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在宋代的地位(滔滔迷所往莫望指南针)

美国思想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授,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指南针在宋代的地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指南针在宋代的地位(滔滔迷所往莫望指南针)

指南针在宋代的地位

美国思想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授,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三种改变了世界的发明中的一种,也是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指南针。指南针的发现,不仅是我国古代学者的巨大成就,也是改写了世界航海历史的里程碑。那么,指南针到底为何如此神奇,又在当时取得了哪些荣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指南针的发现和发展

古人的智慧无论是在何时,都从未让我们失望过。他们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无论放在何时,都值得我们学习。指南针的发现和发展,正是归功于先辈们的刻苦钻研。

指南针从人们开始有需要指向物的想法到传入西方再到技艺纯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变化,它的研发,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

最早的指向仪器——司南

我国关于指南针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非常久之前。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发现了磁石这种神奇的矿物石。磁石,不仅带有吸铁性和指极性,还可以被轻易地打造成各种形状。由于它的这种特性,人们就想到了可以利用磁石来指明方向。为了指向的稳定性和明确性,人们把此时打磨成勺状,放在地盘上用以指示方向,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向仪器——“司南”。

司南呈勺形,搁置在刻有天干地支和二十四方位的铜制地盘上。想要使用司南指明方向的时候,就微微转动勺把,然后安静地等待勺把静止,完全静置之后,勺把所指向的方向就是南方。“司南”极具设计感,但是美观有余,适应性却不够出色。

虽然可以指向,但是由于其本身磁性弱,加上地盘材质也有诸多限制,勺把与底盘之间的摩擦力又较大,所以其指向效果并不随人意,还有着非常巨大进步空间。也正是因为如此,司南的应用范围并不广泛,但作为最初被发明的指向性工具,司南依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指南针使用的一大进步——人工磁化方法的发现

指南针技术真正的腾飞,还要从北宋时期算起。北宋时,人们创造了人工磁化的方法,用天然磁石摩擦细小的钢针,然后利用磁场的原理,使得钢针变得更具有磁性。人工磁化方法的发现,是指南针研究领域的一大进步,它不仅解决了先前“思南”的磁性不够和指向性不够明确的弊端,还设计的更加精妙。磁性强、使用简便、指向准确性高、稳定性更强等特征,都在人工磁化方法被研究出来后,在指南针运用领域被一一实现。

北宋科学家沈括对指南针很有研究,他发现此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指南针在指明方向的时候,常常会往东偏一点,并不是指向确切的南方。是世界上最平发现这就是指南针领域的难题——磁偏角。

沈括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磁偏角的人。他还在他的著作,被誉为古代百科全书,享誉古今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指南针安置的四种方法,前两种方法统称为支承法,虽然安置简便,可操作性也很强,但是稳定性较差,所以并不被经常使用。后两种方法虽然稳定性高且指向性明确,但是对于周边环境有很高的要求,放置起来十分不便。

总而言之,这四种方法各有千秋,有好有坏,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放置方式,以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

图为漂浮法指南针

指南针在航海事业上的应用

文章开篇我们也有提到,指南针的发明对于航海业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毫不客气地说,古代航海业的发展,很大一部分,都是仰仗着指南针在海洋上的出色指向表现。

也正因为航海业对于指向性工具的迫切需要,指南针的研究才能如此迅速。所以说,航海业的发展和指南针的研发,应该可以算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漂浮法指南针最先应用于航海事业,因为它不受航船荡摇的影响,所以可以很好的适应航海环境,为船员提供很好的方向参考。为了使得指南针的指向性更加精确和稳定,人们在漂浮法指南针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良,将漂浮法指南针与当时的方位盘联成一体,就成了定向更加精确的“水罗盘”。

有了更稳定的罗盘,海域的探索就不再是无稽之谈。宋元时期的航海家们,利用着罗盘,重游已探索海域,开辟未知海域,乘风破浪,记载下航线(当时叫“针路”),绘制成了一张张精确的航海图,为航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了科学的保证,更为后世学者对古时航海业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一手资料。

宋朝学者朱彧,对于航海和指南针的研究十分关心。作为成书于北宋的《萍洲可谈》的编者之一,他在书中记录过这样一段史料,这段文字,也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最早的的文字记载。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船员们都对地理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夜晚行船时,他们依靠星星来辨别位置;白天行船时就根据太阳来判定方位;在没有日与星的坏天气,唯一能依靠的,就只有指南针了。

我们可以对这段文字作以下解读。从文字中不难看出,在北宋时期,人们只是在阴雨大雾天,不见太阳或者星星的时候才使用指南针。说明这时候指南针的技术并未纯熟,还无法彻底取代天然的指向标志,也就证明了此时的指南针应用仍旧处于早期阶段。

到了南宋以后,局面完全被颠覆,即使万里无云,船员们也依赖于指南针的导航了,船员们不再根据太阳和星星来判定所在位置,航海事业也就不会再受天气和环境的影响,使得航行速度和安全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航海业的发展,也变得更加迅速。

古时人们出海,总是会在海船上配备专人负责监视指南针,这些人担任着引导员的角色,因为大家都知道,航海航线的偏差,可是会要人命的,这也间接体现了指南针的重要性,毕竟“毫厘之差,生死系焉”

指南针的传播及其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指南针在我国得到了很好反响之后,就开始了其向海外传播的道路。约在12世纪末,指南针跟随着航海家们的船只,到达了阿拉伯,阿拉伯人很快地就意识到了指南针的强大作用,想方设法的把指南针带进了自己国家的航海领域。就这样,指南针以中国为起点,把阿拉伯作为踏板,走向了当时航海业最为强大的欧洲诸国。

西方科学家们在原先指南针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改进,发明了用一个支轴的尖端顶在针的中部,使磁针平衡旋转的旱罗盘装置。这样一来,指针就完全不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携带也更加方便,也更加坚固,不易毁坏,变得更加适合在长时间的海上航行过程中使用。

除此之外,旱罗盘的发明对西方航海业有着非凡的意义,正是它的使用,使得欧洲探险家的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使得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不再困难,是之后郑和下西洋,哥伦布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发现的前提条件。

曾经有学者预估道:如果没有指南针的普及,世界航海业可能会倒退几百年,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把指南针列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6世纪时,旱罗盘又重新传入我国,旱罗盘体小精致,便于携带,十分受当时我国的船员们的喜爱,所以适用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

总结

看完这篇文章,你是否对指南针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指南针不仅对航海业有着非凡的意义,它同时也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作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瑰宝,是我们必须牢记于心中的不可遗忘的历史。

华夏文明的昌盛,使得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内心都萦绕着骄傲,希望我们都能如古人一般,保持对未知的探索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宋史》

《梦溪笔谈》

《萍州可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