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有什么专业术语(京剧行话和术语)
[六场]
指京剧乐队。 主要有胡琴,月琴,三弦,单皮鼓,大锣,小锣6件伴奏乐器组成。 胡琴,月琴,三弦又称作“文三场”; 单皮鼓,大锣,小锣有称作“武三场”。 对六种主要伴奏乐器都能掌握运用的人称作“六场通透”。 有时也引申为指那些兼擅表演和音乐的多面手。
[文三场] [武三场] [六场通透] 同见上条。
[水词]
行话。 指在不同剧目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通用唱词或念白, 如“怒从心头起, 恶相胆边生”; “冷水浇头怀抱冰”; “看奸贼把我怎开销”,等等。 水词缺乏个性, 淡而无味, 在新编剧目中应尽量避免。
[不够一卖]
行话。 指艺术上分量不足, 难以满足观众欣赏上的需求。
[打卦]
行话。 原指占卜卦象算命, 借以讽刺某些演员借名演员的招牌混饭吃, 并无真实本领。 他们学习流派, 只追求形似, 而真正的神韵却不能掌握。
[皮儿厚]
行话。 1. 指戏的情节进展缓慢, 精彩的表演段落很晚才出现, 好象肉馅被厚厚的皮包裹着一样。 2. 指一些剧情过于复杂纷繁, 人物关系不清, 观众难于理解的戏。
[没谱]
行话。 “谱”作规范或规格解。 指演员的演出不按规范, 随意胡来。
[幺鹅儿]
行话。 专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
[象牙饭桶]
行话。 光有较好的外形条件, 而没有内在艺术修养的演员称之为象牙饭桶。 类似俗语中的绣花枕头一包草“。
[柴头]
行话。 指无用之材。 京剧界常把艺术上不开窍的演员称作柴头。 参见棒槌。
[棒槌]
行话。 原指一种实心的木棒, 借以讽刺表演艺术拙劣的人。 参见上条。
[羊毛]
行话。 京剧界对外行的称呼, 带有讽刺不懂京剧之意。
[金钟罩]
行话。 原指一种刀枪不入的武功。 现借用来讽刺只能唱唱念念, 不能动刀动枪演武戏的演员。
[死脸子]
亦称整脸子。 指演员面部表情呆板, 缺乏生气。 一个死字, 揭示出这种艺病的严重性: 不会演戏。
[整脸子] 见上条。
[吃栗子]
亦称吃螺蛳和奔瓜。 因心情紧张或台词不熟, 演员在表演中将台词念错, 或念得结结巴巴。
[吃螺蛳] [奔瓜] 同见上条。
[吃素]
行话。 指演出时, 观众反应冷淡, 缺乏应有的剧场气氛, 舞台上下没有情绪交流, 演员得不到台下观众的呼应, 演出情绪受到影响。
[科介]
行话。 “科”和“介”义同。 原指表演动作, 后用作剧本中对动作,表情和效果等的舞台提示。 北杂剧多用科, 南戏和传奇多用介。 近代戏曲有时仍沿用。
[科诨]
亦称插科打诨。 指可使观众发笑的言语和表演动作。 清李渔在《闲情偶记 * 词曲部 *论科诨》中认为, 科诨应戒淫亵,忌俗恶, 要运用得自然。
[插科打诨]
见上条。
[马前]
行话。 意为要求舞台上演出的演员, 通过减少唱念,压缩身段动作和加快节奏的办法,使演出提早结束。 催场时也常用此语。 与马前相对的行话是马后, 要求正相反, 以达到延长演出时间的目的。
[马后]
行话。 台上演员使演出时间延长。 参见上条。
[马词]
也作码词或抹词。 指演员在演出过程中, 无故减少唱念的台词。 一般来说, 是一种演出态度不认真,不顾演出完整性的表现。
[码蔧] [抹词] 同见上条。
[捋叶子]
行话。 指学习别人表演上的长处, 拿来为我所用的做法。 当然, 对那些不加任何变化, 直接盗用的抄袭行为, 则要加以反对。
[要菜]
行话。 亦作要彩。 原指演员演出时不顾剧情, 无谓的摆谱,任意自我表现的行为。 后主要指表演时,演员以买弄技巧来讨得观众的喝彩。
[要彩]
见上条。
[奔]
行话。 指演员为获得观众的掌声而卖力表演。 如果得到预期的效果,赢得观众的喝彩, 可以说“奔了两个好”,或“奔了三个好”。
[噱头]
噱, 为吴地方言, 发笑的意思。 噱头指演员为营造剧场气氛, 活跃观众而临场发挥的即兴表演, 如运用恰当, 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运用不恰当, 或脱离剧情和人物哗众取宠, 就只能使观众感到厌烦。
[馊哏]
行话。 演出中, 演员以不健康的笑料迎合一部分观众的需要, 制造剧场气氛。
[洒狗血]
行话。 脱离戏的规定情景, 不顾人物形象, 以过火的表演, 故意把“戏”强化,渲染, 来迎合一部分观众的欣赏趣味, 这种表演称之为“洒狗血”。 相传, 如以狗血洒于变成人形的妖物身上, 便可使之现出原形。 借“洒狗血”的说法, 讽喻演员对艺术不负责任的心态“现原形”。
[懈场]
演员在表演时, 由于思想不集中或精神懈怠, 造成游离于剧情之外的表现。
[闹鬼]
行话。 亦称鬼打墙。 演员在演出某个戏时曾出现失误, 或念错,或唱错, 以后每演这个戏, 因为心理紧张, 便不可遏止地在同一个地方有犯同样的错误。
[鬼打墙] 见上条。
[拿贼]
行话。 演出中, 演员或因为戏词不熟, 或因为嗓音不佳等原因, 临场出现一种手足无措,极不顺畅的紧张状态。
[啃台栏杆]
行话。 指用力不是地方之意。 是对演员过分卖力, 以至形成喧宾夺主,破坏整体效果的讽刺之词。
[跷辙]
辙, 作韵解。 京剧唱词每句的末一个字要求押韵, 单数句为仄声, 双数句为平声。 如果双数句未押韵, 就称为“跷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