清平乐》?
还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烟阜胜,诗柳繁华。
抑或《水浒传》一百零八将的庙堂江湖,豪杰任侠。
历史里的贵胄皇族、名人卿相、才子佳人、士农工商。
故事里的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瓦舍勾栏。
甚至想起了让人爱恨交加的语文课本里的必背篇目(痛并快乐着)。
以及被你的灵魂圣画手摧残过的“辛弃疾大大”等历史名人的头像(瑟瑟发抖)。
千古词人辛弃疾语文课本生图流出,让人唏嘘
到底什么才是宋朝?是那些和现代生活一样慵懒适意,精致丰富的市井生活?
还是那纷繁复杂的历史撰述、眼花缭乱的话本演绎?
抑或灿若星辰的诗词书画,深沉素雅的瓷器木雕?
还有那些形象分明,性格迥异的历史人物?
或许都是,或许又不全是。千人千面,莫衷一是。
何不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重新回到这个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时代,从时间的缝隙里走入一个清晨,去等一朵花开的时间,并不纠结于历史本身,而是回归它最可爱的模样。
大宋花事
在这里先给大家打个预防针,由于本文有一定篇幅,可能需要一定的阅读时长,请大家见谅!
PS:前面的正经只是我的伪装,后面有彩蛋,列位看官请笑纳。
冲天香阵透临安,满城尽戴“男人花”
淳熙十三年元日,春寒尚未褪去,但都城临安街头早已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人们呼出的寒气,和着两旁食店酒家飘出的食物的香气,还有各种不知名的气味混杂着,冲击着冷风中的嗅觉。
哄笑声、喝彩声、呼喊声,间或有时断时续的婴儿的啼哭声,还有被人群挤散的人高声地呼唤同伴,各种声音交织其中好不热闹。
人群被分开两边,不断拥挤着,伸长脖子争相观看圣驾;几个偷偷藏在高处,准备从最佳角度俯瞰的人被衙役发现后,受到严厉的呵斥。
北宋《卤簿图记》部分
人头攒动中,只见一条鲜妍明媚的河流在大道中央缓缓流动,由远及近。仿佛冬未尽,春先至,百花齐放,万物争春。
当庞大的队伍流过眼前,才发现繁花之下是诸多非富即贵的面容——
百官侍卫吏卒等并赐簪花从驾,
缕翠滴金、服章锦绣、各竞华丽;
登时车架肃整、旌旗飘扬、鼓乐齐鸣。
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们就像误入万花丛的蜜蜂,被这繁华的车仗和香花宝服熏得晕晕乎乎,颇有点“不知今日是何时”意味。
北宋《卤簿图记》部分
《宋史·舆服志》中记载:“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
这是宋朝一次寻常却又重要的仪仗出行活动,而簪花又是其中最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部分。
宋朝皇帝的重要出行活动通常都有香花相伴,且在史书中也有明确的记载:
《宋史·舆服志》五:“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
《武林旧事·恭谢》中对这种幞头簪花的场面有生动的记载:“上服幞头,红上盖,玉束带,不簪花。教坊乐作,前三盏用盘盏,后二盏屈卮。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郊祀等大型活动和场合中,宋朝官方对簪花有着比较严格的界定——根据品位等级进行的花色种类、形制等进行不同的区分。
北宋《卤簿图记》部分
杨万里的诗中,便对簪花出行这一盛况做了生动的描写:
“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芍药牡丹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还有皇帝将花儿赐予众人而自己朴素示人的小插曲,在姜夔的诗中一览无余:
正是“六军文武浩如云,花簇头冠样样新,唯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
簪花行为——首先说明宋朝皇帝和群臣士大夫阶级对美和艺术的热爱,以及对于风雅生活的推崇和一种源自生活的天真浪漫,甚至还有点洒脱不羁,同时也是宋朝市井世俗生活深入整个社会的写照,表现了皇宫贵族与民同乐的自在,甚至可以说是在其他朝代中独树一帜,特征鲜明。
同时花也被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甚至荣耀的赐予,让它在装饰之余有了非凡的政治意味,自成一种美丽而无声的“语言”。
而花儿的这种魅力是为何被纳入宋朝的公务体系,然后“上行下效”,从皇帝到民间一直推广开来的呢?下面请听分解。
快喊“美美开门”
寻常巷陌尽日暮,花深处,我误入
说到繁花,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与之相配的美人。
其实古代男性对于美的追求,尤其对于花儿们的喜爱远远不输女性,尤其在宋朝,男子簪花更是一种潮流和风尚。
故事里的小黄花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的清新而来,载着黄巢“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霸气,一直到杜牧的“菊花须插满头归”。再到黄庭坚的“黄菊枝头生晓寒,醉里簪花倒著冠。”
簪花之俗追溯久远,唐朝时在长安城曲江边杏花苑,为新科进士举办的“曲江会”中就有这一项。
《秦中岁时记》: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
会前,先要选派两位同科进士中的美少年作为“探花郎”,去长安各处名园采摘时花,宴会那天供新科进士们簪花之用。
一日戴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马蹄急”的新科进士们,不但要一日看尽长安花,还要戴尽长安花,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此时只有鬓边怒放的鲜花可以宣泄和表现苦读及第的心情!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到了宋朝,簪花已经从某一项活动成为了全民风潮——
