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非遗(藏文化的活化石)

深受藏族同胞喜爱的藏戏,因为神奇的雪域色彩有史以来一直风靡西藏。西藏日喀则藏戏传人扎西告诉我: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戏非遗(藏文化的活化石)(1)

在西藏日喀则地区,活跃着一支支藏戏演出团,他们为同胞们演出精彩的藏戏,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赶来观看,常常是围的水泄不通。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仁布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我,藏语称藏戏为“阿吉拉姆”或“拉姆”,是“仙女大姐”或“仙女”的意思。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是祖国百花艺苑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剧种,西藏及四川、青海、云南等藏族地区的藏族同胞都普遍爱看藏戏。

藏戏非遗(藏文化的活化石)(2)

跟着日喀则仁布县藏戏团下乡演出,我的眼界大开,拍下了一张张藏戏演出的精彩图片。仁布县藏戏传人更噶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说,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藏戏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特色,藏戏在历史上多伴随节庆、庙会、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动,主要在拉萨、日喀则、山南和康区的集镇、乡村或庄园演出,其形式和风格带有强烈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藏戏非遗(藏文化的活化石)(3)

为了深入了解藏戏的来龙去脉,我专程采访了日喀则藏戏研究专家登确,他介绍:藏戏600多年的历史丰富多彩,公元14世纪,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唐东杰布煞费苦心,募筹造桥经费,虽然三年多的努力,但是没有成功。后来,唐东杰布发现虔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人众、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为此,人们把唐东杰布视为藏戏的祖师。与此同时,又因藏戏最初由美貌出众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们又把藏戏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语意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为仙女。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藏戏非遗(藏文化的活化石)(4)

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因此,藏戏一直受大家的喜爱。藏戏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藏戏面具。

藏戏非遗(藏文化的活化石)(5)

藏戏面具与西藏各类面具相比较而言,在总体风格上保持并发扬了原始祭祀和民间艺术面具运用兽皮、牲畜皮和粗毛线等材料所反映出来的稚拙之美,还有运用布片、呢料、棉絮等较为近现代的材料表现出的制作上的自由性、放纵性,使藏戏面具永远保持了民间创作的自然质朴、常演常新的状态,也许这就是西藏古老戏曲作为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在欣赏藏戏和深入到藏戏民间艺人中采访时我发现,被采访的藏族同胞对藏戏充满了敬仰。藏族同胞央珍介绍,藏戏的来源一般认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民间歌舞,二是民间说唱艺术,三是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我观赏了20多台藏戏,被藏戏这一中国古老的民族剧种震撼,经过梳理,我觉得藏戏具有面具、宗教色彩、仪式戏曲剧和广场戏的特点,是区别于其他戏种的特色和符号。

藏戏非遗(藏文化的活化石)(6)

在日喀则仁布县广场,更噶和他的队友们在为乡亲们演出藏戏,一招一式都充满艺术感,引得掌声连连。藏戏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藏戏的演出,一般是广场戏,少数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时,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乐器也较简单。打击乐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一人在旁边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剧中人道白很少,演员专心致志地吟唱,由于是广场演出,为了让观众听得清晰,演员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性格。后台一般有帮腔,形式与川剧差不多。藏族人们对藏戏的喜爱,给了藏戏传承的土壤,至今,观看藏戏演出的群众络绎不绝。

藏戏非遗(藏文化的活化石)(7)

更噶在演出休息时告诉我,藏戏唱腔很多,大致分为表现欢乐的长调,藏语叫“党仁”;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藏语称“觉鲁”;表现叙述的短调,藏语称“党统”等等。武功、舞蹈、技艺在藏戏演出中,也广泛运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后,便出现一段舞蹈。舞蹈动作很多,爬山、行船、飞天、入海、骑马、斗妖、擒魔、礼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戏非遗(藏文化的活化石)(8)

更噶介绍,藏戏的演出时间可长可短,有的演几小时,有的演一、两天,过去连演几天的情况也有。要演长,则细唱细作;要演短,则用后台快板道白,叙述剧情,一下子跳过去。一般每台藏戏都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温巴顿”,意为猎人净地,就是身着猎人装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场,净场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鲁钦批”,即太子降福。就是着太子装束者登场,象征加持舞台,给观众带来福泽。最后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着仙女装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与人间共享欢乐。这就是藏戏开场的序幕。二是“雄”,也就是正戏。三是“扎西”,即告别祝福仪式,把藏戏演出引进高潮。

传承发展是艺术的生命。经过许多藏戏民间艺人的加工、充实、丰富和提高,藏戏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了,但藏戏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艺术形式,是17世纪以后的事情。现代藏戏有剧本、舞蹈表演、因人定曲的唱腔、不同角色的不同服装及面具,还有乐队伴奏和伴唱等多种艺术。

藏戏非遗(藏文化的活化石)(9)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藏戏具有鲜明的特点特色,藏戏在历史上多伴随节庆、庙会、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动,主要在拉萨、日喀则、山南和康区的集镇、乡村或庄园演出,其形式和风格带有强烈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作为一种广场艺术形式,藏戏具有鲜明的特点,贴近观众、易于被接受,是藏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演出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是开场白;第二部分称为“雄”,是正戏;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

藏戏非遗(藏文化的活化石)(10)

藏剧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没有化妆,主要是面具。藏剧传统剧目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结诺桑》《朗萨姑娘》《苏格尼玛》《白玛文巴》等剧目,多含有佛教内容。西藏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或扯大帆布,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常常是围得水泄不通。

藏戏非遗(藏文化的活化石)(11)

观看藏戏的过程是一个十分让人感动的过程。藏戏演员们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他们那是在唱词,这一藏族特色鲜明的文化瑰宝,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我们为藏戏倍感骄傲和自豪。

“如今,改革开放和其他民族艺术的引进,进一步丰富了藏戏的内涵,人们更加喜爱藏戏艺术了,藏戏为西藏的发展增添了魅力”。藏族同胞卓玛对我说。

美丽的西藏大地厚重而又神奇,正是这精彩迷人的藏戏,传承着藏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给了人们生活和劳动以丰富多彩,把绵延的藏族文化传承。

藏戏非遗(藏文化的活化石)(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