可以说上至天子公卿,下至黎民百姓,男性大多形成了一种“恶”趣味——簪花。
这项活动频繁地出现在郊祀、明堂礼毕回銮及恭谢礼外,还有圣节大宴、立春入贺、恭士喜宴,以及新科进士闻喜宴等各种重大场合。
毕竟文艺青年宋徽宗最喜欢的就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当然还有书法、绘画、茶道等诸多爱好,以及偷偷去民间感受疾苦,吃香喝辣,顺便泡妹子等。
宋徽宗的书法和绘画等造诣自不必说,这样的精致BOY肯定不可避免是颜控,所以他赐予大内贴身侍卫每人一枚翠叶金花,于是——穿的不好看,不能进城,不戴花,不能进城,这花就成了进入大内的门禁卡。
虽然想象一下各位彪形大汉或者阳光型男每天清晨揽镜自照,像女子一样小心翼翼地插“花黄”,确实有点辣眼睛。
不过水浒传中,小旋风柴进正是凭借这花才得以顺利进入睿思殿,不得不说小金花有大作用啊。
徽宗簪花日常打卡
你以为我爱的是审美,其实我爱的是与众不同的寂寞
在皇族大臣这些美学大师领导人的号召下,宋朝民众必定迎头赶上——他们不但嗜花如命,还戴花娱情。
让我想起戴敦邦老先生众多画作中的《水浒人物谱》和《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图》,他以写意为主,用水墨渲染,将水浒人物形象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可以说每个人物都颇具神韵,尤其人物的衣饰也让我这个古代服饰小白过足了眼瘾,其中就有诸多人物簪花的图片。
犹记儿时看到过其中的宋江簪花图,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美中不足,想着他怪不得是个意志不坚定的人,原来就是一个戴花的花花公子嘛,后来才知道簪花居然是当时的时尚和风俗(怪我太年轻)。
水浒一哥呼保义,平生最爱戴花去
可以说当时无论鲁夫莽汉,秀才书生,甚至无情刽子手,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戴花,让我想起——刘姥姥说,“我年轻时就喜欢个花儿粉儿什么的”。
比如水浒传中阮小五家穷但“鬓边插朵石榴花”。燕青“鬓边斜簪四季花朵”。大名府小押狱蔡庆“生来爱带一枝花”等等,簪花成了宋朝男人的日常乐趣,堪比现代青年的打游戏买潮鞋,看起来更为雅致,颇有情调。
水浒四美
你觉得簪花习俗会让他们尴尬么?
你错了。千古词人苏东坡还为此写上一首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本诗充分的反应了——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心中关于东坡居士爱惜自己羽毛的想法就此幻灭。。。。。
为了花,大家都能如此不顾“世俗和法度”的约束,在下佩服!
当然有喜欢花的就有不喜欢的,司马光就是一个不畏“强权”的小清新,皇帝赐花换别人高兴都来不及,他却拉长了脸,极不情愿地将花戴上,心里一定在默默地说——太娘了,身为钢铁直男我只爱砸缸和砸光。
当然宋朝的花事如此繁盛,背后也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而凡事都有两面性,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便免不了沦为衰草枯杨陋室空堂。
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
关于宋朝为何会衍生出一个男子簪花的习俗,这不得不提及世俗生活的发达,使得人们更追求生活的富足,热爱享受生活追求美感雅致等。
还有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宋朝一直以来的“重文轻武”的策略。
北宋太祖赵匡胤是行伍出身的军官,他自己也说,对儒学和读书人更多是尊敬,最开始依靠的还是小吏出身,头脑敏锐,敢于直言但并不精于儒治的宰相赵普——这正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由来。
京剧《辛弃疾》
随着历史的演进,宋朝开始逐渐削弱武将的力量,内部边缘化,战争前直接委任文官,临时按照阵图排兵等等。
基本是文官集团的力量过大,当然不可否认有一些能力兼备的名帅如韩琦、范仲淹等,但辛弃疾这样文武皆可的寥寥无几,很多都远离统治核心。
所以可以说宋朝是文艺气质满满,但是对外依然是稍显虚弱的形象。
簪花本是一件赏心乐事,但是玩过了就是劳民伤财,在朝代后期,因为戴花的耗费的人力财力必然会激起民怨,当然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原因,还是那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来来再放一张CP图,有始有终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那些璨若星辰的点缀在这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点滴,正是因为有热爱、守护、传承的人,才让我们的文明显得温暖,充满力量,历久弥新。
有幸参加此次征文,虽然废话较多,但是依然对这个话题有着满满的喜欢,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机会和大家讨论和学习宋朝文化相关知识!
如果下次有机会,我们来说说大宋的食物!感受宋五嫂鱼羹的香甜和涌金门灌肺的肥美!
我看看哪个小可爱看完没点赞
奉上一张西门大官人的靓照,人间冷暖,春宵苦短,码字不易,打工艰难!
看到这里就麻烦给点鼓励吧,ladies and乡亲们,小可爱们真的不考虑点个赞再走么?看看是谁偷偷看完没有点赞的!哈哈!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字为原创,特此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